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东北地区为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Tag内容描述:<p>1、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概况,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温差大,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大,雨热同季。,气候成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纬度高 跨度大,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冷,夏温暖,跨暖温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北部80天到南部180天,南北差异:,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2)地形 地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主要地形,山地 平原 高原,西大兴安岭,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地,南辽河平原,北松嫩平原,东三江平原。</p><p>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4海南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B土壤C光照 D水分解析: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p><p>3、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6、掌握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p><p>4、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6、掌握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p><p>5、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对应学生用书第181页)识记基础梳理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读图,回答问题。(1)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p><p>6、专题课件第34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8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12题。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温度防止果树烂根A BC D解析: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p><p>7、地理条件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耕地面积广阔粮食单产高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A BC D2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3 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4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p><p>8、地理条件1 东北区北部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春小麦、大豆 B.春小麦、玉米 C.玉米、高粱 D.冬小麦、大豆2 黑龙江省北部的林木主要是( )红松 落叶松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A. B. C. D. 3 东北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 ) A.开垦宜农荒地 B.提高单产 C实现农业机械化 D.多建商品粮基地4 造成东北区冬季漫长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邻近冬季风源地 海拔高 纬度较高 千岛寒流影响 A. B. C. D. 5 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广B和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还有差距C良好的工业基。</p><p>9、商品粮,低温冷害,410月,一年一熟,高原,平原,山地,黑土,交通,农业生产方式,玉米,三江,辽河,小兴安岭,长白山,西部高原,三江平原,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盐碱化,农业生态环境,专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p><p>10、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 选择题 2012福建文综 5 6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 热 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 2题 1 影响甲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