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巨变的基本状况。2.归纳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3.理解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目标导航。
中国社会主义建Tag内容描述:<p>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三)(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西太原高一期末)“一五”计划时期开工项目共147项,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农业的发展速度放缓 B.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C.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 D.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解析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2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p><p>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p><p>3、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活巨变的基本状况,以及城市化的含义。2.归纳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3.理解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p><p>4、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B到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D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六位,故D项错误。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其速度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p><p>5、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目标导航,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 的方针。 2.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 、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 原因 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的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p><p>6、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栏目导航,高考考法全突破,基础知识全通关,答案,答案,答案,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答案,答案,答案,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7,解析答案,3,2,1,4,5,6,7,3,2,1,4,5,6。</p><p>7、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