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摘要112项目区基本情况2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5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721项目建设背景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4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20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及产地环境评价2141项目建设条件2142芦笋产地环境评价2443灌溉水质量评价2644环境保护条件27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和产品方案2851建设内容2852产品方案31第六章技术方案设计与技术评价3361示范方向和目标3362技术示范内容与技术流程3463主要辐射技术内容、方式及范围3564技术评价36第七章项目实施计划安排38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081投资估算依据4082项目总投资估算41第九章财务评价4391财务评价依据4392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43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4494财务效益分析4595不确定性分析4696财务评价结论49第十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50101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50102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51103环境影响评价51第十一章项目的组织管理5311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53112管理机构设置方案53第十二章研究结论和建议57121可行性研究结论57122存在问题与建议58附表件1、附表1)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3)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4)生产期总成本费用估算表5)损益和利润分配表6)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和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7)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2、除件第一章总论11项目摘要111项目名称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112建设地点县吴家寨镇成会庄村和黄坝113建设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4建设规模建设100亩新品种育苗基地,3000亩高产高效新技术示范基地,辐射全县25万亩面积。115建设内容1151引进56个新优品种,筛选适合栽培,优质笋产出率高、抗逆性强的芦笋新品种进行推广。1152完善培训体系,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组织和实施,提高笋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1153根据芦笋的生理需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生产能力。1154建立和推广应用无公害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芦笋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1155建立芦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施芦笋产地环境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提升基地芦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16建设年限2年,20082009年。1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20534万元,申请财政支持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万元,农民自筹8534万元。118项目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项目的实施,可直接带动吴家寨镇125万亩芦笋的品种优化升级,生产技术的提升,产量、产品品质以及效益的提高。成果可推广辐射到整个县25万亩芦笋基地,并为县“十一五”期间顺利实现5万亩高产优质芦笋基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保障支持。12项目区基本情况县地处冀南平原,汾水之滨,位于盆地南部,境内交通发达,气候、土壤宜农宜林,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苹果、红提葡萄、瓜类、蔬菜、生地等,是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项目所在地吴家寨镇,位于县城东,东经11133,北纬3544,地处交通枢纽地带,面积98平方公里,属半丘陵地形,包括35个行政村,418万口人,劳动力225万人,耕地85万亩,其中70的耕地具备灌溉条件,属浍河水库灌区,农业基础设施在全县属较好水平。大田作物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特色农业主要是大棚蔬菜和芦笋种植,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6396公顷,农村经济总收入31428万元,人均纯收入4024元。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吴家寨镇把芦笋作为重要产业来抓,种植范围涉及全镇大部分村,以成会庄、东杨和黄坝规模最大,种植面积超过万亩,2006年芦笋产量达到75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到6700万元,项目实施地成会庄村和黄坝共有人口1363人,劳动力654人,有耕地5180亩,全部具备灌溉条件,芦笋种植面积2000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3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3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种植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133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134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35河北省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36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13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32000、NY/T394200013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农业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139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07年省财政支持支农项目立项综合指南的通知,冀财农200719号;1310河北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0年);1311河北省建筑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00年)1312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河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河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河北省农业厅发布的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141综合评价项目区具有较好的环境条件、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力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农民的持续增收,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可明显提高项目区芦笋种植水平、产品质量和笋农的技术管理水平,并有力带动全县25万亩芦笋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并促进全县芦笋产业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健康发展。142论证结论该项目从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优势出发,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立足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并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和组织保证,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能力,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对于促进我省芦笋产业发展,增强芦笋竞争能力,保持和提高芦笋产品市场占有率,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带,带动当地种植、运输、包装、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壮大区域经济都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21项目建设背景芦笋原产地中海沿岸,以抽生的嫩茎作为蔬菜食用。我国种植芦笋的历史较早,但面积很小,直到七八十年代,世界芦笋的需求量猛增,加上我国南北各地的气候条件都可种植,我国芦笋生产的规模才逐渐扩大,以满足加工出口的需要。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报道绿芦笋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且风味更佳,所以绿芦笋的鲜销生产发展也极为迅速。芦笋的嫩茎既可鲜食也可加工制罐,芳香鲜美,质嫩可口,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保健蔬菜。芦笋每百克鲜食部分中含有蛋白质31克,脂肪02克,糖类37克,纤维08克,维生素C33毫克,维生素A897国际单位,维生素B017毫克,钙22毫克,磷52毫克,铁10毫克,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天门冬氨酸和天门冬酌胶等多种氨基酸,氨基酸平均含量为1023毫克。芦笋中的药用成分如天门冬酌胶、多种甾体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在食疗保健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缓解心脏病、高血压、肾炎、肝硬化等病症,并具有利尿、镇静等治疗作用。芦笋在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及地区都是极受欢迎的蔬菜,近些年芦笋在我国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芦笋属于一种宿根型农作物,一次种植10年采收,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着明显的特定要求。欧美专家在总结了300年世界芦笋种植历史后得出,南北纬3035度是芦笋最佳生长带。河北芦笋产区正处其中,南至北至定襄生长的芦笋走红国际市场,赢得众多客户的青睐,芦笋品质一直处于行业顶势位置,客观地讲主要得益于河北光、热、水、土的自然条件。另外,芦笋生产属于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采收过程的全人工操作和加工过程的手工去皮,目前还无法用机械所替代,因此,国外经济学家预言,芦笋在未来的空间里是中国一项垄断型产业。由于劳动力价格、病害等原因,芦笋主产区近年来逐渐发生转移,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国内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北方内陆地区转移。芦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笋至今不能机械化,只能依靠人工。在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都比较便宜,由于生产成本低,产品又主要用于出口,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芦笋种植在中国和拉美国如智利、墨西哥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个主要创汇农业之一。我国芦笋产业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迅速发展,到90年代中期已成为世界第一芦笋生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面积目前已超过100万亩。20世纪80年代末,我省市率先从欧洲引种芦笋获得成功,经过10多年的推广普及,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134万公顷,其产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的、芮城、临猗、万荣、河津及清徐等地。目前我省芦笋产业基本上属于纯外向型经济,芦笋产品几乎100出口。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各国越来越重视对进口商品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严格把关。国内外市场将对芦笋的产品质量、品种类型等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促进我省芦笋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8万亩,总产量约9万吨。从种植面积及产量看,我省已跃居全国芦笋基地之首。受地区芦笋生产加工和影响带动,以及芦笋种植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推动,县抓住有利时机,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起开始规模发展芦笋种植,经过扶持引导、技术引进、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目前已发展成拥有25万亩种植面积,涉及4万多个农户,年产鲜笋15万吨,成为地区芦笋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县又一主要的特色农业产业,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并在全县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战略实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县在芦笋快速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品种老化,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种植密度不合理,病害严重等等,这些严重制约了芦笋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规模。继续加强对芦笋产业的培育和引导,扩大规模,提高种植加工水平和产出效益,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本世纪以来,县把芦笋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和农业富县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到目前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仅吴家寨镇就达125万亩),年种植收入接近3700万,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芦笋种植基地之一,芦笋种植也成为了县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芦笋种植在品种和技术上都存在着制约芦笋规模发展和效益水平的诸多因素,首先是品种落后,当前使用的一些品种已是淘汰品种,优秀杂交品种使用率低,其次在生产技术方面,育苗技术不够科学,生产上病害较重,影响产品质量、产量,适时浇水、施肥技术掌握不够,种植密度不够合理等。这些将严重影响芦笋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亟待引进更换新品种,加强管理,推广应用新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芦笋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22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迫在眉睫当前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健康饮食、绿色消费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不少芦笋进口国已连续提出越来越严格的农残检测要求,某些公司还派专人对我国芦笋进行农残调查。由于品种的改良,消费者对芦笋嫩茎的质量、颜色、口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芦笋生产向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已是以后的必然趋势。但我县目前芦笋生产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还未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操作,化肥农药的施用品种、数量未进行规范控制。另一方面,农民还没有适应国际市场要求,树立市场意识,进行规范化生产,致使芦笋品质差、产量低、病害严重,达不到绿色无公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因此,从提高质量、数量入手,提高笋农整体素质,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监测手段及病虫预警控制设施,并建设无公害绿色芦笋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是提升芦笋产业,促进笋农增收的唯一出路。223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是芦笋产业发展的需要芦笋种植作为县的一个新兴农业产业,栽培历史较短,在生产上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病虫害防治不能对症下药,个别地方出现死苗,在肥水方面不能根据芦笋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合理施肥浇水,造成土壤板结与肥料浪费,在育苗的方式和栽植密度上还有待改进。在品种方面现有的品种质量差、产量低,大部分已被淘汰,严重影响种植效益,迫切需要更换新品种。目前,我省芦笋种植品种多数都是F2早已被淘汰的种子和外省引进品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应尽快在我省中南部芦笋集中产区建设12个优种示范基地,重点引进培育美国F1优种,为农民培育优良品种,提供种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实现以品种升级换代,靠科技促进发展。因此,引进推广优秀新品种和示范推广先进芦笋种植技术,对于芦笋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只有提升技术含量,生产芦笋精品和芦笋极品,通过质量和效益的推动,才能使全县芦笋产业健康发展。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芦笋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芦笋是一种具有较高保健价值和营养价值的特殊蔬菜和高档蔬菜,它以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功效,特别是消疲健胃,抗癌防癌功能,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欧美各国对芦笋的保健防癌作用认识较早,食用普遍,消费量日益增大。其他国家过去无消费习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进,芦笋也开始出现在亚洲百姓的餐桌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需求逐年大增。近些年芦笋在我国大中城市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成为新的消费市场。可以说未来芦笋的市场需求,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会呈较大的增长趋势。芦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昂贵,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量增加而面积下滑,产量下降,促使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另外,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芦笋生产国和出口国,而由于涝灾、原有芦笋田退化等原因,20032005年之间,我国芦笋种植面积从150万亩锐减到100万亩左右,总产量下降,而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导致国际芦笋市场供应和国内加工企业原料供应进一步紧张,价格一路攀升。据中国农业网综合测算,2006年我国年产出成品芦笋(含鲜菜、罐头、速冻等)约20万吨,而市场对我国芦笋的年需求量约为5080万吨。在价格方面,2005年平均价格为89元/公斤,2006年初收期就达到1012元/公斤,最高达到1620元/公斤。由此可见,发展芦笋种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32项目区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县地处盆地的南端,汾水之滨,东经1112411137,北纬35333551,据国际专家论证,芦笋在地球上的最佳生产带分布在北纬3040度之间,县的位置正好处于芦笋最佳生长的黄金区。南、北部为山区,东部绵岭延亘,其余大部分是平川盆地,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509MM左右,无霜期190天,气候温和,冬不高寒,夏无酷热,与同纬度海洋性气候相比,病害发生率低,更适宜芦笋的生产。全县有耕地3759万亩,且土壤肥沃,土质适宜,水利设施配套,灌溉便利,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农作物以粮、棉为主,盛产小麦、玉米、瓜果、棉花、药材等,是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和有名的富水县,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在全省均属较高水平,发展芦笋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233芦笋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基础条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县芦笋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涉及4万多农户,经济效益显著,并获得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农民对扩大芦笋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县政府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十一五”时期规划芦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并将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项目所在的吴家寨镇目前是全县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拥有全县近一半的种植面积,并成立了2个芦笋专业合作社,项目所在的成会庄和黄坝拥有5000余亩耕地,且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全部具备灌溉条件。项目建设100亩芦笋育苗基地,所需种子项目承担单位已与供货方联系,并达成供货协议,保证供给,所需其它材料当地市场供应充足。区位优势河北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区之一,河北芦笋又主要集中于、两地,特别是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和出口基地,县地处、两市接壤部,地域开阔,信息通达,可接受来自两地的芦笋种植的技术辐射、市场带动,拥有良好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络,能够借助外部条件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县位于冀南盆地南端,境内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纵越县西,余月铁路横贯境内。公路有大运公路、冀韩公路、曲垣公路三条公路干线纵横过境,冀候高速公路穿越境内。乡镇二级公路、村村三级公路全线贯通,交通便利,运输方便。组织管理和技术力量近年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粮、果、菜、畜四大产业长足发展,典型的有太子滩无公害蔬菜园,已成为我省知名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在农业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推广中,从组织实施、农民培训、技术服务到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技术人员58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0名,技术实力较强。曾承担农业部粮食丰产“111”工程,获一等奖,苹果无公害管理技术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有芦笋专业技术人员10人,多年从事芦笋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并培养了芦笋核心示范户350户,为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民素质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县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普遍较高,再加上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成效,农民对新技术、新产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5万亩蔬菜、3万亩红枣、3万亩红提葡萄、25万亩芦笋,一系列农业调产战略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50余个,农民经纪人队伍5000余人,这些为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人力保障。234所产芦笋具有品质优势和竞争优势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县生产的芦笋以色白、皮薄、和腩脆构成了其优良的品质特征,营养方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尤其硒的含量高于同类产品,食用时更以其芳香鲜美、质嫩可口、风味极佳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与青睐,大部分芦笋通过出口销往国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全民事业单位,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从事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农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中心位于县城西大运路西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2300,固定资产2032万元。现有技术人员4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20人,助理农艺师及其他22人。中心下设三站一室即技术推广站、土壤肥料站、植保植检站和办公室。多年来,农业中心组织承担或承包农业工程项目20余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科技成果项目100余项,主要包括部级百县千村平衡施肥示范区工程、沃土工程、省级土壤肥力动态监测、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双千工程、双千创优工程、植保产业化工程、生物覆盖等项目,其中40余项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技术承包奖。另外,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或农民100余场次,每年培训人数达8万人次左右,在农业上靠农业科技每年为县农民增加收入达数千万元,受到部、省、市、县级表彰50余次,为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综上所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力量雄厚,人员配备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具备承担本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条件。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及产地环境评价41项目建设条件411地点与地理位置项目地点选择在吴家寨镇成会庄村和黄坝,项目区位于县城东五公里冀韩公路南侧、曲绛公路东侧,交通十分便利,且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又是目前县芦笋的主要种植区,其基础条件对项目的实施十分有利。412气候条件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冬夏温差大。年均气温12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3,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无霜期189天,降水量535MM,六至八月份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495,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最少,占全年降雨量的37。年均日照时数249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239千卡CM,光热资源极其丰富。其气候特征极利于芦笋的生长,特别是芦笋每年采收期为4、5、6三个月,正好避开雨季,采用留母茎采收方式采笋期可达4个月,生产潜力极高。413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处山前倾斜平原中下部,地势平缓,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85M,地貌为垣地吴家寨垣。414水资源情况项目区农田灌溉可同时利用浍河水和地下深井水,属井河两灌区,现有深井8眼,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浍河水渗透,地下水埋藏深度7080M。以上水源均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可满足项目区的用水需求。415地质情况项目区北有滏河,南有浍河,吴家寨垣由两河切割而成。416土壤属性项目区土壤为碳酸盐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质地为重壤偏轻,土体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强,易耕易种,酸碱度为83,经过合理施肥,十分有利于优质芦笋的生产。417基地现有生产规模与交通运输条件目前县芦笋面积发展到25万亩,仅吴家寨镇就有芦笋种植面积125万亩,是县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项目所在地成会庄村和黄坝有芦笋2000亩,目前已成为两村的主导产业,而且集中连片,便于示范。项目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北有余月铁路、阳余高速公路、冀韩公路贯穿东西,西有曲绛公路连通南北。项目区内乡镇间二级公路,村村三级公路全线贯通,交通便利,利于芦笋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能力强。418项目所在地政策支持条件县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把芦笋种植作为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点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在土地、资金、人力、农机等方面都给予倾斜扶持,有力促进了本地芦笋产业的快速发展。42芦笋产地环境评价421空气质量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空气环境质量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选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项目区是纯农业区,无工矿企业污染。2007年5月,我们对项目区成会庄村和黄坝农田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成会庄村和黄坝农田大气环境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均未超过标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氟化物、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含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位031和033,小于05,属于清洁级。422土壤质量评价通过设立指标对项目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参评因子有8个,除土壤PH值外,将其余7个因子分为严控指标(镉、汞、砷、铬)和一般控制指标(铅、六六六、DDT)两大类,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采用多点采样进行化验,结果显示,项目区土壤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芦笋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单位MG/KG单项污染指数PI综合采样地点超标污染物CDHGASCRPBDDT六六六P平PMAXP综等级成会庄村无030111083100302250黄坝无028013108510060227043灌溉水质量评价通过定量指标对项目区灌溉水进行了评价,分为严控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两大类,铅、镉、汞、砷、铬为严控指标,PH、铜、锌、COD、氟化物为一般控制指标。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各污染因素均未超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灌溉水质量评价单位MG/L单项污染指数PI蔬菜区域超标污染物铅镉汞砷铬PHCOD氟化物铜锌硫化物悬浮物氯化物总磷成会庄村合格0088000240000400035000274511866黄坝合格0084000190000500036000167471167544环境保护条件通过对项目区大气、水质、土壤重金属含量三项多点监测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区大气环境属清洁级,农田灌溉用水和主要河流水质均属清洁级,土壤重金属含量各监测点均属安全级,各项监测值均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中确定的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为我县发展特色芦笋产业,开发绿色无公害芦笋产品提供了良好的产地环境条件。为了达到和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求示范基地方圆1公里内没有污染企业,确保环境空气质量,地下水质达到灌溉水质标准;采用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化肥,确保芦笋品质得到绿色标准;基地周围不准倾倒生活垃圾。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和产品方案51建设内容511项目规模项目建设地点选在吴家寨镇成会庄村和黄坝,建设100亩新品种育苗基地,3000亩高产高效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其中成会庄村建设育种基地100亩,示范基地1500亩,黄坝建设示范基地1500亩,并辐射全县25万亩芦笋面积,带动全县在未来3年发展到5万亩。512项目建设内容5121引试推广新优品种引进示范欢迎、格兰德、冠军、阿特拉斯、阿波罗等新品种,筛选适合立地条件的,生长势强、品质好、优质笋产出率高、抗逆性强的23个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并对现有落后退化品种进行逐步更新。第一批引进优良品种300公斤。5122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本项目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农户的联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发推广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制度,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根据宜长则长、宜短则短、灵活多样、长短结合的方针,通过电视“金桥”讲座、以会代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将芦笋新知识、新技术、病虫害预报与防治措施推广到广大种植户手中,并从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出发,严格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制作成技术光盘、书面资料发放给笋农,以规范生产,严格执行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强化笋农的产地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具体包括系统培训150个芦笋核心示范户,季节性现场培训农民8000人次,编制技术资料2万份,实现“一户一份明白历”。5123改良土壤,提高生产能力按照绿色食品生产产地环境标准,对100亩育苗基地和3000亩示范基地进行全面的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首先对育苗地和示范地全面增施有机肥及有机复合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对于育苗地,更要高标准进行土质的改良和治理。其次,根据芦笋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培肥土壤,协调土壤各种养份供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田及土壤生态系统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同时推广芦笋专用肥、生物肥,提高产出效益和产品品质。5124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高产高效新技术配套示范根据立地条件和芦笋的生长特性,科学制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芦笋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全程检测和控制,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施,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一方面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防治上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使用无公害无污染农药,采取人工捕捉、灯光、糖醋诱杀、清除病株等方式,使芦笋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生产上进行芦笋高产高效新技术的引进配套和示范推广,包括育苗、定植方法和密度、田间管理、适时合理追肥和灌溉、合理采笋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5125设施配套按照高标准的育苗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50亩育苗大棚,进一步完善田间路网,增加水利设施,包括水源和输水管系,育苗基地进行滴灌的配套示范,彻底解决春季干旱造成出笋难的问题,并起到节水和高产高效的示范作用。5125芦笋质量监测检验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依托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检测体系,加强芦笋质量检测,自身配置农药残留检测仪和相关设备仪器,增强自我检测能力,使生产的芦笋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从而提高我县芦笋的市场竞争力。52产品方案521芦笋种苗方案在成会庄建立高标准育苗基地100亩,其中建设50亩育苗大棚,以提高育苗质量,每年生产优质成苗300万株,示范种植1500亩,并向全县推广。引进芦笋新优品种欢迎、格兰德、冠军、阿特拉斯、阿波罗等进行示范对比,筛选出23个适合种植的产量高、品质优的芦笋品种进行推广。522芦笋产品方案通过采取高产高效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盛产期亩产芦笋由目前的600KG/亩提高到800KG/亩,质量按三级划分,收获的一二三级芦笋产量比例由目前的532提高到631,芦笋产品质量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第六章技术方案设计与技术评价61示范方向和目标611示范方向通过建立高标准育苗基地,引进筛选新优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减少群众选择品种的盲目性,并培育优良成苗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用短周期、低成本实现全县芦笋种植产量和质量的较大提高。通过芦笋种植新品种、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进行基地示范,提高全县芦笋的种植水平,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从而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并促进全县芦笋产业化发展步伐。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笋农自身技能水平、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推广,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以质取胜的效益意识。612示范目标示范区实现由传统栽培模式的3年开始采收缩短到2年,二年生笋田亩产200KG,三年生笋田亩产400KG,四至八年生笋田保持盛产期亩产800KG以上,平均产量提高20。大幅度提高芦笋质量,一二三级芦笋产量比例由目前的532提高到631。降低优种芦笋种苗成本,提高出苗率,每亩种苗费下降2/3,采用节水灌溉实现节水50。芦笋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每亩芦笋增收8001000元。62技术示范内容与技术流程621主要示范技术6211优种笋苗快繁技术重点推广引进欢迎、格兰德、冠军、阿特拉斯、阿波罗等新优品种,应用日光大棚营养钵育苗技术,优种笋苗快繁技术。6212芦笋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土壤综合处理技术,包括使用腐植酸铵调节土壤酸碱度技术、使用硫酸亚铁熟化土壤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肥力培肥技术,包括有机肥、生物肥、复合肥、专用肥施用技术,合理追肥技术;优种推广应用技术;合理密植技术、补苗和移栽技术;节水灌溉和合理灌溉技术,笋田整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技术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无残留化学农药应用技术和物理灭虫技术;合理采笋技术。622项目技术流程1优种笋苗快繁技术流程苗床选择配制营养土制造营养钵种子检验晒种浸种催芽播种苗床管理适时移栽2芦笋优质高产综合示范技术流程土壤改良土壤培肥移栽定植查苗补栽松土与锄草肥水管理促芽病虫害防治采收质检销售63主要辐射技术内容、方式及范围631芦笋辐射技术、方式及范围主要辐射技术为优种笋苗快繁技术、芦笋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辐射方式为宣传培训、示范带动;辐射范围为全县七个乡镇,重点为吴家寨镇、乐昌镇、高显镇。632充分利用可视技术、让农民对标准化示范技术看得见、学得牢通过电视节目、现场示范引导、发放技术资料和光盘,让农民对芦笋标准化种植技术有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实践去熟悉掌握,提高我县芦笋种植水平和科技含量。64技术评价项目区推广的高产高效示范技术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和效益水平。第一、应用优种快繁芦笋种苗,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随时定植,并能大幅度提高成活率,确保单位面积苗壮苗足,为优质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使每亩种苗费用由2250元下降到750元,节约资金1500元,从而实现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二、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和土壤培肥技术,建立规范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与标准。可以有效的提高芦笋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收益,并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推广应用芦笋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生产周期可超过12年,亩产量可提高到800公斤以上,优级笋率提高到70,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人多地少的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品符合无公害要求,无污染,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七章项目实施计划安排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两年,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落实在项目实施期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每年春季和生产关键环节集中培训和全年多种形式随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他工程性建设内容实施计划见下表项目实施进度表2008年2009年年月建设项目12345123456新品种引进育苗基地建设(包括大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水利设施配套农民培训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81投资估算依据81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812轻工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办法轻总规划(1996)60号;813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国计划出版社;814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中国计划出版社;815河北省建设工程其它费用标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816河北省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817河北省建筑安装工程概算定额;818有关设备厂家现行报价,同类建筑物近期单位造价,国家有关其它税收政策。82项目总投资估算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和产品设计规模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确定投资规模。经估算投资规模与投向叙述如下821建设投资估算项目建设投资为14534万元,详见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其中建筑工程费用4918万元;设备购置及工器具购置费10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894万元;基本预备费692万元;822流动资金估算流动资金采用生产成本流动占用率进行估算,流动资金估算金额为60万元。823项目投入总资金及分年度投入计划项目投入总资金为20534万元,第一年投入16174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0174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60万元;第二年投入建设资金436万元。详见附表3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824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2053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534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资金筹措方式申请省财政资金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万元,农民自筹8534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第九章财务评价91财务评价依据91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2006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912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913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914根据国家税收政策有关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农业税为零,农业种植项目取贴现率为10,项目计算期12年。92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921销售收入估算该项目达产后,设计达产规模为年产绿色食品芦笋2400吨,销售收入1488万元,其中一级芦笋1440吨,7000元/吨,二级芦笋960吨,5000元/吨。922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该项目投产后,按国家税法规定农业税为零。销售税金及附加以及增值税均为零。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931项目总成本估算项目年总成本费用7797万元,其中固定成本5175万元;可变成本2622万元,详见生产期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增量),附表4。折旧及摊销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直线法进行计算,折旧年限建设物取10年,设备及工器具10年,无形资产取10年,其它资产取5年。932项目经营成本估算经营成本是指总成本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摊销费和利息支出后的成本费用。该项目年经营成本为76407万元。94财务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第二年生产能力达20,第三年生产能力达50,第四年达100。年产绿色食品芦笋2400吨,销售收入1488万元。到第九年开始减产,生产能力为80,第十、十一、十二年生产能力分别为60、30、30。盈利能力分析从财务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该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3439,远远大于基准收益率10;IC10财务净现值为118048万元,大于零;项目投资回收期为303年(含建设期)。从上述各指标均可以看出,项目盈利能力较强,从财务分析来看该项目是完全可行的。该方案实施后可提高市芦笋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项目的实施还可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带动和辐射25万亩绿色食品芦笋的种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绿色食品芦笋的出口创汇的增加,为国家增加更多的外汇储备。95不确定性分析951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分析、预测项目主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的影响,找出敏感因素,分析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并分析该因素达临界值时项目的承受能力。在农业项目评价中,一般选用财务内部收益率进行敏感性分析。在选取敏感性因素时,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在这里我们选取最主要的三个敏感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表如下表所示。敏感性分析表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销售收入项目基本方案101010101010财务内部收益率343933913488253436343552367较基本方案增减048049348249161132从表中可以看出销售收入的提高或降低对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影响最敏感,增减绝对值为916和1132,其次为经营成本。因此该项目应将重点放在提高销售收入和降低经营成本上,以最大限度地增强项目的盈利能力。敏感性分析图如下图所示。图中每条斜线的斜率反映内部收益率对该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大敏感度越高。每条斜线与基准收益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不确定因素变化率即为该因素的临界点。临界点是指项目允许不确定因素向不利方向变化的极限值。超过极限,项目的效益指标将不可行。财务内部收益率010203040506070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基本方案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1010经营成本952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是在一定市场条件、一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研究拟建项目成本与收益平衡关系的方法。所谓盈亏平衡点是指当销售收入等于生产成本时,项目产品销售量(产量)占设计生产能力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BEP生产能力利用率年固定总成本(年销售收入年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年可变成本)10042本项目正常年份的固定成本为5176万元,可变成本为2622万元,据此计算盈亏平衡点为42。也就是说该项目实施后产量只要达到设计规模的42,即可以保本,故该项目风险较小。盈亏平衡图如下盈亏平衡图0020040060080010001200050100固定成本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盈亏平衡点的上方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两条线之间为盈利区,在盈亏平衡点的下方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两条线之间为亏损区。产品销售收入大于成本费用时即盈利,小于成本费用时即为亏损。96财务评价结论通过上述各指标分析,该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488万元,年总成本费用为7798万元,年利润总额为60197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3439,投资回收期303年(含建设期)。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当地绿色芦笋的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并辐射和带动周边绿色食品芦笋的种植面积。从财务分析结果看,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第十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101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1011促进了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开辟了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新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12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广大芦笋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避免了农民在种植及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1013通过项目实施,拉动农资市场,带动农副产品购销业、运输业、农机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安排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014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广大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02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芦笋属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庞大,能固土蓄水,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实践证明常年种植芦笋的地块,其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会逐年上升,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由于露地种植采收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生长繁茂的植株覆盖地表,可有效预防扬尘污染;项目建设推广无公害种植,应用无公害有机肥,能减少化肥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能量物质输出和供给,改善土壤和农田生态环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有效节约用水,对于推广节水农业意义重大。总之,整个项目的实施,生态效益明显,并可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03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是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引进的品种及产品均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三废”污染,没有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生产中涉及的如肥料、农药、浇水等都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不会对水源、空气及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并且能够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第十一章项目的组织管理11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县芦笋高产高效示范推广项目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执行法人责任制。县政府决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技术指导组,聘请技术顾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项目实施,主任(法人代表)为项目法人,对该项目申报、建设实施、资金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负总责,发改局监管项目实施进度,财政局监管项目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领导组及技术指导组主要成员2、项目技术指导组成员技术顾问112管理机构设置方案项目组织管理本着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的原则,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运企业安全生产活动月试题及答案
- 宠物医生面试题及答案
- 铸轧熔炼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化工风险预控安全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实验室安全老师题库及答案解析
- 话题作文“爱国”(2018年黑龙江龙东中考满分作文7篇)
- 三同时安全管理制度题库及答案解析
- 赣州市网络安全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青海省会计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水城煤矿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船舶管路修理技术要求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中建土木-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图册(试行)
- 生育支持政策效果评估-洞察及研究
- 医学检验科PDCA质量改进案例解析
- 《汽修维修业务接待实务》课件项目1-任务3-积累保养知识(保养+养护用品)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电子版教材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中国银行笔试英语真题
- 2025年宪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500题)
- 医学知识 并行心律心电图 学习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