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1课时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十一课时练习二【教学内容】练习二【教学目的】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四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1课时Tag内容描述:<p>1、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p><p>2、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2.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好好回忆一下,还。</p><p>3、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七课时 跳绳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的】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p><p>4、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十课时 乘车 【教学内容】 乘车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p><p>5、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六课时 背土豆 【教学内容】 背土豆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p><p>6、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九课时 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 小鸡吃食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p><p>7、第11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材P45) 一定要用前两个数计算的结果来 加(减)后面的数。 二、想一想,算一算。 三、看图列式计算。 车上原来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 四、10个小朋友捉迷藏。 第11课时 一、74857108010495 二、102353238 三、73264329 四、10145 2。</p><p>8、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教学内容】练习二【教学目的】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10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或花片。我知道了可以用算式记录我们分物体的过程。对于看图。</p><p>9、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十三课时 做个减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减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运用小组合作完成了对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大家整理得很好。</p><p>10、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五课时 猜谜游戏 【教学内容】 猜谜游戏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p><p>11、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八课时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 可爱的企鹅 【教学目的】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看图口述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情境。</p><p>12、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十二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 【教学目的】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奖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p><p>13、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三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 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p><p>14、课时11 做个减法表 教学内容: 做个减法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减法表的过程,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p><p>15、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一共有多少(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的】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看。</p><p>16、第1课时认识加法(教材P24) 一、看图列算式,再读一读。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填一填。 三、照样子,算一算,画一画。 22 14 ___________ 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5个草莓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不同。</p><p>17、第3课时认识减法(教材P27) 一、看图列式计算。 二、划一划,算一算。 31= 42= = 三、找房间,连一连。 四、在里填上“”“”。 431224321 145 235 532 五、想一想,填一填。 += = += = 口算 41 32 32 53。</p><p>18、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二课时 还剩下多少 【教学内容】 还剩下多少(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2.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3.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情境教学,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p>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1课时】相关PPT文档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1课时】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