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我国的对外政策

第五课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复习总结。1、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错。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国的对外政策Tag内容描述:<p>1、第五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复习总结一、 易混易错点1、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错: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国家力量相同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错,共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3、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错,若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错,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5、国际法对国家具。</p><p>2、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欢迎宴会发表演讲,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材料表明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热点关注,2015年9月27日,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赠送一座“和平尊”。“和平尊”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体现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联合。</p><p>3、第四专题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闫长珍,(一)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3、联合国 4、中国与联合国 (二)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4、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1、外交政策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4、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一)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p><p>4、第三节谈谈我国的对外政策 龙拳 中美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10日 美国乒乓球队一行15人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 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被国际舆论誉为 乒乓外交 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 被誉。</p><p>5、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第五课 复习课 复习课 当代国际社会 当今时代的主题 解决途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我国的对外政策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当代国际社会 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国。</p><p>6、政治常识 第五课 第三节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年1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谈到中东局势时表示,中方对巴以冲突升级、中东局势动荡加剧深表关切,对加沙地带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深感担忧。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推动局势走向缓和,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争端创造条件。这说明 (。</p><p>7、(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2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认真落实中非务实合作八项新举措。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推动早日达成更合理、平衡的谈判结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我国的上述做法 ( ) 有利于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p><p>8、第三节 我国的对外政策 复习课 本专题考点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中的考查情况 二 互动释疑目标 加强重点难点 解决疑点任务 完成 互动释疑 的。</p>
【我国的对外政策】相关PPT文档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5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一节当代国际社会
高三一轮我国外交政策的.ppt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ppt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7 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对外政策课件.ppt
高二政治下册 《我国的对外政策》课件2 沪教版.ppt
高三政治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一轮复习课件.ppt
【我国的对外政策】相关DOC文档
2020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强化作业 政治常识 5-3 我国的对外政策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