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按_摩_第1页
第三章_按_摩_第2页
第三章_按_摩_第3页
第三章_按_摩_第4页
第三章_按_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按 摩,第三章 按 摩,目的要求:了解按摩的生理作用,掌握按摩的注意事项和按摩的基本手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1、按摩的定义 2、按摩的生理作用 3、按摩的注意事项 4、按摩的基本手法 5、经穴按摩 6、按摩的应用教学重点:按摩的注意事项、按摩的基本手法及按摩的应用。教学难点:按摩的基本手法及按摩的作用。一、按摩的定义按摩是利用手、足或器械等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刺激人体体表部位或穴位,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消除疲劳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第一节 按摩,亦称推拿,是凭着医者双手根据不同病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机体,以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劳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在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按摩的概念,二、按摩的注意事项,按摩者手部的清洁:双手要清洁,指甲要修剪,冷天要先将手搓热。按摩者和被按摩者的体位:按摩者和被按摩者的体位与姿势,既要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并感到舒适,又要便于按摩者操作。按摩的方向:一般都应沿着静脉、淋巴流通动的方向进行,但淋巴结的部位不宜按摩。按摩的力度:用力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结束,运行中要注意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感觉,随时调整按摩强度。关节被动活动的幅度:不超过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按摩递质的使用:为减少对皮肤的磨擦,三、按摩的禁忌症,1、身体发烧时不能进行全身性按摩,2、肿瘤部位不能按摩,3、妇女经期、妊娠期不做腹部按摩,4、血友病、白血病等各种血液病不能按摩,5、局部皮肤病、淋巴管(腺)炎、脓肿等急性炎症 不能按摩,6、急性损伤2448小时内不宜按摩,7、骨折、关节脱位早期不能按摩,8、开放性损伤不能按摩,四、按摩的基本手法,1、推法: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 方向的直线推动。示教2、擦法:用手掌的大、小鱼际或全掌、掌根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示教3、揉法:用大鱼际肌、掌根部分吸附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柔和的环旋摆动。示教4、揉捏:揉和捏结合的一个复合性手法。,按摩的基本手法,5、按压:手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 按压在被按摩部位或穴位上示教6、叩击:用掌背、掌根小鱼际或指尖击打 体表。示教7、抖动: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示教8、运拉: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的运动 示教9、滚动: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内旋外 运动复合而成的一种手法。示教,拇指推法,八字推法,掌根推法,掌推法,动作要领:操作时,指掌的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 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轻推法多用于按摩开始 和结束,重推法常用于按摩过程中。,侧掌擦法,大鱼际擦法,掌擦法,掌根擦法,动作要领:向下压力不要太大,用力要稳,往返距离要长, 动作均匀连续,如拉锯状,频率100120次/min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指揉法,动作要领:操作时稍用力下压,吸附治疗部位,腕与前臂 同作小幅度回旋,有节律,120160次/min临床应用:适用全身,叠掌按法,掌按法,指按法,动作要领: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不作移动,用力 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逐渐增加,结束时 逐渐减压临床应用:常与揉法结合组成“按揉”手法,侧击法,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动作要领:直接击打,均匀协调,操作和缓有序临床应用:多用于躯干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抖法,动作要领:以远端带动近端,动作连续均匀,频率由慢 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小但频率快 用力不要过大。临床应用:四肢,以上肢常用,配合搓法作为治疗结束手法,肩部运拉,颈部运拉,动作要领: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必须在 生理范围内作,由小到大。临床应用:四肢关节,颈、腰部,常在按摩结束时用。,掌背滚法,掌指关节滚法,动作要领: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吸定于治疗部位, 通过腕关节作连续的屈伸运动,带动前 臂的外旋和内旋使小鱼际和掌背在治疗 部位不断滚动临床应用:颈部、肩背部及四肢肌肉丰富的部位,小结,本节课重点:按摩的禁忌症,按摩的注意事项,以及按摩个手法的要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按摩各手法的操作要领。要求同学们再课后多加练习,才能掌握按摩基本手法的操作方法。,推摩的手法,拿法,按压法,点法,摩法,揉法,搓法,抖法,叩击法,第二节经穴按摩,它是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经穴,引起应答性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穴按摩又称穴位按摩、点穴按摩、指针按摩和指针疗法等。,以指代针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顺气血,一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组成。前者包括十二经脉及其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后者包括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 分布其外部。,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 布其外部。,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 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十三、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并有地脉络肾、贯心。,十四、任脉,任,即担任。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鼻,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二 常用腧穴,(一)、定义腧穴又称穴位、穴道。“腧”有转输和输布的意思,“穴”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人体的穴位已有800多个。 经穴:凡是具有一定的名称、确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脉上的腧穴称为“经穴”。十四经腧穴是穴位的主体。总共361个,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奇穴:没有列入十四经脉,而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的经验穴,称为“经外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其中有一些也是常用的。如头面部的太阳、印堂、鱼腰。这类穴位有固定的部位、主治功能。 无一定名称和位置,是以压痛点而定位的穴位称“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二)、腧穴的命名根据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命名。(耳尖、膝眼)2、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扭伤、落枕)3、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有与地貌名称而命名。(太阳、昆仑)4、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犊鼻、攒竹)5、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华盖、紫宫)6、结合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而命名。,(三)、掌握腧穴的主治作用和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作用:1、近治作用: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2、远治作用:指十四经所属喻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3、特殊作用: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待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三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四)、穴位按摩手法:,1、点法拇指、中指、肘尖点法2、掐法以指端(多以拇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方法,称掐法。又称切法、爪法。,(五)、取穴方法:,解剖标志取穴法:以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学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 1、固定的标志,指以各部位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以及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固定不移的标志,用于脆穴定位的方法。(神阙穴)2、活动标志,指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使关节、肌肉、肌腱等出现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3、指量法:以患者手指的宽度为标准取穴的方法。手指同身寸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等三种。,4、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骨度篇。,熟悉头面及部分躯干、四肢常用的骨度折量寸和指寸法。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12寸。剑胸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寸。两乳头之间 8寸。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寸。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胫骨内侧踝(内辅骨下)下方至内踝尖(内踝向内侧的突起处)13寸。臀沟至腘横纹14寸。横纹至外踝尖(外踝向外侧的突起处)16寸。,(六)经穴按摩的注意事项:,1、经穴按摩用力不宜过大。一般以出现酸、胀、麻为宜。2、用力应由轻到重,又由重到轻。3、取穴要少而精。4、治疗疾病时,应配其他疗法。 应根据不同的病情、体质选用不同的手法。,常用穴位(头部):示教,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医头晕、头顶痛、昏迷。 印堂: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医头晕、前头痛、鼻病。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寸凹陷处。医头痛、眼病。 人中:人中沟的上与下交界处。医昏迷为首选穴,医急性腰扭伤为经验穴,常用穴位(颈部),风池:风池穴位于后颈部,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主治疾病:风池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医发热、颈痛、中暑。 天宗:肩胛冈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与下交界处。医肩胛部疼痛、落枕,穴感强.,常用穴位(胸部),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中脘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天枢穴的主治病症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常用穴位腰部:示教,肾俞: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寸。医腰痛、肾炎。 大肠俞: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寸。医腰痛、肠道疾病。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心俞穴的主治病征为: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肝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腰部怕冷症非常显效。,上肢部,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举臂(侧平举)时有前凹陷处。医肩痛、臂痛、上肢瘫痪、肩袖损伤。 肩内陵(肩前):垂肩,在肩前腋前纹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医肩痛、臂痛、上肢瘫痪。 肩后:腋后纹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肩髃、肩前、肩后在针炙中称为“肩三针”。,上肢部 示教 曲池:屈肘成度,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医肘痛、肩臂痛、上肢关节痛、网球肘。 扭伤:稍屈肘,半握拳,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央连线的上与下交界处医急性腰扭伤,也为经验穴。 落枕: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分。医落枕、手指麻木、手指挫伤 。,合谷穴位于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合谷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上肢部,外关:腕背横纹上寸,尺、桡骨之间。医腕痛、上肢瘫痪、落枕。 内关:腕掌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下肢部:,环跳:侧卧、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臀裂上端连线外与内交界处。此穴在深部,可用肘尖点。 委中:腘窝横纹中央、医腰痛、坐骨神经痛、膝痛。 承山: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足后蹬时可见)医腰痛、腓肠肌痉挛、痔疮。,下肢部:示教,血海:正坐屈膝,股骨内上髁上寸。医膝痛、膝关节炎。 梁丘:髌骨外上缘上寸凹陷处。医膝关节痛、腹痛。 犊鼻(外膝眼):屈膝,髋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医膝痛、膝关节炎。 膝眼(内膝眼):屈膝垂足,髌骨下,髌韧带内侧凹陷处。医膝痛。,足三里,取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