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_第1页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_第2页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_第3页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_第4页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123271998前1为了适应我国海道测量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保证海道测量成果质量,本标准对GB123271990进行了修订。对GB123271990进行修订时,保留了GB123271990中实践证明适合当前海道测量作业现状而且仍然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并根据海道测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把测图比例尺由原来的150001500000改为120001500000,补充了大比例尺测图的规定,提高了水深测量的定位精度和测深精度,对仪器的选用按技术指标归类分等级使用,删去了具体的仪器使用内容,重新规定了底质分类标准和水深图及地形图的图幅整饰格式等。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1232719900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U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海军司令部提出。本标准由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海军37205部队、海军37704部队、交通部天津海上安全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国君、谢锡君、王瑞、李景福、许家混、马伯常、徐广袖。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1990年4月19日。本标准委托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271998竺渡巴T去A口L8申RN曰闷IUFJLT/97月昆AALR代替GB1232790SPECIFICATIONSFORHYDROGRAPHICSURVEY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道测量的总则、技术设计、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海岸地形测量、技术总结、检查验收及资料卜交的要求和实施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我国120001500000比例尺的各种海道测量作业。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23191998中国海图图式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3总则31海道测量的任务和目的海道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获取海底地貌、底质情况和航行障碍物等资料,其目的是为编绘航海图提供数据,以保证船舶航行安全。32海道测量的基本内容A)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基础;B进行水位观测,确定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和计算水深测量时的水位改正;C)进行水深测量、助航标志的测量、航行障碍物的调查探测、水文和底质测定等;D)进行海岸地形测量。33采用基准331平面坐标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坐标系,其与地心坐标系的关系采用国家统一使用的转换参数或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区域性转换参数。332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的岛、礁,其高程基准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333以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深度基准面的高度从当地平均海面起算;一般情况下,它应与国家高程基准进行联测。深度基准面一经确定且在正规水深测量中已被采用者,一般不得变动。灯塔、灯桩的灯光中心高度从平均大潮高潮面起算。海岸线以平均大潮高潮时所形成的实际痕迹进行测绘。34测量与成果图基本精度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11一10批准1999一05一01实施GB123271998341海道测量的平面及高程控制基础是在国家大地网(点)和水准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其平面控制精度,海道测量控制点分为海控一(以H,表示)、二(以HZ表示)级点。海控点的分布,应以满足水深测量、海岸地形测量为原则。大于1500。比例尺测图,最低平面控制基础为国家四等点;小于(含)15000大于110000比例尺测图,最低平面控制基础为海控一级点;小于(含)1C10000比例尺测图,最低平面控制基础为海控二级点。直接用于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的平面控制点大于15000比例尺测图为海控一级点,小于(含)15000大于110000比例尺测图为海控二级点,小于(含)1,10000比例尺测图为测图点(以H。表示),可在海控点上直接发展。342水深测量中,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大于1,5000比例尺测图时应不大于图上15MM,小于(含)15000大于(含)1100000比例尺测图时应不大于图上10MM,小于1100000比例尺测图时应不大于实地100M343深度测量一般使用回声测深仪,深度测量极限误差(置信度9500)的规定见表TO表1M一)二FIMA20T03X04051101ZX2344相对于计算值的成果图绘制误差的限差图廓边长度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对角线长度、方里网各线段长度误差不大于图上02MM控制点展绘的准确性,以控制点间的距离来检查,每一控制点检查边数不得少于二条,且检查边交角应在301500之间,边长误差不大于图上。3MM格网绘制的准确性,以其交点的直角坐标来检查,其坐标位移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等角和等距格网,每幅图不少于五个检查点;双曲线格网,每幅图不应少于八个检查点。检查点要均匀分布。35测图比例尺、投影、分幅原则和标准图幅351水深测量的基本测图比例尺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海底地貌的复杂程度而定,一般规定为A)海港、锚地、狭窄航道及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海区,以12000125000比例尺施测;B)开阔的海湾、地貌较复杂的沿岸及多岛屿地区,以1,25000比例尺施测;C)地貌较平坦的沿岸开阔海区,以150000比例尺施测;D)离岸200海里以内海域,以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施测;E)离岸200海里以外海域,一般以1500000比例尺施测。为了详细显示海底地貌,对个别地段可进行放大比例尺测量,但其控制基础仍按原比例尺要求。海岸地形测量的测图比例尺应与水深测图比例尺相同。352测图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大于15000比例尺测图采用150带投影,大于(含)1,10000比例尺测图采用30带投影,小于110000比例尺测图采用6“带投影;小于(含)150000比例尺测图可采用墨卡托投影,并以测区的中央纬度作为基准纬线。353测图分幅应以较少图幅覆盖整个测区为原则。具体分幅时,尽量与海图出版图幅一致,并适当照顾海区的完整性。354水深测量的标准图幅尺寸为A50CMX70CM;B70CMX100CM;GB123271998C80CMX110CM。155海岸地形测量的标准图幅尺寸为50CMX50CHI或与水深测量图幅尺寸一致。36图式符号采用GB12319,4技术设计4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为A)确定测区范围;B)划分图幅及确定测量比例尺;C)标定免测范围或确定不同比例尺图幅之间的具体分界线(即折点线);D明确实施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技术保证措施;E)编写项目设计书和绘制有关附图。42专业设计首先应全面地收集和分析测区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某些资料不足或难以评估资料可靠性的海区,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和充实,并编制技术设计书。42门资料收集和分析在技术设计之前,应收集测区下列资料A最新出版的地形图和海图;B)控制测量成果资料及其说明;C)水位控制资料;D)助航标志及航行障碍物的情况;E)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应对其可靠性及精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对资料采用与否的结论。422图上设计程序4221控制测量A)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海图上标出已知网(点)、水准路线及验潮站;B)设计待测网(点)时,旧点应充分利用,并把测区内的助航标志、显著物标一并列入计划,估算新设计网(点)的精度;C)按控制网(点)对高程起算点的密度要求,设计控制点的水准联测路线;D在能满足布设测图点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造高标,减少过渡点,力求图形简单,保证精度,密度合理。4222水深测量A)确定各种不同比例尺测图测深线的布设方向、间隔及障碍物、底质点的探测方案;B确定岸台、检查台、比对点、验潮站、水文点的位置和水位改正方案,预先估算测区定位中误差;C)确定定位仪器和测深仪器的检验与测定的方法;D提出对景图拍摄的地点及要求。4223海岸地形测量A)根据水深测量范围和测量比例尺,按照自由分幅和分幅最少的原则设计图幅;B根据作业要求和已有资料情况,确定修测和实测的范围;C)提出增设测图点的方案;D根据岸滩大小确定测量方法。4224完成图上设计后,应认真进行检查,务使各方面的设计完整并符合本规范的要求。423实地勘察GB1232719984231实地勘察是修正充实初步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为此,实地勘察前,工作人员需对初步技术设计进行充分研究,然后拟订勘察实施计划。4232实地勘察内容A调查测区行政区划、社会情况、自然地理、水文气象、通讯、交通运输、物资器材、医疗卫生和船舶避风锚泊等条件。B勘察已有的控制网(点)和水准点位置、标志类型及保存情况。实地勘察所需增设的控制点(包括显著物标)间的通视情况、确定其位置、R标类型及标高;勘察导线路径上物理测距仪的工作条件。C)检查已有验潮站水准标志的保存情况,对潮汐性质复杂资料又不足的海区,一般均应设站勘察。拟新设的站,应勘察站位和设站条件。D资料不足的港、湾、河口及易变地段应进行实地勘察,以提出合理的施测方案。E)调查了解测区内航行障碍物的变化情况。F勘察岸台、检查台、比对点的位置,测试测区电磁场对无线电定位仪的干扰情况。4233及时提交实地勘察结果书面报告。勘察报告应对勘察的内容逐项说明,并对初步技术设计提出修改意见。424技术设计书的拟定和审批4241设计人员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应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正和充实,制定技术设计书。4242技术设计书由技术说明书、控制测量、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设计图及有关附图和附表组成。4243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为A)任务的来源、性质、技术要求;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技术设计的依据及原有测量成果的采用情况。B各施测控制点的等级、标石和0标类型及造埋数量;水深测量图幅、测深里程、航行障碍物的数量、海岸地形测量的图幅、面积和岸线长度。C)作业所需的各种主要仪器、器材、船只类型和数量。D根据测区地理气象及技术装备条件,确立不同海区的作业率,并计算各种测量作业的工作量和工作天数。E)根据测区特点和作业技术水平,重点提出适当的作业方法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应作出具体技术指示。4244水深测量设计图应标出测区范围、测图分幅编号、比例尺、验潮站、水文点、岸台、检查台、比对点、测区及附近重要城镇和道路的名称。4245控制测量设计图应标出已知点和待测点的名称和等级、已知边、待测边、已知方向和待测方向;导线路径、等级、线号、点号;水准路线、等级、线号、点号及路线联测的水准点、三角点或其他固定点。4246海岸地形测量设计图,按标准图幅布满测区,标出分幅编号、比例尺以及实测、修测范围。4247附表包括水位改正方案、定位中误差计算、障碍物探测统计及技术说明书中各种统计表格等。4248技术设计书需装订成册,由设计人员签名、主管业务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批,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任务下达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5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11国家各时期布测的三角(导线、GPS点,凡符合现行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精度要求的,均可作为海道测量的高等控制点和发展海控点的起算点使用。512国家等级点的布测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执行。海控一、二级点布测的方法主要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测图点可采用GPS快速测量法、导线、支导线和交会法测定。GB123271998其图形布设要依据地形条件和仪器装备情况而定。513海控点和测图点的基本精度指标见表20表2M节H,F5F021/50000币514测区内的旧点,凡符合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均可视为同级点使用。515助航标志、显著物标如灯塔、灯桩、立标、无线电指向标、高烟囱、架杆、水塔、教堂尖屋顶、塔尖等位置应按测图点要求测定A导标、测速标等成对的标志,其中一点必须设站观测。罗经校正立标最好在共同点上设站观测,否则其他三点均须设站观测。前后导标的真方位角须由直接观测的角度算出;前后导标间的距离,可用钢卷尺直接量距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得,其长度的相对中误差应小于1/2000;水平角按测图点要求测定,然后用极坐标法求其坐标。B对测深及航海有使用价值的天然目标如海上独立岩峰、礁石、山顶上独立著石或著树等的测定,其测回差和2C互差较测图点可放宽一倍,但两组坐标互差不应超过2M,516布设附合导线时,其形状应尽量直伸,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0海控级导线全长和边数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受已知高等控制点位置和地形限制超过表3规定时,可通过增加结点的方法解决。同时布设附合导线有困难时,二级导线和测图导线允许布设闭合导线,但其导线全长和边数亦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在二级导线点上用支导线测定测图点时,仅限一条边。表3H,H,H,ISRAJAMD测距中误差,1式中单位为M,2式中单位为MMA测距仪器本身的固定误差,MMB与所测距离有关的比例误差系数,10518使用不同类型的电磁波测距仪器测量导线边长时,其测距范围应按出厂时的标称值执行(见附GB123271998录C8。当测距仪器因某种原因达不到出厂时的标称精度时,可经检验并在已知基线上进行比测后,视情况将其降低精度等级使用。519导线边选定的要求如下A)测线应尽量超出地面或障碍物13M以上;B测线应尽量避开大城市、河流、湖泊、水库等上空和烟雾地带;C)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应在高压线两侧5M以外通过,且不得穿越高压线与地面间的空隙;D)测线应尽量避免跨越锅底形谷地、无植被的坚实平地等对电磁波有强烈反射的地形;C)测线通过的地形还必须适合于测角,没有明显的旁折光影响;F若测线长度小于5KM或测线两端点间的高差满足式(3的要求时,则测线两端点间的高差,可用对向观测垂直角的三角高程法求得;否则,其高差应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RLAQAL岩HC200XDRAJITH一般常用的规标为寻常标和单柱标,需要造高标时其建造方法和要求见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附录。竹寻常标的结构见附录ALC)利用竹材建造的规标、檐柱、横梁、斜材等结合处,应用竹钉和铅丝固定。D一般的寻常标应由槽柱根部与槽柱体两部分组成。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附录建造的高标,应使仪器台以上标体成为方便拆卸的组合体,以便GPS天线的架设与信号的接收。5222埋石52221海控一、二级点及相应等级的GPS点均需埋设中心标石,测图点应作临时标记,标石按埋设地点规定如下A)山地埋设柱石一块;B平原和丘陵地区埋设柱石和盘石各一块;。)沙地埋设钢管标石或混凝土柱标石一块;GB123271998D)建筑物及岩石上,刻“十”字或灌注标志一个。各种标石规格及制作见附录A2,52222对原有的旧标石应充分利用,在同一个山顶上,不得埋设两个控制点。无论旧点的柱石规格如何,只要稳固就不必重埋。如标石部分损坏,盘石完好,可重埋柱石一块,但应使上下标志中心一致,其偏差不得超过3MM。并尽量使新旧标志面在同一水平上。新旧点重合情况需填入“重新埋设中心标石点报告表”(见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附录)。52223埋石工作需在造标完成后进行。为使标心柱中心与标志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需进行投影或用垂球对中。用垂球对中埋石时,垂球应不轻于05KG,风力应小于5级。严禁使用仪器上的小垂球对中埋石。标石面字体应一律朝北,标志应稍高于柱石面顶。52224埋设两块标石时,必须使柱石和盘石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差应小于3MM,并用钢卷尺不同尺段二次量取盘石面至柱石面的高度,量至厘米,中数取至厘米,记录在“埋石量高记录表”中。埋石量高记录表见附录A3O52225造、埋完毕后,应认真填写“点位说明书”,见附录A4。用钢卷尺不同尺段量取规标各部位至柱石面的高度两次,量至厘米,两次丈量之差不得大于2CM,并取中数记入“点位说明书”中。52226造标、埋石时,应向当地干部和群众宣传保护测量标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以防损坏。5223在一测区造标、埋石结束后,需上交下列资料A)重新埋设中心标石点报告表;B埋石量高记录表;C)点位说明书。523水平角测量5231测角仪器的检验52311领到仪器后,首先进行一般检查,检查项目如下A螺旋所有制动和微动螺旋的装置必须完好,不得有变形。当制动螺旋固定后,有关部分不得有滑动现象;微动螺旋的螺纹不得有损伤现象,扭转微动螺旋时,仪器有关部分应有相应的转动,但不得有摇动及卡塞现象;照准部和底盘连接螺旋固定后,仪器不应有动摇现象。B)轴照准部绕垂直轴以及望远镜绕水平轴旋转时,应轻巧灵活,不得过松或过紧。C)度盘水平度盘、垂直度盘和测微器的成像必须清晰,度盘分划及指标线不得歪斜。D)望远镜调焦透镜应灵活无晃动,照准目标时成像应清晰。E)水准器各水准器的固定应牢固,且不应有损坏。F三角架三角架各脚下的铁尖头必须钉牢,各部松紧螺旋作用都应正常,脚架不得有断痕。9)附件全套备用岑件及附件应当完整无缺。螺丝刀、改针的大小必须与仪器上的螺丝口(孔)径相适应。52112确信仪器完整无损后,应对仪器进行如下项目的检验、校正及测试A照准部水准器轴与垂直轴垂直的检校见附录BLB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见附录B2C十字丝装置是否正确的检验见附录B3D)两倍照准差2C)绝对值的检校见附录B4E)垂直度盘指标差(R)绝对值的检验见附录B5F水平度盘光学测微器(尺)行差的测定见附录B6G望远镜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见附录B7H)光学对点器的调校见附录B8O52313每年出测前应对52312各项检验一次,检验观测结果,应记录在专门表格中,并随同观GS123271998测成果一并上交。作业过程中,若用光学对点器置中,则必须对光学对点器经常进行检验与校正。当对仪器发生怀疑时,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项目的检验;而当仪器受到剧烈震动或全面修理以及新仪器首次使用时,则均须按52312中的各项进行检验。52314在仪器检验中,当2绝对值和指标差绝对值超限、交合丝和光学对点器不合要求时,观测员可按规定进行校正;但当其他项目发现不合格时,观测员不得随便拆卸仪器,而应由业务部门组织复查。52315光学仪器在使用和运输中应注意的事项A)严禁不了解仪器性能的人摆弄仪器,初学者必须在老作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B)仪器在使用、保管过程中,要注意防晒、防淋、防尘、防潮。C)从箱内取出仪器后,应立即固定在脚架或底盘上。D仪器各固定螺旋不可旋得过紧,微动螺旋应使用中间部分;旋动改正螺旋要轻、慢、匀,不得强行扭转;当校正螺旋为对抗螺旋时,如果旋进一个螺旋,则应首先放松与其对抗的另一螺旋。E)每天工作结束后,要用软布、软毛刷擦拭仪器。F仪器装箱,应根据仪器类型,固定或松开固定螺旋,轻轻关紧箱门。9)仪器运输时,要设法防止大的颠簸和震动,禁止用牲畜驮运或骑自行车背运。5232水平角观测与记录52321水平角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52322观测小组到达点位后,应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要求作好测前准备工作。52323DJ2,DJ6型经纬仪均可用于海控点和测图点测量。采用全圆方法进行水平角观测时,其测回数及度盘位置的规定见表60表6一月州一价州52324全圆方向法一测回操作程序如下A)仪器整平对中后,照准零方向标的,并按表6要求对好度盘位置。B)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至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标的,进行水平度盘和测微器读数。DJ2型经纬仪为转动测微鼓使度盘分划线精密重合两次,读数两次,读至整秒;DJ6型经纬仪为照准两次,读数两次,读至011。C)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第二方向标的,并按上述B项方法进行读数。同法观测3,4N方向,最后再观测零方向(少于四个方向时,不必归零),此即上半测回。D)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旋转照准部1至2周后,按B项对零方向照准读数。E)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直至闭合至零方向。以上操作即为一测回。52325在观测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A照准部与望远镜的制动螺旋不要旋得过紧;B仪器望远镜的焦距在观测开始前应调整好,并在一测回内保持不变,操作仪器应按本标准规定的方向旋转,力求轻巧,不要用力压仪器;C)在一个测回内,不得调整仪器,否则该测回作废。GB12327199852326在水平角观测手簿及其他资料中,记载点的等级及照准标的时,用HHZ,H分别表示海控一、海控二和测图点;H,T和D依次表示回光、圆筒(标心柱)和单柱标;不能用符号表示的要用文字注明。52327在已知点上设站观测时,联测已知方向不应少于两个,已知方向间夹角的观测值与已知值之差不应超过士丫一蔽硒。式中M,为已知高等点的测角中误差,M2为所测等级的测角中误差。52328当方向数超过8个时,应进行分组观测,并尽可能按观测等级或距离远近分组。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共同零方向。当不同等级的方向合在一组观测,低等方向测回数为高等方向的一半时,在偶数测回可放弃低等观测方向(HZ,HO52329在一组观测过程中,如遇某方向暂不能观测,则可暂时放弃该方向,待能观测时再行补测;在补测或重测某方向的部分测回时可测单角。基本测回中每组观测方向数不应少于三个。导线测量中水平角观测当只有两个观测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多于两个方向时,仍按方向法观测),在总测回数中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电子经纬仪不受此项限制),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后按左角十仁右角36000,计算测站圆周角闭合差IA,523210限差规定及超限的处理A)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规定见表70表7(,)一翔幸B水平角观测结果超限,应进行具体分析,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规定执行。523211归心元素的测定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三、四等点的规定执行。524距离测量5241仪器的选用测距仪按1KM精度MI分类列于表8,表8MM片III1Q一海控二级点,圆的直径为4MM,边粗为。1MM测图点,圆的直径为2MM,边粗为01MMOGB123271998水准点及路线圆的直径为4MM,路线为02MM粗的虚线,水准点符号为。交会点,由于交会点较多,方向线不宜都绘上,只在待定点的点旁绘上1CM长的方向线;各方向线应对准起算点,前方交会点一律绘虚线,后方交会点在靠近设站点的一端一半绘实线,其余一半绘虚线。53高程控制测量531三角高程测量53门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和等外水准,但三角高程网各边的垂直角应进行对向观测。5312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时,应遵守以下规定A)起算点应不低于三等水准点,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小于15KM,B)每测站观测边长应小于1KMC)每测站的垂直角观测半数测回以后,变动仪器高或棱镜高,其变动范围应大于10CM。变动仪器高或棱镜高后,四等测量高互差(以CM为单位)应小于高程传递边水平距离(以KM为单位)的3倍,等外测量时应小于6倍。D等外三角高程网,可按四等水准连测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作为高程起算点,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小于16KM。测图等高距大于LM时,传递边路线长度可放宽到40KME)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传递路线长度,应不超过相应等级的水准路线长度。5313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12共一州5314经纬仪仪器高和棱镜(规标)高可用钢尺或对中杆在每次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四等高程量至1MM,两次互差不大于2MM;等外高程量至5MM,两次互差不大于10MM5315垂直角观测时间一般在日出后2H至日落前2H内进行,全天为阴天时可全天观测。当视线通过沙滩、盐碱地或水域等地区时,如有条件,最好两台仪器同时对向观测,时间不作具体要求。5316各级海控点和测图点垂直角观测测回数按中丝法观测每一方向时,测三个测回;按三丝法观测每一方向时,测二个测回。垂直角观测的具体要求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5317垂直角观测一测回的操作程序A整置仪器的方法和步骤与水平角观测相同;B在盘左位置上,将度盘变换钮调至垂直位置,将望远镜的中丝或三根水平丝依次照准该组中的每一目标的照准标的,精确照准后,将垂直度盘的气泡导至中央,进行垂直度盘的读数,重合对径分划两次,读数两次(DJ6型经纬仪为照准两次,读数两次);C)纵转望远镜,依相反的照准次序进行观测,至该组的第一个方向。以上操作即为一测回。GB1232719985318垂直角和指标差计算公式DJ2型仪器垂直角和指标差的计算公式见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有关部分。DJ6型与DJ2型的计算公式相同。5319垂直角观测的限差N,表130表13WWRDJEATQRPWIXIKCAGAR升一垂直角互差、指标差互差的比较方法及重测规定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53110在垂直角观测前(或后),一定要量取规标、仪器水平轴至中心标石上标志面的高度。A量取部位圆筒上沿(或标心柱顶)、标尖、回光台。如照准其他部位,其相应的高度均须量取。灯桩、灯塔应量取照准部位至灯光中心的距离。B)量取方法每一部位用钢卷尺的不同尺段量取两次,量取时钢卷尺应拉直,读至001M,记录在手簿中,再取中数(仪器高直接记录中数)。应避免在大风时量取标高。C量取限差两次直接量取结果的差应不大于2CM532水准测量5321三、四等水准测量按GB12898执行。5322等外水准测量5322门用于等外水准测量的水准仪,其最低型号为DS,型,其基本参数见附录D;标尺采用因瓦合金标尺或区格式木质标尺。53222仪器的检校A)对于新出厂的仪器及其在出测前的检验项目有1仪器的检视;2概略水准器置平检校;3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4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及黑红分划读数差的测定;5十字丝的检校;6视距系数的测定;72角的检校。B经过修理后的仪器应检验受其影响的有关项目。C)每天作业前应测定角一次。D在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验A)中的第2项;若对仪器某一部件的质量有怀疑时,应随时进行相应项目的检验。具体检验办法见GB1289805123等外水准测量观测方法53231观测程序GB123271998A采用中丝读数法或光学测微法观测,可直读距离,视线高度以中丝能读数为原则。B测线为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可只进行单程测量。水准支线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使用双面标尺时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使用单面标尺时可采用变动仪器高法,每次观测顺序为后前后前,改变仪器高应不少于10CM以上。C)中丝读数法一测站的操作程序及水准点和“其他固定点”的观测,按照GB12898要求执行。53232水准观测中的注意事项A每天作业前进行的角测定,可记录在当天观测手簿的首页,并用红铅笔括起来,加以注明。当角超限时,应反复检测,确认超限时再行改正。B观测之前,将仪器整置水平,找出倾斜螺旋的标准位置(零点),以便每个测站迅速整置仪器水平。C)水准观测时,必须用测伞遮避阳光。D连续在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另一脚应轮流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E)除路线拐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和前后标尺的三个位置应尽量接近于一条直线。F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9)每一测段往、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H扶尺员应牢记所扶尺的号码,标尺应小心地置于尺桩(尺台)上,两手自然地抓住标尺的耳环,并注意标尺水准气泡的居中,使标尺垂直于尺台(尺桩)上。工作中不要碰动尺台,如尺台被碰动,应立即报告测站。I)每一测站观测完毕向前迁站时,后视标尺扶尺员只有在得到记簿员的允许后,方能移站。户采用单程双转点法时,扶尺员更应集中精力,以防左、右路线弄错造成返工。5324限差规定见表140表14东一一5325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照GB12898中的方法进行处理。533资料计算与整饰5331野外测量的记录和整理A)外业观测手簿中的读数、记录和计算,三角高程测量取至1,水准测量取至毫米。B外业手簿的任何原始记录(包括文字与数字)应清晰、整齐、美观、准确,不得涂、刮、擦,更不得凭记忆补记或转抄复制。几何水准测量的厘米、毫米的读数,三角高程测量的秒值均不准划改;几何水准测GS123271998量中的米、分米读数,三角高程测量中的度、分读数,以及文字,确属读错、记错时,可在现场更正。但应以单线划去错误的数字或文字,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或文字,并在相应栏内注明原因;允许更改的数值,同一水准测站不得有两个相关数字同时划改;垂直角观测中,同一方向的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分”的读数,各测回不得同时更正同一数字。用计算机记录外业观测时,必须将所有打印的记录和计算结果贴入手簿相应位置中,不得将超限的资料删除,只贴入合限成果。)外业手簿中,几何水准测量的每段始末、工作间歇的前后及中间有变化时,应填写观测日期、时间、天气、成像、前后视标尺号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每一点首页,应记载测站名称、等级、规标类型,每一观测时间段的首末页上端各项应记载完整。D凡超限的成果,应用单线整齐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水准测量的重测记录应加注“重测”二字。E)观测手簿的封面须填写测区(或路线)名称、施测日期、施测单位、等级、手簿编号等项目,三角高程测量手簿还须填明测站的点名和等级。副封面除填写上述栏目外,还应记载仪器情况(包括水准标尺情况)、观测者、记簿者等项目。F在一切资料中,凡遇有特殊情况时必须在资料内加以注明。5332计算应遵守的规定A计算中应遵守5252中的有关规定;B)高差、高程计算取位规定见表150表15一攀一不州5333高差计算53331调制高程控制起算数据表。53332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边计算两差改正系数COC值的计算有A)由几何水准测量测得两端点高程的45条边计算C值并取其中数。C值按下式计算H。一H,一H,。C一一一下万“。一“。二二(17)DZ式中C两差改正系数;H,由几何水准测量测得端点1的高程,MHZ由几何水准测量测得端点2的高程,M;RHI,A由垂直角直接计算的未加C值改正的两端点的高差,MD投影平面上点1与点2之间的距离,MON、,H,YHI,DTBAIZL1二若竺一厂胃石,一A(18)一。一(R2R2一式中D投影平面上点1与点2之间的距离,MA,2一由点1观测点2的垂直角,(。);HM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GB1232719983M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1一点1的仪器高MA2点2的规标高,MOB由有代表性的对向观测垂直角的1520条边,每边按下式计算C值,再取其平均值。HL,HC一L专二泛(19)2式中从,1至2点间未加两差改正的高差,M;H2,2至1点间未加两差改正的高差,M;D同(18)式。C)也可先采用C的近似值C值,再计算C的改正值C。53333高差按下列公式计算A)对向高差计算公式。A,一A)Z,十ALI,十A,HI,2DTGI一女二兰一二二十止兰十HI,2(20)一。(2)22。一一式中AI,2点1观测点2的垂直角,(。);A2,I点2观测点1的垂直角,(。);1L一点1的仪器高M2一点2的仪器高,阳A,点1照准部位至标石面的规标高,MA2点2照准部位至标石面的规标高,MD同(18)式;AHL,2实地边长化算至投影平面上边长时所引起的高差改正值,MOB单向高差计算公式H,二DTGA,2CD2十Z;一A2,H,2(21)式中C两差改正系数;其他同式(20053334绘制三角高程平差图。5334三角高程测量验算的项目与限差A)同一条边用单向高差公式计算往返高差时,其不符值应不大于01DM,D为边长,KMB用对向观测求得高差中数,沿闭合图形各边求和,或从一个高程起算点沿三角边或导线边推算高程至另一个高程起算点,其闭合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0051ZD2M,D为边长,KMC)交会点近似高程计算互差应不大于04MD)当对向高差之差超限,但其中数能满足闭合图形限差要求时,仍可取中数采用;若其中数不能满足闭合图形限差要求,但其中一个单向高差能满足闭合图形限差要求时,可采用该单向高差;E)通过验算检查舍去不合格的成果后,每个三角点必须保证至少有三个双向或两个双向、两个单向的高差成果;每个导线点必须保证有两个双向的高差成果;交会点不得少于三个单向高差成果。5335三角高程平差和精度估算53351三角高程平差一般采用逐渐趋近法,在规定的表格中完成,也可在三角高程平差图上进行。53352精度估算和限差A海控点的高程中误差M不得超过士01MOM按下式计算M、一士抨醉22式中M,高程中误差,MGR123271998P改化后的权;S某方向计算的本点高程与本点最后高程之差,M;N计算本点高程的方向数。B)全区高程中误差从不得超过士01M,从按下式计算、一士厅,”“一(23式中M全区高程中误差,MM,每一点的高程中误差,M;N全区待定高程点数。5336资料整理与归档A)各种原始资料和计算资料一律装订成册;B将各点的最后高程记入透明纸控制点成果表。54GPS测量541海控点GPS测量要求5411海控级控制点按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布测。各等级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如表160表16一一一5412海控级GPS相邻点间的距离在20KM以内选用测量型单频或双频接收机,大于20KM时,选用双频接收机。5413GPS网应布成由线性无关边构成的多边网或附合路线,网中应联测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作起算点,起算点之间应尽量通过过渡点构成闭合环,海控GPS补充点允许有一个点的支线。5414技术设计A)技术设计之前,根据任务的需要,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控制测量成果资料。B图上设计,应标出设计时GPS的点名、点号和等级;有关的三角网点、导线网点、交通路线和视需要用四等水准精度联测GPS点高程的水准路线、在沿海或岛礁地区用验潮站同步法测定高程的验潮站的位置。为便于实地选点,每点应设计23个选址方案。)技术设计后应上交GPS设计图;技术设计书,其内容应包括任务的来源和目的,测区自然地理环境,布设方案,调度命令等;已有的控制点资料和新设计GPS网的点名、等级、数量与已知点的重合情况统计表;并提出所需要的工天及仪器器材、装备的数量等。5415选点、埋石应符合521,522条要求。GB123271998542测前准备工作5421仪器的检验按仪器操作手册对其进行性能检验。5422作业人员在进入测区之前,还应根据施测精度的要求,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选择最佳的卫星组合,制定观测计划表。543观测的实施5431对观测的要求A)安置接收机天线,并将基座整平,定向标志线对向正北,天线要尽量安置在观测墩或三角架上,使天线的相位中心与标志中心对中,对中误差H,H,点不得超过2MM,H。点不得超过3MM;天线相位中心距离地面高度不得小于13M;在有标架的点上观测时,如果标体对观测结果有影响,测前应拆除标体,若天线安装在规标基板上,要先卸去规标的顶部,并尽量使天线的相位中心与标志中心对中,天线要安置牢固、稳定。测后恢复标体。如果标体不易拆除或者天线相位中心不能与标志中心严格对中,可采用偏心观测,将成果归算到标志中心。B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启动仪器,观察接收机的工作是否正常,卫星状况是否良好,电源电压是否稳定。测量天线高、干(湿)温度、气压,输入统一的点名、点号,按等级要求设定GDOP值和卫星高度角的限值以及其他参数。5432海控GPS测量时,各等级的观测要求A)技术规定见表170表17一一BH,H,级GPS网采用静态观测时,应由线性无关边构成多边形或附合线路,H。允许有一个点的支线,但该点应有2个时段的观测,两时段的互差应满足5411的要求。当点间边长较短、点数较多,接收机功能和相应软件具备时,可采用快速静态定位等方法施测。5433观测时注意事项A观测期间,操作人员应注意查看仪器的工作状态、观测卫星数及健康状况、电源等是否正常,有问题应及时迅速排除并做好记录,影响观测时应及时报告。B观测期间,接收机不得随意搬动,测站附近不要随意停放汽车、启动发电机和使用电台;人员不得在夭线附近走动。C测前和测后应各量测一次天线高和气象元素。天线高每次三个读数取平均值,记至1MM,前后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若天线高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GB123271998作好记录,气象元素的采集,温度记至。1C,气压记至01MMHG13332PA)或01MBAR100PA,D测定归心元素天线安置在规标基板上或其他偏离标石中心的点上进行观测,要测定天线中心至标石中心的归心元素。天线安置在规标基板上,其归心元素测定方法参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进行。海控级GPS点于测后投影一次。归心投影的示误三角形长边或示误四边形长对角线,不得大于5MM,为推求偏心距、归心方位角,在投影纸上,应由标石中心向已知方向描出方向线。大偏心观测的归心元素测定,应根据GPS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见附录E5。E)在一个观测时段不得进行以下操作重新启动接收机;进行工作模式选择;中止记录数据;改变参数设置;移动天线。54343见测记录和整饰要求A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要求随时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认真细致,字迹要清晰、美观、工整。B测站点名,以点之记为准;点号按照技术设计书的统一编号。输入接收机的点名识别符应满足数据后处理的要求。C)时间类型,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观测日期,以世界时为准填至月、日,测站文件中的观测日采用年积日(岁首儒略日)。D观测时间按实际作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填写,填至时、分。E)天气状况按晴、阴、多云、雨、雪等选一填写,同时记录云量及分布。F等时间间隔记录观测过程中PDOP值以及卫星状况、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9)测前测后天线高及气象元素的测定数据。H观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处理结果。以上各项数据(含文字)用铅笔记录,不得转抄和追记,如有读、记错误可按其他手簿的划改规则执行。1)手簿整饰,存储介质注记和各种计算一律用蓝黑墨水书写,如有书写错误,应用刀片轻轻刮掉重写。J海控级GPS观测手簿记录见附录E4O544数据处理与归档5441数据处理包括基线向量解算和GPS观测网平差两部分。数据处理一般应在外业测量成果经过分析检查后进行。5442基线向量解算,采用随机配备的商用软件或经批准使用的新软件,并将作业观测记录的气象数据、天线高、归心元素等参加计算。采用自动处理方式,必要时亦可采用人工干预处理,但需注明干预的原因、内容和效果。5443外业数据质量检核A)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0OB同一条边任意两个观测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2倍;C)闭合环的检核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闭合环时,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列规定WX,Y,Z落3了万8式中N闭合环中的边数;S一一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平均边长计算)。D同步观测环检核所有闭合环的闭合差均应满足WX,Y,Z数据处理的中间和最后计算成果(必须是软件提供的原始成果)均要拷贝和打印各一份,并分别装盒、装订成册、贴上标签,注明资料内容。54462在大队和主管部门对GPS测量全过程检查、验收合格后,上交如下资料A测量任务书、技术设计资料和补充技术文件;B)点之记、环视图、委托保管书、选点资料和埋石资料;CGPS网观测图;D卫星预报表;E)仪器检验资料;F外业观测资料;9)数据处理资料和成果表;H外业技术总结和数据处理报告;1)成果验收报告。6水深测量61水位控制6门1验潮站的设立6111验潮站分为长期验潮站、短期验潮站、临时验潮站和海上定点验潮站。A长期验潮站是测区水位控制的基础,主要用于计算平均海面,一般应有2年以上连续观测的水位资料。GB123271998B)短期验潮站用于补充长期验潮站的不足,与长期验潮站共同推算确定测区的深度基准面,一般应有30天以上连续观测的水位资料。C)临时验潮站在水深测量时设置,至少应与长期站或短期站在大潮期间同步观测水位3天,主要用于深度测量时进行水位改正。D海上定点验潮站,至少在大潮期间(良好日期)与相关长期站或短期站同步观测一次或三次24H或连续观测15天水位资料,用于推算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以及预报瞬时水位,进行深度测量时的水位改正。6112验潮站布设的密度应能控制全测区的潮汐变化。相邻验潮站之间的距离应满足最大潮高差不大于1M、最大潮时差不大于2H、潮汐性质基本相同。对于潮时差和潮高差变化较大的海区,除布设长期站或短期站外,也可在湾顶、河口外、水道口和无潮点处增设临时验潮站。6113验潮站站址的选择原则A水尺前方应无沙滩阻隔,海水可自由流通,低潮不干出,能充分反映当地海区潮汐情况的地方;B水尺能牢固设立,受风浪、急流冲击和船只碰撞等影响较小的地方,如有可能尽量在固定码头壁上安装水尺;C)水尺应设在岸滩坡度较大的地方;D能牢固埋设工作水准点,并便于与主要水准点以及国家水准点、控制点进行联测的地方;E)适当考虑验潮人员的安全、生活和交通方便,在保证水位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验潮站选在居民点附近;F海上定点验潮站的站址,要求海底平坦、泥沙底质、风浪和海流较小的地方;G)对水准标石已破坏的旧验潮站,需重新设站时应尽量与旧站址重合。612验潮站水准点标志的埋设6121每个验潮站应埋设工作水准点和主要水准点标志各一个。6122工作水准点应设在水尺附近,以便经常检查水尺零点的变动情况;工作水准点可在岩石、固定码头、混凝土面、石壁上凿标志,再以油漆作记号。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亦可埋设牢固的木桩。6123主要水准点应设在高潮线以上、地质比较坚固稳定、能长期保存、易于进行水准联测的地方。在验潮站附近的水准点和三角点,经检查合格,可作为主要水准点。水准点的选定及埋石按GB12898的要求执行。613水准联测6131主要水准点应与国家水准点联测,联测要求应根据路线长短按GB12898有关规定执行。6132工作水准点与主要水准点之间的高差,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工作前后各测定一次。6133验潮站的水尺,至少有一根水尺零点与工作水准点之间的高差是用等外水准测定的。各水尺零点之间的相互高差,可在海面平静时,用水面水准或等外水准的方法测定。水面水准法要求两根水尺每隔10MIN同时进行一次读数,连续读数三次,其高差互差不得超过3CM,取中数使用,超限者应重测。6134水位观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工作水准点与水尺零点、便携式验潮仪零点之间的相互高差有无变化,如发现或怀疑零点有变化时(如大风浪或水尺受碰撞后)应及时进行高差联测,当零点变动超过3CM时,应重新确定相互关系。614水位观测6141水位观测,沿岸验潮站采用自记验潮仪、便携式验潮仪、水尺,其观测误差不得大于2CM海上定点验潮站可采用水位计或回声测深仪。水位计观测误差应不大于5CM。用回声测深仪进行观测,站位处水深不得超过50M,观测误差不得大于水深的10006142用自记验潮仪观测水位的要求A)自记验潮井要求井中水面与井外海面保持同样高度,同时升降;GB123271998B)读数精度为1CM,时间比对精度为1MINC)记录仪读数与校对水尺读数之差,最大不超过2CM,每天检查一次;D应经常检查水尺零点与工作水准点或主要水准点之间高差有无变化,最长不超过7天联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