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
(1)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5.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4.引导学生感受数。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Tag内容描述:<p>1、练习十三编写意图(1)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这是第一次出现数轴,它比写在直尺上的数更抽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2)第2题呈现了火箭发射前倒计时数数的情境,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另一方面反映了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联系,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3)第4题是利用“选卡片”的形式练习得数是10的加法。由于得数是lO的加法在后面的进位加法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学建议(1)第1题,应。</p><p>2、10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3.让学生能借助10的组成及点子图正确的口算10的加、减法,同时让学生经历10的加、减法的形成过程。4.学会想10的组成能正确的说出四个有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5.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6.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比较大小,体验数学在身边。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p><p>3、10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课题一去二三里古诗引入,问学生学习了哪些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问学生哪个数没有学?(十)由此引入主题,板书:10的认识活动二:探究新知(一)10的数感的建立1。</p><p>4、6、7的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重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导学流程一、导入按小组报数,请最后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回答你报的是几?是本组的第几个?你组共有几个小朋友?二、导学1、数数6、7:出示认识6和7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问图上有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多少椅子?小结: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的,在数。</p><p>5、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5课时 连加 连减【教学内容】:教材P65及练习十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 解连加、连减的计算含义、正确地掌握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2.掌握连加、连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3. 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再脑子里,再参与第二步计算。【教具、学具准备】:10根小。</p><p>6、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5课时 用数学(1)【教学内容】:教材P46、P47及练习十【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练习题卡片。【教学设计】:一、情境激趣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p><p>7、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2课时 10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内容】:教材P59、P60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2.学会lO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l0的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l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l0的组成。【教学难点】: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猜一猜。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p><p>8、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 6、7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39、P40及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个数,并且会读、会写,同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p><p>9、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6课时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P67练习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教具、学具准备】:例。</p><p>10、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课时 6、7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教材P42及练习九第6-8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教学难点】: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p><p>11、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9课时 8、9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教材P53及练习十一第第6、7、8、9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有关8、9的加减法。【教学难点】: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教具、学具准备】: 7个红色圆片、2个白色圆片。【教学过程】:一、 复习1.对口令。复习有关8、9的组成。2.看图列式。</p><p>12、10的加减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同学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能够,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学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点: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同学熟练的计算10的加减法。难点:1、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2、应用10的组成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导学流程一、导入1、说得数比赛 分成2大组,一组看算式说得数,另一组要认真听,看他们算得对不对.如果对了就做一个“胜利”的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