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演示文档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演示文档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演示文档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演示文档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演示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传统文化安顿人生的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答案: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有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永远是最爱你们的 。,.,你现在就将这一堆枯骨分着二份,如果是男人的骨骸,颜色会比较白并且比较重;如果是女人的骨骸,颜色则会比较黑并且比较轻。,.,母亲节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诗经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天地之本性,也是天地之大德。儒家的基本生命思想:以人为贵、以孝为本。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荀子:杀生而送死谓之贼。,.,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贵己重生、轻物重生。老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对生命的关怀,集中体现在普度众生和反对杀生的慈悲情怀上。,.,生命的可贵性,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无价的。,.,生命的唯一性,每一个人的生命皆源于父母基因的混合与重组。在人类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内包含着至万个不同的基因,卵子与精子结合的过程中,数万个基因在重组,绝无重复,绝无相同。即便是同卵双生,因其后天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也显示出独特性。 可见,每个人的此在生命都是唯一的,并无更多的所谓生命,这包含有二层意思:一是指“我”的生命与“他”的生命不同,故而是唯一的。二是每个人的此在生命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更不会有多次。生命是在一维的时间之流中延续的,它一去便永远不会再返回了。,.,生命的神圣性,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生命演化的漫长历史,从广义的视野来看,地球生命是约37亿年演化的结果。我们必须跃出个我生命的范围,去想象一下那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演化的漫长年代,那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的艰难历程;特别是,从灵长类动物到人类诞生的曲折困顿。人类应该知晓:人之生命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也是天地之“精华”,因此,人们必须对生命抱敬畏之心。,.,二、传统文化安顿人生的作用,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20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世纪,科技经济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可是20世纪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今之世,人类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自己表现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立命。人类面临着一种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应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学者发出的倡议,而是一群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发起的倡议,代表着20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几乎每个西方国家知识分子的代表都是以描写人的痛苦而著称,或者其研究对象是痛苦,或者本人就是悲观和痛苦的代表。到了二十世纪,更是出现荒诞派等等对人生和世界彻底怀疑的作品。尼采、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舍斯托夫、契诃夫、柴可夫斯基、罗曼罗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卡夫卡、佛洛伊德、荣格、萨特、加缪、米歇尔 福柯、福克纳、弗吉尼亚伍尔夫、罗曼罗兰、茨威格、贝克特。这些与痛苦打交道的名单可以打印一长串。,.,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杀行为便是顺理成章。茨威格、海明威、梵高、莫泊桑、乔治特拉克尔、杰克伦敦、安塞克斯顿、有岛武郎、叶塞宁、弗吉尼亚伍尔夫、西尔维亚普拉斯等等。,.,南怀瑾:中国最后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大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参禅日记,百货店粮食店药店,佛学儒学道家,雍正上谕: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人所需要的,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道德经,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儒道佛三位一体,用世、用生、用死都具备了,这就使得中国人有一个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之地。,.,总之,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中国人啊,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他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八风吹不动。苏东坡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苏东坡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禅师呵呵大笑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地指向入世。它把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上。儒家是主流和核心,它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是为了更成功地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是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佛家往往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避难所。,.,中国这样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一个人生的锦囊袋。中国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儒家,很能进取的;到了中年就开始慢慢有一些道家的苗头了;到老年的时候,儒道佛走到一起。中国的文人画,表现的主题都是入世当中的出世。最典型的是荷花,荷花它很入世,入在哪里?入在满塘淤泥当中,但它开出的花是什么?是非常洁白的,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以,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三、儒道佛对心理健康的意义,.,1.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中发掘精华、古为今用以便于调节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的。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人,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在其二曲集中曾表述了这样的见解:“孔、颜、思、孟俱是医人的名医;五经、四书及诸儒语录,俱是医人的良方。” 接着十分感叹是说,我们切莫辜负名医立方之初心。,.,“和为贵”为处理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者,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作为人我关系的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关爱与相容。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际交往中的“宽厚”、“忠恕”与“容忍”,提倡心理位置互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又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人与人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但差异并不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共进。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则会更有利于共同利益的实现。,.,“礼”成为现代人适当约束自己言行的一条标准,儒家认为“礼”起源于调节人的欲望,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适当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欲望合乎于“礼”的规范。“礼”主要表现为人的尊重态度及自制行为方式。通过“礼”,一方面使自己遵守一定的文化规范,与他人保持和谐,与社会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礼”的践行中“明礼知耻”、修身养性。,.,“中庸”是解决心理平衡的重要依据,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在中庸章句中指出:“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在未发作前,是无所谓偏倚的,所以称之谓中。发作适度,即所谓中节,就称之谓和。和就是符合规律的途径,如果都能达到中和的程度,则各得其所,一切都能顺利地发展。按人类的心理状态来看,的确如此,各种情绪变化,只要适当,对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员体内的抗病力量去战胜疾病。而相反,极端的喜、怒、哀、乐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危害,保持情绪的平衡、稳定与有度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自信、知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重要思想。“知命乐天”是儒家所推行的人生态度,体现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取向。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儒家的精神快乐实际上化解了人因物欲不能满足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心理平衡与调节具有重要的启示 。,.,从“自己”推广到“他人”是成熟心理,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发挥体会与同感的心理来对待他人,这有利于纠正“自爱”心理,能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和体会他人的心理、情绪、思维,从而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心理与性格。,.,2.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身心健康观,在道家的思想里,自然的范畴是天地或万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达了人遵从自然之道,“天地”与“人”合于自然之道。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舒展身心的真正本性,这正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 因此,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自觉地调整个体的行为,以求达到自身体内的和谐、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从而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对欲望与成就的超然处理,道家是一门修养身心的学问,老子主张不为形体和外物所累,保持心境的平和,老子认为对于物质增加一份重视,精神便要增加一份苦恼,老子参透一切事物的最后价值,因此主张知足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对自身有客观认识。 因此,把“知足不争”作为认识生活事件或精神创伤的出发点,使人们正确认识现实与欲望之间的矛盾,吸收道家清心寡欲、不为物累的主张,有助于人们摆脱一味追求金钱、权力、感官享乐等病态需要,追求精神的升华,获得人生的意义,实现人性的完满,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致静守虚”指出了放松心理的方式和方法,现代的“放松”和“静默”技术体现的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致虚守静”。老子认为,保持虚静的态度立身处世,才是大道,人们有了虚静之心,才能把握生命的根本,才能维持生命的长久,才能常保心灵的安静与清明。“致虚守静”以直觉体悟的方式,有助于人身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发挥大脑的功能,促使主体的心理活动能够超越原有的思维定势向多维方向发展,开发智慧,增强创造力。,.,对认知观念的合理调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家用“自知”、“自胜”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使人认清自卑或者自傲的心理状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告诉人们危难终究会过去,黎明终究会冲破黑暗。处境恶劣时不要沮丧,不要丧失信心。因为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告诉人们处于弱势的时候不必要灰心沮丧,因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并举水为例,从而赋予柔弱另一种意义,柔弱的意义得到提升,使人们处于弱势的时候扭转认识,重获信心,摆脱心理负担,以另一种方式向成功迂回前进。,.,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积极体现,从传统价值观的角度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而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是心理健康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儒道家传统价值观之间基本表现出一种正向关系,即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