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号:332854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小学信息技术备课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Tag内容描述:<p>1、小学信息技术备课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p><p>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p><p>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当时。</p><p>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p><p>5、小学信息技术备课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p><p>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p>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关PPT文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