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离渗透教案_第1页
德离渗透教案_第2页
德离渗透教案_第3页
德离渗透教案_第4页
德离渗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西瓜-德育渗透教案2015-2016 学年度(上学期)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 案例一: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生 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 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 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 8 份,我给妈妈 5 份,我留 3 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生 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 6 份、9 份、12 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这时,生 3 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圆周长-德育渗透教案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教师开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群情激奋。生 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生 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生 3: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 。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案例分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令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授 “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生 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 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公平。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生 2:“母亲节到了,我把苹果平均分成 7 份,我给妈妈 4 份,我留 3 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 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苹果平均分成 6 份、9 份、12 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表扬了他们。这时,生 3 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苹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苹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案例分析: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苹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综观案例中不同教师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策略,不难看出数学课堂中要使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必须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狼牙山五壮士德育渗透教案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狼牙山在哪里?五壮士是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学生在结合预习交流中,肯定认定五位壮士都是英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鬼子的残酷,人们生活的痛苦。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语文教学以读为本,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不但抓住细节描写凸显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而且抓住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五壮士面对死亡毫不犹豫,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学生自读,接着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最后表演读。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文以载道”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 ,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 ,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句子来帮助学生体会五壮士的品通过逐字逐句的理解,学生深深体会到五壮士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敬佩之情弥漫在整个课堂。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桔灯德育渗透教案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语文课又不是专门的德育课,不能包罗万象、迎风趋时地说教,而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