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以我国东北地区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A.①③ B.①④。2.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A.春小麦、大豆 B.春小麦、玉米 C.玉米、高粱 D.冬小麦、大豆。

以我国东北地区Tag内容描述:<p>1、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近年来,黑河市积极推动水稻生产,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界,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回答12题。1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C)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C热量不足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解析】依据材料中“世界。</p><p>2、地理条件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耕地面积广阔粮食单产高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A BC D2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3 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4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p><p>3、地理条件1 东北区北部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春小麦、大豆 B.春小麦、玉米 C.玉米、高粱 D.冬小麦、大豆2 黑龙江省北部的林木主要是( )红松 落叶松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A. B. C. D. 3 东北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 ) A.开垦宜农荒地 B.提高单产 C实现农业机械化 D.多建商品粮基地4 造成东北区冬季漫长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邻近冬季风源地 海拔高 纬度较高 千岛寒流影响 A. B. C. D. 5 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广B和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还有差距C良好的工业基。</p><p>4、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铁路运输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p><p>5、第二课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A卷)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2、3、4、6、7、8、9、12、13(1)农业发展方向1、5、10、11、13(2)(3)(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下列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B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答案B解析东北地区农业应以确保国内粮。</p><p>6、商品粮,低温冷害,410月,一年一熟,高原,平原,山地,黑土,交通,农业生产方式,玉米,三江,辽河,小兴安岭,长白山,西部高原,三江平原,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盐碱化,农业生态环境,专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p><p>7、2011-2012学年高二地理必修3导学案 编号:4.1 使用时间:2011-9-21 班级: 小组: 姓名: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p>
【以我国东北地区】相关PPT文档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ppt
【以我国东北地区】相关DOC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