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练习)。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Tag内容描述:<p>1、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姓名_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苦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每一个中华儿女培育民族精神。2、能力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用自己实际行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髓,是凝聚各族。</p><p>2、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史弥新的品质。2、过程与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3、。</p><p>3、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练习)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秦的统一 B文字的发明 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撰写史书2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 B C D 3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p><p>4、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xx.jb1000.com【解读考纲】课标分解考纲细化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p><p>5、温馨提示: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占地约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由此在2009年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1、(2010首都师范附中高三月考)甲骨文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 B 博大精深 C 包容性 D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