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自自自 动动动动 化化化化 学学学学 院院院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Tag内容描述:<p>1、一、设计题目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二、设计要求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2)相角裕量(3)幅值裕量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6、计算校正后,分别画出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画图部分均用MATLAB完成,写上程序,附上仿真图。3、 设计步。</p><p>2、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班级:08030801学号:2008301953姓名:李冬予一、设计目的:学习使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设计任务: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个串联滞后-超前装置,使校正后系统:1、 稳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10;2、 相位裕度。三、设计步骤:1、用Matlab编程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伯德图、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从图中得出系统的频域及时域性能指标;(1)根据静态指标有得。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频域指标时域图:未校正bode图和频域指标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知:相角裕度,截止频。</p><p>3、课 程 设 计 论 文目 录1 设计目的2 设计任务及要求3 设计思想4 设计过程5 应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6 三种方案的分析比较选择7 设计小结8 参考文献一设计目的:通过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一般电学系统自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实现系统的仿真与调试。二设计任务及要求:水温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设计:某单位水温负反馈控制系统,其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用串联校正的频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分别用超前,滞后,超前滞后三种方法校正),校正后使系统满足以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斜坡信号作用下,。</p><p>4、1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求位置随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阶直线倒立摆问题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3章 用求取时域响应 第4章 用MATLAB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第5章 用MATLAB进行系统的频域分析 仿真工具Simulink简介 课程设计说明书与图纸要求 2 课程设计的目的 p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 能初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控制理论初步解决实际控制问 题,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能熟练应用MATLAB工具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3 课课程设计进设计进 度安排 序号阶阶 段 内 容 所需。</p><p>5、A-2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设计题目:显示臂小车垂直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院 系:航天学院班 级:设 计 者:学 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目录红外目标背景仿真装置中定向镜俯仰系统的设计与仿真51系统的人工设计51.1电机系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51.2.系统性能指标61.3.期望频率法校正函数71.4.校正环节传递函数的设计71.5.前馈环节的设计102.计算机仿真122.1.matlab建模122.2.simulink仿真153.校正装置电路设计173.1系统的校正框图173.2元器件参数173.3校正电路20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书设计题目:控制系统。</p><p>6、课程设计报告( 2011- 2012 年度 第2学期)名 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 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院 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班 级:自动化1002学 号:201002020211 学生姓名:李俊杰指导教师:牛成林设计周数:1周成 绩: 日期: 2013年 1月4日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p><p>7、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目录一、设计要求.2二、设计报告的要求.2三、题目及要求.2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2二)控制方法训练.71. 微分先行控制72. Smith预估控制.83. 大林算法控制9三)控制系统的设计.101. 双容水箱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102. 基于数字控制的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12四、心得体会15一、设计要求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p><p>8、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姓名: 张栩培班号: 02020901学号: 2009300631 1. 被控对象分析图1.直流电机原始模型模型中,输入1为控制量U,输出1为位置信号P,输出2为速度信号V。图2.直流电机线性模型此模型中,输入1为控制量u,输出1为位置信号,输出2为速度信号。2. 模型分析一、 速度回路分析:(1) 系统的阶次与型别设控制量U的值始终在饱和特性的线性区域内。则速度回路结构图可等效转化为:故速度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又速度回路的闭环传递函数速度回路的阶次为三阶,型别为型系统。(2) 系统各部分的频率特性:程序如下num=148643.7。</p><p>9、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本组组员指导教师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目 录 1 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设计11.1系统建模题目111.1.1基本构成及机理分析21.1.2反馈控制结构模型及工作原理22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分析72.1系统仿真实验题目172.1.1实验步骤72.1.2实验分析计算依据72.1.2结论图表数据分析72.2系统仿真实验题目282.3系统仿真实验题目38附录A 程序源代码40附录B 42参考文献441 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设计11 系统建模题目1查阅控制系统的相关专业资料,运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反馈控制原理对通控制。</p><p>10、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 程 名 称 自动控制原理 设 计 题 目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所学专业名称 自动化 班 级 自动化133 学 号 2013211269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5年 12 月 26 日电气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任 务 书设计名称: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自 2015 年 12 月 13 日起 至 2015 年 12 月 26 日止一、课程设计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p><p>11、自控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一)院系 专业 班号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7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摘要摘 要本篇论文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的直流电机PWM调速的基本办法,直流电机调速的相关知识以及PWM调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MCS-51单片机的用软件产生PWM信号以及信号占空比调节的方法。对于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直流电动机具有优良的调速特性,调速平滑,方便,调速范围广,过载能力大,能承受频繁的冲击负载,可实现频繁的无级快速起动、制动。</p><p>12、1,2,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3,4,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特点,5,8,9,10,11,12,13,14,什么时候要使用串联迟后-超前校正?,15,16,18,19,20,21,五. 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22,23,24,25,六. 注意事项,26,27,课程设计报告上交本组指导教师,上交截止期限:2013年3月20日!,28,七. 考核方式,八. 分组安排,30,2013春季学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实验学院本科生分组方案,31,上机实验时间:上午 8:0011:30; 下午 1:305:00 上机实验地点:主楼 624,九. 上机实验时间和地点,32,十. 分组教室安排。</p><p>1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1 内容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和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为稳态液体流量,为液箱A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为液箱A到液箱B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为液箱B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为液箱A的液位稳态值,为液箱A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为液箱B。</p><p>14、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p><p>15、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 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403035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课程学分 1学分 课程学时 1周 课程对象 自动化2010级5班 二 时间安排 时间 任务 第一天 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第一。</p><p>16、综述 坦克火控系统等控制系统归根结底主要是依赖于位置随动系统的控制问题 其根本 任务就是以足够的控制精度通过执行机构实现被控目标即输出位置对给定量即输入位置 的及时和准确的跟踪 目前对新型坦克装备的火控系统的基本要求如下 快速发现 捕获和识别目标 反应时间短 远距离射击首发命中率高 坦克行进间能射击固定或运动目标 操作简 便 可靠性高 配有自检系统 维修简便 具有较高的效费比 坦克火控系统即随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