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针刺伤的预防

职业防护—— 针刺伤的防范与处理。一、针刺伤的概念及危害 二、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三、针刺伤的防护及针刺伤处理流程。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针刺伤的预防Tag内容描述:<p>1、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p><p>2、职业防护 针刺伤的防范与处理,内分泌科 杨杰华,内容Content,一、针刺伤的概念及危害 二、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三、针刺伤的防护及针刺伤处理流程,定 义,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锐器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锐器刺伤的危。</p><p>3、关爱天使 远离针刺伤,妇产科,内 容 提 要,一、针刺伤的定义及危害 二、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三、针刺伤的防护原则 四、现场处理措施 五、针刺伤处理原则,定 义,针刺伤 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 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 意外伤,造成皮肤深部以使受伤者出血的 皮肤损伤。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在 针刺伤中其中80%是注射器用后至丢弃的 过程中,而污染的针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 肝、丙肝、艾滋等的重要途径。,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p><p>4、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博兴县人民医院,定 义,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一、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针刺伤的危害风险相关因素通常包括: 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器械的种类、 污染的血量、接触的途径等。 病人相关因素:相关疾病阶段、血液中病毒的数量。</p><p>5、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祝湘 定义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 缝针 各种穿刺针 手术刀 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 护理及科学实验。</p><p>6、针刺伤的预防和管理 您曾经是否被针刺伤 如果不慎被针刺伤 你将如何处理 思考题 内容 一 针刺伤的概念及危害二 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三 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流程 概念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 注射器针头 缝针 各种穿刺。</p><p>7、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 预防与控制,2020/6/30,1,一、基本概念,1、职业暴露:由职业原因,接触到某种感染因素而发生某种疾病等情况。,2020/6/30,2,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2。</p>
【针刺伤的预防】相关PPT文档
职业防护 针刺伤的防范与处理.ppt
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素材.ppt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ppt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ppt
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医学幻灯片课件
针刺伤的预防和管理.ppt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ppt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31308
【针刺伤的预防】相关DOC文档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docx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