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
第3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Tag内容描述:<p>1、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中国产业资本估计(1894年、单位:万元)从中得出的信息有:合计外 国资本本国资本本国资本中之官僚资本本国资本中之民族资本制造业4461.02791.41669.61208.1461.5矿业598.6598.6337.6261.0交通运输业3893.02642.41250.91250.9合计8962.65433.53519.12796.6722.5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114页当时与本国相比,外国资本在。</p><p>2、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 1、巨变表现 (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成为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 (2)社会主要矛盾上: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 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 (3)革命性质和任务上:旧式的农民革命 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4)阶级结构上:从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 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 (5)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 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局。</p><p>3、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四)(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浙江湖州高一期末)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女性时尚的着装是()A.图1 B.图2C.图3 D.图4解析图3是列宁装,在建国后尤其是50年代流行,故C项正确。答案C2.(2017江苏徐州高一检测)“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文中的“番菜”与正宗传统西菜是不一样的,正宗西菜的生、臊、腥颇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加以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p><p>4、主题11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 (17百校联考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下列事件与其背景搭配相符的是(A)选项背景事件A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B出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需要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C为了广泛宣传三民主义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D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急需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2. (17六盘水)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年份拥有。</p><p>5、www.ks5u.com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第16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衣冠服饰在中国古代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不仅被用来御寒护体、美化生活,而且还被用于表示身份、区分等级。民国时期官方的统一制服采用了民间广泛流行的中山装,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影响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蕴含着平等、民主等思想,故选A、D两项,B、C两项明显与题干意思相反。答案:。</p><p>6、第3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近代化发展不平衡1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2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3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4大众传媒的变迁清政府对报纸严格监控5电影对民族抗战精神的激励作用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山西太原二模)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p><p>7、课时规范练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江西赣州一模,29)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答案D解析“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的饮食情况,没有反映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餐已逐。</p><p>8、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大领域:生活习俗、交通、通信、大众传媒。二、重大历史线索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次序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p><p>9、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中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材料可见报纸的功效之一是()A娱乐大众B宣传政治主张C发布商情 D传播新闻解析:根据材料“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可知这是报纸宣传政治主张的功效。答案:B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A报纸B广播 C电视D互联。</p><p>10、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p><p>11、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A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B“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C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D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解析:抓住题干时间线索。1956年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1949年,“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中国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答案:D2下面哪一句歌谣。</p><p>12、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下列各项是对下图光绪年间“马拉火车”历史现象的评述,其中符合近代化史观的是()A这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这体现了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反抗D这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析:近(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光绪年间“马拉火车”现象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封建愚昧观念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了近代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即农耕文明。</p><p>13、知识回顾,能力探究,知识整合,课后作业,平民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干部服,个性,鲁菜,川菜,西餐,租界,西式建筑,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简化,火葬,剪辫易服,公历,握手,教育权利,人力车,自行车,天津,1865,20,经济发展,海关,中华邮政,邮电部,1882,台湾,传教士,昭文新报,强学报,通俗性,上海,哈尔滨,中央,中央,又一村,谭鑫培,30,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播电视传播网络,1993,新观念,课,后,作,业,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请做:,word部分。</p><p>14、第3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2)辛亥革命后,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饮食从传统饮食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的建筑出现由拥挤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2)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p><p>15、第3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洋建筑()A.在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中国传统建筑逐渐融合2.沪江商业市景词中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D.商业活动中。</p><p>16、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应学生用书第128页)考点1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近代男子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女子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改良后的旗袍受到欢迎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p><p>17、课后限时集训(十六)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A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表明中国逐渐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仅从上海进出口贸易情况,不能明确其在全国的地位,故B项错误;同理,上海进出口呈增长趋势,不能表明全国也呈增长趋势,故C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