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物化学必备
(二) 拮抗作用与抗生素的发现 1877年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二) 拮抗作用与抗生素的发现 1877年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1943年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1943年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现已发现近万种抗生素。现已发现近万种抗生素。代谢途径的个别步骤称作中间代谢。
学生物化学必备Tag内容描述:<p>1、第16章 抗生素,一、抗生素的概况,(一)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在低浓度下即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的小分子化学物质。广义的抗生素还包括一些抗肿瘤药、杀虫剂和除草剂。 (二) 拮抗作用与抗生素的发现 1877年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1929年Flem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3年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现已发现近万种抗生素,广泛使用的近百种。 (三) 抗生素的抗菌性能 一种抗生素只作用于一定的微生物,称作抗生素的选择性作用; 抗生素对人和动植物的毒性小于微生物,称作选择性毒力; 抗生素可能引起微生物的耐药性。 (四) 新抗生素的寻找 。</p><p>2、代谢总论,第19章,一、新陈代谢的一般规律(一)基本概念新陈代谢是体内化学反应的总称,体内的化学反应通常由酶催化,一系列的连续反应构成代谢途径,代谢途径的个别步骤称作中间代谢,个别步骤的产物称作中间产物。</p><p>3、第3章氨基酸 一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件分子 一 蛋白质的水解1 酸水解 常用6mol LHCl回流20h 水解完全 不引起消旋 但色氨酸破坏 羟基氨基酸部分水解 酰胺键水解 2 碱水解 水解完全 会引起消旋 但色氨酸不破坏 3 酶水解 水解不完全 不引起消旋 色氨酸不破坏 主要用于蛋白质的部分水解 20种氨基酸的发现年代表天冬酰氨1806Vauquelin天门冬芽甘氨酸1820Braconnot明。</p><p>4、,1,第16章 抗生素,.,2,一、抗生素的概况,(一)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在低浓度下即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的小分子化学物质。广义的抗生素还包括一些抗肿瘤药、杀虫剂和除草剂。 (二) 拮抗作用与抗生素的发现 1877年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1929年Flem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3年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现已发现近万种抗生素,广泛使用的近百种。 (三) 抗生素的抗菌。</p><p>5、第31章,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一、概论,(一)氨的来源,(二)碳骨架的来源,(三) 生物固氮,红色为固氮菌类菌体,蓝色为类菌体周膜,黄色和绿色为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核。,硝酸盐同化酶结构域的序列构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辅基:(a)硝酸盐还原酶的钼辅因子,钼的载体为喋啉衍生物。(b)是卟啉的衍生物, 羧基可以作为氢离子的供体,将亚硝酸盐还原为铵盐。,从固氮酶发现的两种金属串: (a)。</p><p>6、第12章 核酸通论,1869年Miescher博士论文工作中测定淋巴细胞蛋白质组成时, 发现了不溶于稀酸和盐溶液的沉淀物, 并在所有细胞的核里都找到了此物质, 故命名核质(Nuclein)。,一、核酸研究简史,1879年Kossel经过10年的努力, 搞清楚核质中有四种不同的组成部分: A,T, C和G。 1889年Altman建议将核质改名为“核酸”, 并且已经认识到“核质” 乃“核酸” 与蛋白。</p><p>7、第37章,遗传密码,(一)mRNA的发现 1.1948年有人报道,当噬菌体感染了细菌后会产生一种很不稳定的RNA,且大多数是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的。 2.Brenner, Jacob等人用13C,15N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核酸的方法证实了这是一种新的RNA分子,命名为信使RNA, 即mRNA (m, messenger)。 3.1961年,Spielman创造了分子杂交法,通过32P -mRNA。</p><p>8、第18章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细胞体,纤毛,线粒体,消化泡,内质网,分泌泡,一.生物膜的作用 生物膜的形成对于生物的物质贮存及细胞间的通讯起着关键作用。膜的生物活性来自于膜自身显著的特性:膜连接紧密但有弹性;膜自我封闭,对极性分子有选择性通透;膜的弹性允许膜在细胞生长和运动中改变形状;暂时破裂且可自封闭的能力可保证两个细胞或两个膜状包裹物的融合。 膜不仅仅是被动的屏障,膜上含有一系列的特化蛋白。</p><p>9、第30章,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氨基酸的来源和分解 (一) 氨基酸的来源 细胞可以有选择的降解蛋白质,蛋白质的存活期与其对细胞的代谢需求、营养状态和激素的作用相关。 真核细胞降解蛋白质有两种体系,溶酶体无选择的降解蛋白质,而泛肽给选择降解蛋白质加以标记,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有关的机制将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一章介绍。 外源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的消化道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一个70kg的人每天大约有40。</p><p>10、第25章 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一、戊糖磷酸途径 (一)戊糖磷酸途径的发现 1931年Otto Warburg 等发现G-6-p脱氢酶和葡萄糖酸-6-p脱氢酶可以使葡萄糖进入未知的代谢途径,NADP+是两种酶的辅酶; Frank Dickens 分离了戊糖磷酸途径的不少中间物,于1953年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戊糖磷酸途径,随后证明这一途径普遍存在。,戊糖磷酸途径的概况,依赖TPP。</p><p>11、DNA的复制和修复,第34章,*,It has not escaped our notice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一、DNA的复制,(一)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半保留复。</p><p>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绪论,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生产实践的关系 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 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有关学科的关系 六.学习方法 附:教科书和参考书,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化学(1877年词汇出现,上世纪初形成学科)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上世纪70年代形成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