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A.5月4日气温高。1. 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A. 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 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 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Tag内容描述:<p>1、课时规范练13(二)大气环境模拟题组(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12题。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我国某地连续三日天气状况日期天气现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5月4日27 /14 5月5日21 /11 5月6日29 /12 1.表中信息显示()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2.5月6日与比5月5日相比,图中()A.减弱B.减弱C.增强D.减弱答案1.D2.C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错;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错;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p><p>2、课时规范练10气压带和风带高考题组(2018北京卷,67)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2题。1.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答案1.B2.A解析读图可知,亚洲大陆形成了大范围的高气压中心,(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极地,气温低于极地)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该日最接近冬至),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太平洋洋面难以形成台风;此时北京风向为西北风;甲地受气旋控制,可能。</p><p>3、锋与天气一、考点突破1. 理解三种锋面的特点与天气状况;2. 读图片或简易图,说出锋的形成过程以及类型;3. 学会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过程。二、重难点提示重点:锋面系统的形成及其造成的天气变化过程的描述。难点:锋面的特点和其对天气状况的影响。一、气团概念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冷气团定义气团的温度比它经过的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气团的温度比它经过的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运动特点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一般从高纬。</p><p>4、地壳的物质循环一、考点突破1. 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一、地质循环 概念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二、岩石的转化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D岩浆冷却。</p><p>5、2.3 大气环境【教材分析】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后面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了解了有关的天气和气候知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学生物理有关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课下已经预习了关于水平梯度力的概念,但并没有熟练掌握,需要上课时举例说明其原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问。</p><p>6、2.2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形形成,变化的重大影响,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了解家乡的地表形态,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2)通过读图分析,模拟野外考察、收集资料等了解板。</p><p>7、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读学考要求a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b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能够区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c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代表性岩石及其形成原因c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能够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分类: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3)自然界。</p><p>8、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教学目标】(一)。</p><p>9、地壳的物质组成一、考点突破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3. 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难点:岩石的成因。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注意“产”指的是生产,也就是矿物富集程度达到生产的最低要求。往往用品位表示矿产的富集程度。不同的矿产品位要求是不同的,如铁矿在30%以下一般不开采,而铜矿在15%。</p><p>10、2.2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形形成,变化的重大影响,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了解家乡的地表形态,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2)通过读图分析,模拟野外考察、收集资料等了解板。</p><p>11、地壳的物质组成(答题时间:15分钟)1.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A. 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 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 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2. 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大理石、板岩、石灰岩 B. 石灰岩、砾岩、页岩C. 砂岩、石灰岩、花岗岩 D. 玄武岩、砾岩、片麻岩3. 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产的是( )A. 萤石 B. 石油 C. 石膏 D. 磷灰石*4. 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必须经过( )A. 搬运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冷凝作用 D. 熔化作用*5. 读下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p><p>12、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通过对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自主学习: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 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p><p>13、气温,专题八: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卫中学 吕淑苍,电话 13629555862,定义: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 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气 温,南极是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分布地区,请你分析一下原因:,纬度高,太阳高度小 海拔高,气温低 冰雪覆盖,对太阳的反射强 南极大陆周围的盛行西风阻挡了低纬地区的热量,活学活用,根据图中地理信息,请比较东西部气温差异及原因。,西部气温 比东部高,深居内陆,冬季降温幅度大;地势高;北极冷气流受山地阴挡而聚集,。</p><p>14、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地理(浙江选考专用),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题。,1.(2017浙江11月选考,4,2分)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答案 D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图例显示乙处岩石为片麻岩,其按成因分类为变质岩。正确答案为D。,知识拓展 岩石的类别 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p><p>15、第8讲 气压带和风带,必修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纲呈现,KAOGANGCHENGXIAN,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纲解读,KAOGANGJIEDU,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难点),思维导图,SIWEIDAOTU,内容索引,NEIRONGSUOYIN,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课时作业,考点二 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考点三 气候的分布和。</p><p>16、第8讲 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下图为赤道附近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热带辐合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D地球自转 2。</p><p>17、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08年11月 3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 常常按一定。</p><p>18、第四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 考点一气团与锋面系统 必备知识回顾 1 气团和锋面 读锋面结构示意图 完成问题 1 气团 图中A为 B为 2 气团分类 高纬度 低纬度 低纬度 高纬度 海洋性 湿润 大陆 干燥 暖气团 冷气团 3 锋面。</p>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相关PPT文档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相关DOC文档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大气环境教案1湘教版.docx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2湘教版.docx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1湘教版.docx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