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现金流量的编制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编制基础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出发点。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 我国现阶段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企业报表编制的一个难点。

现金流量的编制Tag内容描述:<p>1、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一)编制基础。编制基础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出发点,它明确了现金流量表所涉及会计要素的范围。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现金。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2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现金等价物的核心是“支付能力大小,可否视为现金”,而不在于其是否是“投资”。例如,企业持有的3个月期的应收银。</p><p>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技巧及应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说明企业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动态报表。随着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更新的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正式公布,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都规定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3月2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所有的企业从1998年1月1日起对外编报现金流量表。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新体系、。</p><p>3、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新尝试公式法我国现阶段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1)现金流量项目不多的单位,可利用多栏式现金日记帐编制;(2)利用工作底稿,编制调整分录,将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帐务处理调整为现金收付制。第一种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种方法许多实务工作者在编制调整分录时会丢三拉四,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多年来从事现金流量表的教学工作,也深感讲授“所以然”之难。本文试图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给出一种让人知其所以然的方法公式法。一、使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计算公式现金流量表将形成现金流量的。</p><p>4、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p><p>5、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包括的内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企业报表编制的一个难点,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分录,按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要求全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这等于是重做一套会计分录,无疑将大大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财务人员因此希望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大主表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这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无法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的,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获取相关数据。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提出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与读者探讨,这。</p><p>6、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 一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 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 早期的会计实践大多采用现金收付制 到本世纪初 许多中小型企业仍习惯根据实收实付计帐 为了使利润的核算更为合理 收入 费用在不同期间能合理配比 分摊 会计理论开始主张收支的溯源原则 即把收益或损失归入导致发生收入或支出的那个报告期 而不归入实际收付现金的那个报告期 这就是我们现行的会计核算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 但与此同时无论是。</p>
【现金流量的编制】相关DOC文档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I).doc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技巧及应用.doc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新尝试-公式法.doc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公式.doc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其分析(doc 11页).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