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_第1页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_第2页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_第3页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_第4页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初探设置适应的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了情境教学的优越性,积极探索情境教学为自己的课堂增色添彩。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这种情境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上的情境,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教学情境。它主要与三个基本因素有关,教材、教师、学生。老师根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教材规定,学生对象不变的情况下,教学情境的设计则主要依赖教师的“知识、经验”,“艺术和品格”。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看,每个环节都可以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开讲激趣,设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朗读课文,设置学生一读为快的情境;提问思考,设置学生思考的情境;板书图示,设置直观动态情境;评价鉴赏,设置联想,想像的情境;,归纳小结,设置分析与综合的推理情境;作业练习,设置“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迁移情境等等,可以说情境贯彻教学的始终。但是从教材处理来看,教师应该抓住重点来设置教学情境。情境应该为优化课堂教学而服务。那么,如何抓住重点来设置情境呢文章的重点一般是体现教学价值,揭示教学目的之处。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朱自清背影中关于父亲穿过铁道买桔子的背景描写等等。抓住这些重点之处设置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髓,实现教学目的。九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中的第五自然段是一个精彩段。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就是范进中举,关键是“中举”。这一段写的就是范进得到“中举报帖”后的情况。它是全文的枢纽,它上承开头与中举前的情形对比,下启周围各种人趋炎附势的嘴脸,使文章浑然一体,将讽刺与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对于这一段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情境。这段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原来新贵人喜欢疯了。范进见的报贴“欢喜疯了”的过程,可分为几步是如何分步刻画他的丑态的第一步写昏厥,“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第二步写他疯跑,“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第三步写跌倒,“一脚踹在塘里”。第四步写疯走集市。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范进的疯,是喜极而疯,中举的喜报是他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的狂喜得忘形了,字里行间极尽强烈的讽刺意味。写众人,老太太,胡氏娘子有什么作用这三者都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起烘托作用。写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可怕;写报录人和邻居惊吓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写众人捉不住范进的动作,烘托范进的疯劲十足。写众邻居的劝说,称范进为范老爷,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表明他们趋炎附势的心态。范进中举后,由一个正常人到“疯人”,说明了什么众人的“媚态”又说明了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如此根据重点来设置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内涵,有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在具体的情境设置过程中,则因不同的课文选择适宜的情境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是文章唯一的源泉。所有的作品都应是生活的反应。以文章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明白作者在立意、选材、语言运用方面的高明之处,进一步领悟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良好的熏陶。例如第一次真好一文,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再现生活情境,定能唤起学生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列举了作者一系列的第一次的体验。如第一次看到江南村落间的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等等。其中作者着力叙述的是看柚子树与孵小鸡两件事,突出第一次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美好的,从而告诉我们要珍惜第一次的经验,也要慎重去尝试第一次。作者在文中列举的事例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非常普通生动的事。有些事情学生也可能会有类似的体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努力去挖掘这些事情给自己的思想、心灵上带来的触动。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就把学生从课本中带入到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贴进学生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的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既经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规律出发的。比如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热水瓶的结构,并进行说明。与其花费口舌去讲解,不如拿个实物去演示。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当然运用实物演示也得讲究一定的技巧,它重在一个演示的过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演示,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记得20年前在教小桔灯一文中,我便是制作了一个真实的小桔灯进行教学的。对这一小物品,我分了三次展示。第一次出示是在导入新课时,由小桔灯引出它的特别意义,进而引出文章的主人公的精神。第二次出示,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有关文字时,提问学生“谁来说说小桔灯的制作过程作者为什么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学生很快回答,意在突出小姑娘的能干,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三次出示,是在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的时候。教师点燃了蜡烛,把灯举得高高的,激动地说“大家看到的小桔灯的光的确是朦胧,微弱的,但作者却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芒,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看看小桔灯,认真读课文,领悟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从这堂课的教学来看,我分三次出示小桔灯再现情境,第一次出示小桔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第二、三次出示,分析人物形象和归纳课文中心,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得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王维的诗被苏轼喻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突出了诗歌中所呈现的意境美,而绘画与许多文章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们在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之时,心中也应是有“境”可依的。这“境”也可谓是一幅图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作者把图画变成文字的巧妙技法。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同时还要进行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便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画莲花图,在学生仔细观赏中,教师可进行动情地讲述“我们看着莲花这美好的形象。从生长环境来看,它生长在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品格高洁;它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显得质朴无华。从体态来看,它的茎杆直立而中通,没有多余的枝枝节节,是那样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它的香气越远越清香,美名远扬。从它的风度来看,它笔直而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贴近去玩弄,它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你们看作者笔下的莲花是多美啊作者为什么能把莲写得如此之美呢作者这是在托物言志,在莲花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一幅活色生香的莲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边赏画,一边听着老师深情的讲解。莲花在脑海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深刻。亦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再如一些事物说明文的教学,配合画面加以说明,亦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像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这些说明文,都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结构及说明的顺序。当然借助图画展示情境,关键还在于老师创造性地利用图画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图画与分析才会相得益彰。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对人的感染熏陶能力是谁都不会否认的。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击节赞叹“韶尽善矣。”当年楚汉相争,刘邦布下“十面埋伏”,令军士弹唱“楚歌”。项羽的士兵在“四面楚歌”中,无不思乡怀人,一个个弃戈逃走。无奈项羽自刎乌江。无怪史学家郭沫若说“汉王兵多将广,而最后成功仍是一支箫”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确实有不可多得的功效。我们把音乐引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应该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经观摩过一堂课堂实录课,教的是姜夔词扬州慢。老师在导入新课前先播放了一段编钟古乐。乐声古朴悠扬,令人沉醉。不经意中,老师忽然将音乐停止,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中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事姜夔的扬州慢。姜夔精通音乐,相传他又很爱听编钟,这首扬州慢的词调就是他自己创制和乐吟唱的。我们现在就和着这编钟古乐,和作者一起来吟唱扬州慢。编钟又起。伴着悠婉的曲调,学生们轻轻吟诵,细细体味。10分钟自读品析后,全班集体演练,分角色诵读翻译。编钟声缓,悠远疏谈,由远及近。男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女生(和着音乐节拍翻译吟诵)“放眼四顾,一片萧条凄凉,碧绿的池水泛着寒光,越发孤寂清冷。暮色四合,戍角声声,在暮色里悲吟着。”编钟声歇,号角“呜呜”哀婉。男声齐诵“渐黄皆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男生“残阳如血,暮色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悲吟,凄凉冷落的气氛笼罩着这劫后的空城。”编钟乐声渐起,空灵哀婉,如泣如诉。有人和着旋律低吟,有人押着节拍轻轻摇,有人悄然动容,有人掩卷沉思。诗词展现优美意境,音乐唤起的强烈情感,使他们如痴如醉,乐而忘返。由于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南宋著名词人姜夔面对扬州城的萧条,自制扬州慢一曲,抒发了悲凉痛惜的情怀。词中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和昔日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的联想,想像。加之老师巧借编钟,反复播放,渲染气氛,让学生领悟词中悲凉痛惜的情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这类与音乐结合很紧密的课文。如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教蒹葭可放歌曲在水一方等。利用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人心灵的感召力。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声有色,韵味悠长。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便可加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学习的轻松。一般来说扮演角色朗读,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文中各种人物思想感情。由于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进入角色时,可能一会儿是父亲,一会儿是儿子,一会儿是农民、学生等等。分别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领会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一会儿体会父亲,一会儿又是儿子,以不同的人物角色,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有几个人物分别指定学生以该角色的身份来朗读,另请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分角色朗读构成一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课文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都有栩栩如生活跃在眼前,便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事就好象发生课堂上,学习起来兴趣盎然。3、改编课本剧。对一些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激烈的文章,可以试着将其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如庄子的惠子相梁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剧中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并着力写好人物语言,突出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语言要力求个性化,能够准确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情感。若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改编为课本剧,那么无需老师多言,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理解也就相当深刻了。设置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也是一个常教常新的课题。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是以服务课堂教学为目的。让学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