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相当于。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Tag内容描述:<p>1、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陈红,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我们想到的问题,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的结论,我找到了这样一些解题技巧,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通“如”:好像,如同。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p><p>2、以,请大家一起读下面短文,“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p><p>3、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专题复习,“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