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
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增殖 资本首先表现为货币 资本是资本、货币是货币。货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资本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剩余价值生产。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Tag内容描述:<p>1、,1,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本章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工资的本质及形式,.,2,故事一则,兄弟两人从父亲那里分别得到了10万元的遗产。老大用这10万元购置了一整套家具,不久就把钱花完了;老二则用这10万元租了一个店面,从温州批发了一批皮鞋进行经营,不久,10万变成了20万、40万,同样是10万元钱,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3,第一。</p><p>2、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具 体内容、区分意义分别是什么? 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 基本形式? 5、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哪些? 上一讲的重点回顾 本讲教学要求: w 识记: 社会再生产及其分类、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的源泉与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相对过 剩人口。 w 领会: 决定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资本有机 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 方式、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九、社会再生产。</p><p>3、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019/4/15,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准确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规律,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启发同学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 识与分析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及将来。,2019/4/15,3,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及萌芽 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p><p>4、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本章提要,剩余价值论的开端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积累,首要的问题是资本 (CAPITAL),资本关心的是所谓“增殖”的问题,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增殖 资本首先表现为货币 资本是资本、货币是货币;资本是货币,货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资本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一资本的总公式,(一)货币和资本的区别,1、流通方式 WGW GWG 2、目的:使用价值/价值 3、运动限度:有限/无限 4、媒介:G/W,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比较WGW 和 GWG W的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G比G要大。G-G=G。</p><p>5、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发展阶段,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剩余价值生产,(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以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或者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流通公式(资本总公式): G-W-G( ) 马克思把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追求剩余价值),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不管是G-W(买),还是W-G(卖),都是商品交换过程,因此,都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p><p>6、第九章,1,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地位,第九章,2,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地位,本章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进程角度考察它的地位。重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支配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规律。,第九章,3,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作用,第九章,4,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作用,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着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为在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上建立以充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生产目的。</p><p>7、第十讲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教学内容 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面性”,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经济生活现象,首先在13世纪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半岛。”资本主义”一词却产生在几百年后。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考证,资本主义出现于1850年,蒲鲁东给这名词定义为“一种经济与社会之体制,当中劳工以劳力使资本产生作用,使之成为收入之来源,而此资本并不隶属这些劳工”。 到20世纪之初,资本主义才开始成为社会主义的反面。但因资本主义一词的含糊不清,很多经济学家拒绝。</p><p>8、第十一讲:从要素决定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十一讲,一、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一、经济学的“人性”基础:“理性人”的预设,关于人的经济行为,西方经济学提出一项非常重要的预设:“理性人”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自己的经济利益“精打细算”。具体表现为: 其一,在经济行为中,人性表现为“自私”。据此,所谓“大公无私”的高标道德,完全背离经济学对人的预设。,其二,人在从事经济行为都是奔着利益而去,或者说为了“利润”,为此,从事经济行为的人总是为。</p><p>9、第十一讲 从要素决定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十一讲 一 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 一 经济学的 人性 基础 理性人 的预设 关于人的经济行为 西方经济学提出一项非常重要的预设 理性人 经。</p><p>10、第十章资本主义的生产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使同学们准确地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规律 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教学要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教学要点 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教学要点 1 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形式上的矛盾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p><p>11、第 四 章 资本主义主义生产,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思考与练习,政治经济学,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奠定基础(十五世纪末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资本原 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 始积累 暴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