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和种间关系
1、概述 2、种内关系 3、种间关系。三、种内与种间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1.2 种间关系。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215。d = Ki。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
种内和种间关系Tag内容描述:<p>1、第三部分:种群生态学,1、概述 2、种内关系 3、种间关系,三、种内与种间关系,1、概述,1.1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1.2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1.3 种内相互作用 竞争(competition) 自相残杀(cannibalism) 性别关系 领域性 社会等级 1.4 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 捕食(predation) 寄生(parasitism) 互利共生(mutualism), 得利;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1、概述,2、种内关系,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 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p><p>2、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竞争,1,密度效应,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 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可表示为:Y= d = Ki,其中: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Y为单位面积产 量;Ki是一常数。,2)3/2自疏法则,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C d-3/2 两边取对数得: lg = lgC 3/2lgd,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是一常数,2,动物的婚配制度,1)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 配。</p><p>3、第五章 种内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种内相互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种间关系(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将生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第一节 种内关系,一、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