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题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学习要求 1 了解19C后半叶 中体西用 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 含义及评价 2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问题导。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Tag内容描述:<p>1、严 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p><p>2、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预习导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了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含义及影响。2.概括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知识点一“中体西用”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p><p>3、张之洞论倡民权之谬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是民权之说固敌人所愿闻者矣或谓朝廷于非理要求,可诿之民权不愿,此大误也。若我自云国家法令不能制服,彼将自以兵力胁之。昔法国承暴君虐政之后,举国怨愤,上下相攻,始改为民主之国。我朝深仁厚泽,朝无苛政,何苦倡此乱阶,以祸其身而并祸天下哉?此所谓有百害者也。。</p><p>4、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1(2014合肥检测)林则徐在拟谕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哔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这表明林则徐()A尚未摆脱“天朝上国”好高自大的心理B认识到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是强国之路C正确地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D反对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p><p>5、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1(2014合肥检测)林则徐在拟谕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哔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这表明林则徐()A尚未摆脱“天朝上国”好高自大的心理B认识到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是强国之路C正确地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D反对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p><p>6、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一、选择题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析:选B。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p><p>7、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预习导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了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含义及影响。2.概括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知识点一“中体西用”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p><p>8、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六单元,一、“中体西用”,1.含义: “中学为体”是指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 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为治国之本; “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教 等为辅助手段; 目的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中体西用”,2、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3、经过:,、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 、“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p><p>9、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ABC D解析:选D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新思想的认识。其中不是新思想的内容,错误,因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方面的落后,不能说“充分认识”。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p><p>10、第一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基本主张。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 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学习目标 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 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 的反应。 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 革命派思想的异同。,一、“中体西用”,、含义: 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p><p>11、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一、“中体西用”,、背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经过:学科网zxxk,、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组卷网、“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实践:,请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清末新政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p><p>12、第六单元 第1课 应用创新演练 基础随堂巩固 知能综合提升 把握热点考向 理解核心要点 识记基础知识 1 了解 中体西用 思想提出的背景 2 理解 中体西用 的思想内容 3 认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西方民主。</p><p>13、李鸿章论变成法 兴洋务 窃以古无久而不敝之法 惟在办事之人同心协力 后先相继 日益求精 不独保境息民 兼可推悟新意 裕财足用 如泰西各国 皆起于弹丸之地 创造各样利器 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 规画如此之远 拓地如此。</p><p>14、严 复 严复 1854 1 8 1921 10 27 原名宗光 字又陵 后改名复 字几道 汉族 福建侯官 今福州市 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上海复旦公学校长 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清朝。</p><p>15、郑观应论学西方之 本 与 末 六十年来 万国通商 中外汲汲言维新 言守旧 言洋务 言海防 或是古而非今 逐末而忘本 求其洞见本原 深明大略者 有几人哉 孙子曰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应虽不敏 幼猎书史 长。</p><p>16、邹容拟想通过革命实现民权的部分事项 凡为国人 男女一律平等 无上下贵贱之分 各人不可夺之权利 皆由天授 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 皆属天赋之权利 不得侵人自由 如言论 思想 出版等事 各人权利 必需保护 须经人民公许。</p><p>17、张之洞论倡民权之谬 方今中华诚非雄强 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 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 使民权之说一倡 愚民必喜 乱民必作 纲纪不行 大乱四起 倡此议者 岂得独安独活 且必将劫掠市镇 焚毁教堂 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 兵。</p><p>18、课题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学习要求 1 了解19C后半叶 中体西用 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 含义及评价 2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问题导。</p><p>19、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 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时间 25分钟 满分 50分 1 中体西用 主张认为 A 为维护清朝的统治 传统的 三纲 五常 可以稍改 B 器械工艺之类尽可改进 C 外国的科技。</p><p>20、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后半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基本主张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内容解读1 认识和评价 中体西用 2 维新思想对 中体西用 思想的发展与深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