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岩石 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了解褶皱 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 说明流水 风力 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Tag内容描述:<p>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二、课前预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地质作用的分类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地质构造(1。</p><p>2、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特征。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掌握其主要特征.3.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目标1,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循环教法及教具谈话法 读图法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p><p>3、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能区别背斜,向斜,断层,以及其对工程,找矿,找水等的意义。重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难点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教法及教具读图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p><p>4、二二. . 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图1.26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图1.26地球内部地震曲线图后思考: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 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显增加 纵波波速 突然下降 ,横波完 全消失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的分类及地震波 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地震波 的类型 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p><p>5、第3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外力作用的表现|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32P34“外力作用的表现”,填写下列知识。(2)风力作用。</p><p>6、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55页)一、选择题(2018石家庄模拟)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12题。 【导学号:98510046】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圈层B圈层C圈层D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1B2.C第1题,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第2题,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大于海洋;横波在穿过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但可以通过地壳和地幔;地核的内核部分是固。</p><p>7、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问题。(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S: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P: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不连续面名称波速变化:莫霍面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面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3)划分三个圈层:圈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软。</p><p>8、第1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情景激趣】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地心旅行”中,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p><p>9、课时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一、内、外力作用与板块构造学说1内、外力作用比较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2.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p><p>10、课练4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小题狂练2019湖南十四校质检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南岛海口市西南的石山镇,下图为当地的传统民居,当地的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是由一种质地坚硬,黑褐色气孔状的岩石建成。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地区不是这种岩石的主要分布区的是()A云南 B吉林C浙江 D台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及分布。从材料中“质地坚硬,黑褐色气孔状的岩石”可以判断出该岩石为岩浆喷出形成的喷出岩,从而可推断出该地曾经火山活动频繁,云南腾冲地壳活动频繁,喷出岩广布,会有此种岩石分布,A排除;东北地区是我国新生代火山最多的。</p><p>1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问题。(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S: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P: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不连续面名称波速变化:莫霍面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面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3)划分三个圈层:圈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软。</p><p>12、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特点;描述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奠定读图分析基础。【课前学习】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A: ,B: (2)分层代码圈层名称不连续面及深度(千米)特征C 界面(平均约17千米)D 界面(平均约2 900千米)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地幔上地幔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 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地核E 高温、高压;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p><p>13、第3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外力作用的表现|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32P34“外力作用的表现”,填写下列知识。(2)风力作用。</p><p>14、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而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也不能仅从形态上区分,可以说“背斜和向斜也不可貌相”。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有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为什么呢?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引导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褶皱山|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29P3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p><p>15、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2015高考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岩浆冷却较快岩浆冷却较慢在地表形成在地下形成ABCD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p><p>16、第7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纲呈现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纲解读1识记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2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重点)3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4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重难点)思维导图考点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不连续面及波。</p><p>17、第二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合格考内容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在强大的。</p><p>18、第三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合格考内容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一、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p>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相关PPT文档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二课时.ppt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ppt
鲁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课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相关DOC文档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7.doc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3.doc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1.doc
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2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doc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题.doc
2019届山东邹城市一中高三地理综合题规范训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