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F 46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淋巴结平扫CT值约42Hu。淋巴结增强后CT值约68Hu。1、胸骨后甲状腺肿 2、胸腺瘤、甲状腺瘤、血管瘤(淋巴肉芽肿) 3、畸胎瘤 4、淋巴瘤 5、气管周围甲状腺肿 6、神经源性肿瘤 7、食管肿瘤。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一、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Tag内容描述:<p>1、病例讨论,纵隔淋巴源性病变,Case 1,F 46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行胸部CT检查。,淋巴结平扫47Hu,增强54Hu, ?,纵隔内淋巴结结核 Tuberculosis,Case 2,F 31 患者咳嗽,咳痰,于单位体检时发现纵隔占位。,淋巴结平扫CT值约42Hu,淋巴结增强后CT值约68Hu, ?,纵隔内结节病 Sar-coidosis,Case 3,M 23 患者自感胸闷、气急,全身发热,胸片示纵隔占位, ?,纵隔NHL(结节硬化型) non-Hodgkins lymphoma,F 31岁 患者一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不剧,后出现干咳,无痰,无胸痛,无活动后气急,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T、P、R。</p><p>2、纵膈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胸骨后甲状腺肿 2、胸腺瘤、甲状腺瘤、血管瘤(淋巴肉芽肿) 3、畸胎瘤 4、淋巴瘤 5、气管周围甲状腺肿 6、神经源性肿瘤 7、食管肿瘤,8、甲状腺囊肿 9、胸腺囊肿 10、囊性畸胎瘤 11、间皮瘤(淋巴管瘤) 12、支气管囊肿 13、神经源性肿瘤脊膜膨出 14、神经管与原肠囊肿15、淋巴管瘤,16、胸腺脂肪瘤 17、皮样囊肿 18、脂肪瘤 19、脂肪肉瘤,主动脉弓前方类圆形略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侵袭性胸腺瘤。CT不同层面像(A、B),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侵袭性胸腺瘤,T2WI(A)示左前纵。</p><p>3、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广医大附二院放射科 唐志伟,纵膈分区法,纵膈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为膈肌。 纵膈九分区法: 将胸骨角与第4胸椎下缘连一直线,再于下肺门水平连一直线,把纵膈分为上、中、下部 前纵隔 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间隙 后纵膈 气管、心包后方部分(包括食管及脊柱旁) 中纵隔 前后纵膈之间含有多种重要器官的间隙为,又称 “内脏器官纵膈”。,纵膈分区法,影像诊断路径,纵隔肿块性病变影像诊断思路: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定位诊断? 纵隔肿瘤和肺内肿瘤区别,透视转动、深呼吸 、。</p><p>4、后纵隔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后纵隔主要内容,食管 胸主动脉 胸导管 迷走神经 奇静脉 半奇静脉 交感干及其分支,后纵隔,纵隔常见肿瘤,前纵隔:胸腺瘤、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等)、胸骨后甲状腺、异位甲状旁腺瘤 中纵隔: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淋巴瘤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一、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所有纵隔肿瘤的30 神经源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肋间神经近脊柱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