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Tag内容描述:<p>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p><p>2、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最新考纲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2.理解三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实线N:纵波。(2)分层名称特征界面A层地壳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B层地幔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c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2 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p><p>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和地壳物质循环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太湖石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D昆石的形态主要和流水作用有关2图中表示昆石形成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C 2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p><p>4、第6讲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分类传播特点所通过物质的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较快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较慢2.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3.地球的外部。</p><p>5、高考热考图表系列 (十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图形解码答案:(1)C(2)C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p><p>6、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级考内容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2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2)沉积岩: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成,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含有化石。(3)变质岩: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2地质作用:冷却凝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重熔再生。三、板块构造理论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p><p>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2.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下图所绘的是有着“海下兵马俑”之称的海下石林。一组组多边形的岩柱排列整齐,仿佛严阵以待的军列。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3.与该岩石形成有关的是()A 地壳运动B 变质作用C 岩浆活动D 流水侵蚀4。</p><p>8、课时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学习目标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p><p>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 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 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示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岩石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养成求真务实科学态度。</p><p>10、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某地区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1形成“猫咪山”形态作用力的根本能量来源是()A太阳辐射能B岩浆活动C大气 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内力作用形成的 B外力作用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1A2.C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外力侵蚀的结果,其作用力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p><p>11、必修1,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微课教师:肖莉,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地球外部主要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总趋势是使地表趋于平坦,同时进行,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复习:,思维导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小岩浆”旅行记,第1页,小岩浆亮亮,小岩浆红红,一天,它们得到批准,一起到。</p><p>12、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岩石圈物质是如何进行循环运动的?,1.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p><p>13、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向。</p><p>1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 凝固 岩浆岩 2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 玄武岩 流纹岩 1 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侵入 花岗岩 喷出 玄武岩 岩浆 2 沉积岩的形。</p><p>15、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情景导入 天涯海角 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 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 古代帝王往往将这里作为流放 逆臣 的地方 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 面对茫茫大。</p>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相关PPT文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_化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ppt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pt
微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pt
第2课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PPT课件.ppt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4.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精编课件.ppt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ppt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相关DOC文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考点1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oc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