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编号:5984977]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
A、8.0级及其以上地震。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A、2级B、3级C、4级 D、5级。A、&#160。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Tag内容描述:<p>1、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七)特征码oLoHThyHwsmHqUHsWABF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七) 一、 选择题。1、每年()为我国防灾减灾日。A、9月11日B、5月12日 C、4月22日D、6月5日2、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先保护头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D、先保护双脚3、在街上遭遇地震,应抱头迅速到()A、最近的建筑物内 B、立交桥C、空旷地蹲下D、建筑物旁边4、地震发生时,在平房人员迅速保护头部向室外跑,来不及可以()A、依靠鱼缸 B、依靠书柜C、躲在床下或桌下D、站在房中央5、 狗,猪,猫,鱼,鼠,羊。</p><p>2、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二)特征码xSmfkOszbsTSIuOjKxQv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二) 一、单选题1、强震指的是( )A、8.0级及其以上地震B、7.0级及其以上地震C、6.0级及其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D、5.0级及其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2、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震三类3、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9.0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A。</p><p>3、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四)特征码AHTZGTSKWlVNTdtwvxii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四) 一、 选择题。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 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2. 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 B、尽快拖出来进食 C、尽快拖出来输氧 3.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 ) 。A、中国地震局 B、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 4. 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p><p>4、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三)特征码qpBSLNGKpwROElaSGrAL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三) 一、单选题1、烈度和震级的区别(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2、世界上三大地。</p><p>5、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八)特征码bnCkvJlPekAnzzVNuZoV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八) 一、 选择题。1、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的结果。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2、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3、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4、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5、震后被。</p><p>6、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特征码XKqVVSPPKSaJDfvGXCeX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 一、单选题1、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先保护头B、先保护胸部C、先保护双手D、先保护双脚2、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的地方是( )A、乡镇 B、森林 C、城市 D、偏僻的农村3、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A、止血、包扎、固定、搬运B、止血、包扎、固定、等待医护人员C、止血、包扎、等待医护人员D、止血、固定、等待医护人员4、地方震指的是震中距在( )公里以内的地震?A、50公里 B、100公里 C、300公里 D、500公里5、约占全球发生地震。</p><p>7、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五)特征码WIjYTVIPOlGcQcdWNkAq*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五) 一、 单选题:1、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层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2、 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绳子下滑3、 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A、2级B、3级C、4级 D、5级4、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应如何避震()A、向室外跑B、听老师指挥暂时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等地震震后迅速撤到大操场上 C、涌向楼梯5、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p><p>8、最新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五)一、 单选题:1、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层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2、 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绳子下滑3、 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A、2级B、3级C、4级 D、5级4、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应如何避震()A、向室外跑B、听老师指挥暂时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等地震震后迅速撤到大操场上 C、涌向楼梯5、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达:()A、抗震设防要求 B、设防标准C、抗震设防设计D、设防。</p><p>9、2019年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 单选题:1、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层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2、 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绳子下滑3、 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A、2级B、3级C、4级 D、5级4、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应如何避震()A、向室外跑B、听老师指挥暂时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等地震震后迅速撤到大操场上C、涌向楼梯5、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达:()A、抗震设防要求 B、设防标准C、抗震设防设计D、设。</p><p>10、学院2019年暑期励志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与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合集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一、 选择题: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2. 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B、尽快拖出来进食 C、尽快拖出来输氧3.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 ) 。A、中国地震局 B、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4. 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包。</p><p>11、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2. 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B、尽快拖出来进食 C、尽快拖出来输氧3.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 ) 。A、中国地震局 B、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4. 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 。A、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对建设工程进行。</p><p>12、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次生灾害 B、直接灾害 C、诱发灾害2. 对地震时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蒙上眼睛,慢慢进食,处于自然呼吸状态B、尽快拖出来进食 C、尽快拖出来输氧3.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 ) 。A、中国地震局 B、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4. 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 。A、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对建设工程进行。</p><p>13、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 单选题:1、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层A、 地壳、地幔、地核B、地壳、地核、地幔C、地幔、地核、地壳D、地核、地幔、地壳2、 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绳子下滑3、 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A、2级B、3级C、4级 D、5级4、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应如何避震()A、向室外跑B、听老师指挥暂时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等地震震后迅速撤到大操场上C、涌向楼梯5、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达:()A、抗震设防要求 B、设防标准C、抗震设防设计D、设防规范6。</p><p>14、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 五 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 五 一 单选题 1 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 层 A 地壳 地幔 地核 B 地壳 地核 地幔 C 地幔 地核 地壳 D 地核 地幔 地壳 2 地震发生后 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 安全通道 B 跳楼 C 乘坐电梯 D 从窗户抓绳子下滑 3 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 A 2级 B 3级 C 4级 D 5级 4 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 应如何避震 A 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