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课时跟踪检测(九)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1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的说法。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Tag内容描述:<p>1、时间时间 段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内容手段或形式 灾害 发发生 前 灾害监测监测监测监测 灾害的先期 性措施 卫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监测 、地面网监测监测 、水面和 水下监测监测 等 灾害预报预报减灾准备备和各项项 减灾行动动的科学 依据 根据灾害发发生前的各种 先兆和监测获监测获 得的各 种资资料 防灾灾前减少灾害损损 失的防避措施 准备备好救灾物资资,确定 储备储备 地点 抗灾抵抗自然灾害的 手段 大江大河流域修建防洪 工程、抗旱工程,沿海 岸线线修建防护护工程 时间时间 段 防灾减 灾工作 主要内容手段或形式 灾害发发 生后 救灾对。</p><p>2、课时跟踪检测(九)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一、选择题四川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ABC D2救灾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A BC D解析:1.B2.C对灾区进行民。</p><p>3、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的工作方针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2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p><p>4、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的工作方针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2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p><p>5、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1 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D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2 鄂尔多斯在线2011年6月16日讯为推动杭锦旗植树造林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再创佳绩,杭锦旗林业局针对今年全旗降水量少、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的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春季植树造林强力推进,圆满完成了今年防护林工程造林任。</p><p>6、第一节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能力提升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造成很大的损失,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第13题。1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2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C.三峡水利枢纽。</p><p>7、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解读1 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特点 2 结合实例 列举我国在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3 举例说明我防灾减灾取得的重大成就 4 了解中国防灾减灾的有关管理系统及重大项目及其重要性 演示结束 防灾减灾的主要。</p>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相关PPT文档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相关DOC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