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习题的亮点与启示_第1页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习题的亮点与启示_第2页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习题的亮点与启示_第3页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习题的亮点与启示_第4页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习题的亮点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年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亮点与启示高考试题具有高利害性,它不仅关系到应考学生的升学前途,还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而与家长的荣辱、学校的声誉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因此,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如此关注的高考试题,当然也就成了许多人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学教师研究高考试题,应当侧重于发现试题中的积极特征,以指导今后的备考工作。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发现,2010 年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五个不容忽视的亮点。一、试题亮点1注重普通历史人物考查在当今的史学界,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普通的人物个体与普通的社会群体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许多史书不再单纯进行宏观阐释,而是逐渐重视微观叙事。这种叙事的中心不再局限于历史伟人,生活中的普通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历史叙事的中心。受此影响,高考题的视角也逐渐下移,命题者不断地从普通人身上找出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信息。比如:【例 1】全国文综卷第 15 题: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题中材料出自范小方的戴季陶传 。尽管辛亥革命早已过去,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老农”却“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 ,还说自己“非中华民国人” 。可是,这位老农能主动询问“身着日式服装”者的国籍,可见,他并非与世隔绝、排斥新生事物的陈腐古怪之人。但从老农“惊状”与“茫然惶然”的表情上看,他肯定没有从邻人口中听说过“中华民国” 。也就是说,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老农”绝非个例。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可见一斑。【例 2】海南历史卷第 12 题:1909 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能摆脱社会偏见束缚尽管这位女工的工资增长了,生活改善了,但她仍未摆脱社会偏见的束缚。因为,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不是“女工”不愿摆脱社会偏见的束缚,而是因为社会对女工的偏见太深。由此可见当时女性工人的社会地位之低。【例 3】海南历史卷第 23 题:1987 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 30 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这些台湾民众没有宏深的理论,没有响亮的口号,他们只有最朴素、最普通的想法:回大陆看望父母。就是这种最单纯的动机迫使台湾当局接受了“民众”的要求,开始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也就是说,这些普通民众的要求推动了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 “老农”真切的表情与下意识的回答, “女工”沉淀于心底的观念, “台湾民众”朴实无华的要求,都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群体的共同认识。还有的试题直接以“社会群体”作为考查对象,比如:【例 4】广东文综卷第 38 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参考答案】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 、宋词、话本等。(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 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参考答案】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参考答案】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 1978 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本题选择了不同时期的四个社会群体:宋代市民、近代留学生、近现代工人、当代农民工。宋代市民曾引起过研究者以及命题者的注意,但在高考试题中,这个群体往往是以“受益者”的身份出现的:宋词是为“适应”市民的“需要”繁荣起来的;而在本题中,宋代的市民是以历史的“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推动了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在以往的试题中,工人多以“斗争者”的面目出现,而本题除了继承这一“传统”外,还要求透过工人地位的提高,来思考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该题还把“农民工”这个群体引入历史试题,并借助这个群体的扩大来反映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2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坚持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之一,2010 年的不少试题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索。比如, “战例示意图”题多年都有,一般要求学生观察示意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战例名称,或战例发生的区域。今年的此类试题则有较大变化,比如:【例 5】全国文综卷第 22 题:图 4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例 6】江苏历史卷第 6 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例 7】安徽文综卷第 16 题:图 4 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 “共赴国难” D “将革命进行到底”例 5 考查了所示战例的地位与影响;例 6 考查了所示战例发生的背景、主要战况及影响;例 7 考查了所示战例所反映的时代主题。这三题在提问上增加了思考的环节,从而提高了思维的力度。3注重主流价值观的考查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是由若干道孤立的试题拼凑而成的,而是有一个统摄全卷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所有的试题都应避免出现消极的思想认识、不良的社会导向,并尽可能地体现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2010 年高考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试题:【例 8】全国文综卷第 16 题: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在革命年代, “斗争”是追求进步的表现;在建设年代, “和平”理应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愿景。历史上,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史实当然就成了高考命题的选择,而且,国共两党的和平交往还必然指向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例 9】天津历史卷第 9 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 GDP 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 GDP 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此题借助“狂热”年代的历史教训,引领学生认识“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而这,又是应对当前能源危机、保护地球环境的必由之路,并且也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要求。【例 10】安徽文综卷第 36 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 ,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 1844 年 11 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 2008 年底,中国与 171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 13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 项双边条约,参加了 300 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 24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 11063 人次。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 (2009 年版) 、2009 年 10 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方面的影响。【参考答案】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参考答案】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 “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本题通过清朝前后期与新中国三种不同外交的比较,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增强综合国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该题把情感教育寓于具体的历史问题中,有利于克服空洞的说教倾向。【例 11】山东文综卷第 9 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尽管墨家“兼爱”的主张在历史上几乎被称为“空想” ,但其所包含的思想传统,可以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平交流、科学发展、对外开放、和谐相处,无疑都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加深对这些观念的理解与领会。4注重对历史方法的考查历史学科知识浩如烟海,全部掌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课程目标的明确要求。为引导中学师生重视方法的教与学,2010 年的高考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例 12】上海历史卷第 29 题: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B 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此题的题干介绍了一种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等级法或层次法,并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从备选项中选取一组按照此法排列的“事件” ,以此来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此题侧重考查的是,对指定历史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例 13】课标全国文综卷第 35 题: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袭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袭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此题呈现了有关甲午战争的两段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得出用以判断材料价值的、具有规律性的办法。此题侧重考查的是,从具体史实中归纳出历史学习方法。【例 14】安徽文综卷第 13 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此题涉及三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文学作品、相关专著、历史传说,试题要求学生尝试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判断茶业的起源。此题侧重考查的是,判断材料权威性的方法。另外还考查了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例 15】课标全国文综卷第 47 题: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财,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参考答案】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参考答案】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此题呈现了不同时代的三个人对曹操的不尽相同的评价,试题要求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评价中归纳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既是在考查评价历史的方法,又考查了逻辑推理的方法。以上四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共同点,就是结合史实考查方法。抛开史实空谈方法,那是一种原理的背诵,是方法考查中的一大忌。5注重概念性知识的考查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可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大类。而掌握概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解析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做出解释。这在下面的例题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例 16】安徽文综卷第 21 题: 表 1 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 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表 1 1914 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英国 0 俄罗斯 38德国 13 意大利 18法国 20 美国(1913) 30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本题考查了“自由贸易”这一历史概念。试题以“关税”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是否能认识到: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实行“零关税” , “零关税”是自由贸易的突出反映。【例 17】安徽文综卷第 17 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