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_第1页
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_第2页
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_第3页
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_第4页
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现状-以昆山亭林园为例前言园林植物是美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香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植物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视植物的科学、合理配置。这对提高整个景观区域的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充分研究植物配置的理论以及具体的配置方法,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和景观质量。总论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建筑、山石、水体、地形、小品、植物等都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园林构成要素中,植物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宏观上调控园林整体性空间的根本元素。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姿态、高度、质地、季相变化等,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另外,它还可以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建筑、水体、道路、地形、小品、山石等紧密结合,加强这些景观元素的观赏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景观视觉美感。 1、城市公园景观从五千年前的村头大树,到秦汉唐宋的皇家园林,再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城市公园从原始走到现代,从小变大,从私有变为公有,从简单变为复杂。其中的变化无不彰显出时代变迁的色彩。现代的城市公园除了可供城市居民聚会纳凉之外,还附带了很多其他功能,文化、观赏、娱乐,纪念、宗教、展示,科普、生态、避灾等等。丰富的功能也丰富了公园的种类和人们游赏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功能就需要不同的景观搭配,其中植物作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它的设计和配置变化显得更加明显和重要。亭林公园位于江南水乡昆山城内西北隅。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百里平畴,一峰独秀。1906 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 年为纪念顾炎武改名亭林公园。占地 850 余亩,绿水青山,秀色相映。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幽雅,别具风格。山后的遂园经梅花墩奇石筑岸,曲折回旋,它以松、竹、青翠的后山为背景,花木、溪流作点缀,青山绿水,优雅秀丽。园中有昆石馆、盆景园、华藏寺、儿童乐园以及顾亭林纪念馆、顾鼎臣祠堂。为纪念南宋秦国公魏景的文笔峰伫立在紫云岩上。亭林公园中还珍藏有“玉峰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是昆山文化与艺术的代表杰作。1.1、我国城市公园的植物配置和应用城市公园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另一方面,园林植物色彩丰富,有的植物品种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观赏价值,或者开花期,或者结果期。如银杏,仅在秋季叶子鲜黄色时显行十分显眼;紫荆在春季不仅枝条而且连树干在叶芽开放前都为紫色花朵所覆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种类一年中产生多次观赏效果,如七叶树的春花和秋季的黄色树冠均富有观赏性;忍冬初夏具大量黄色花朵,秋季有橙红色果实;还有实际上具有常年开花效果的云杉、桧柏等常绿针叶树。因此,应从不同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花卉风景。在亭林公园中,前山古迹景点分布最多,人流量也最大,所以采用大型乔木配置观花植物供游人欣赏。例如,圆柏、香樟、广玉兰、琼花、紫藤、紫薇、桃花、梅花、紫荆、夹竹桃、金丝桃、杜鹃、牡丹、石蒜等等。后山古迹景点较少,游人也相对较少,主要以常绿高大乔木与灌木配植,自然野生的群落分布,体现幽静的氛围。例如,枫杨、香樟、朴树、水杉、油松、珊瑚树、毛竹、山茶等。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公园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我国上世纪 80 年代中叶开始生态园林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园林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本身又是一项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工作。首先园林植物配置就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重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师法自然”,具体到园林植物生态配置,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1.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不同。北京的春色季相比昆山来得迟,而秋色季相比昆山出现得早。(参考图片 3)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的偏枯现象,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亭林公园中的牡丹园以牡丹为主,配置腊梅、紫薇、银杏等,牡丹花谢后仍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参考图片 4)1.1.2、重视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物种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1。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2 。另外,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1.1.3、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自然界植物并不都是群生的,也有孤生的。园林植物配置就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如在亭林公园内最出名的花卉之一“琼花”,即采用的就是孤值的手法,青翠草坪上一颗百年琼花树,暮春时节满树白花,晶莹胜雪,极为动人!(参考图片 5)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 1 米高的黄杨球、3 米高的红叶李、5 米高的桧柏和 10 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1.1.4、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观花和观叶植物应相结合。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就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 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 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1.1.5、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许多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很得益,而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总之,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5。应遵循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6。夏秋之交在亭林公园里的大树下,灌木丛中常常能看见红艳似火的红花石蒜。昆山人称其为“蟑螂花”,是亭林公园中除“琼花”、“并蒂莲”之外第三种最广为人知的花卉。石蒜落户亭林公园由来已久,明朝末年聚集在苏南一带的文人们就常以昆山的“蟑螂花”为题,咏诗作画,至今不绝,已经成为昆山书画摄影爱好者的座上宾。(参考图片 6) 1.2、 我国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1.2.1、讲求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在狭小、局促的空间内再现自然,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园林空间中以自然为基础,以极小的尺度再现自然美,讲求自然的特点得益于古代自然美字的影响,特别是深受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自然之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的思想对园林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道家崇尚自然,企慕虚静,追求“出世”、“无为”、“道家情思”和“自然为万物之本”,这种讲求“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作为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促进并推动了园林的发展,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发展。1.2.2、追求“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成就意境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溶合,情景的交融,是美的创造:中国园林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川,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的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引起共鸣,构成意境7。在亭林公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外,有一颗近三十米高的古木-玉兰树。挺拔的树干是顾炎武先生威武不屈的性格写照;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是顾先生留世的不朽杰作;在春风中雪白的花朵散发的醉人香气,是现实流芳百世的精神;朵朵整齐向上开放的花蕊,是无数的敬仰者竖起的耳朵,在聆听先生“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的豪迈诗句一颗玉兰树将整个顾炎武纪念馆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意境”表达和运用的经典案例。(参考图片 7) 1.2.3、讲求“诗画”的情趣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景,反映真境,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共同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空间。中国园林较多地和文人联系在一起4。文人所追求的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在赋诗作画中所提炼出的较高的艺术修养,运用到园林中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这是中国文化意境深远、文学诗词博大精深的反映,是西方园林所无可比拟的。在亭林公园的盆景园入口处,为一堵粉墙黛瓦的江南照壁,照壁为两层,一层为虚框,二层为实墙,两层墙体之间栽植传统植物松、竹,再配以两侧梅花盆景,三两湖石,组成传统园林的植物小景“岁寒三友”。再以白墙为纸,黑线为框,犹如一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立体的展现了在了眼前。(参考图片8)1.2.4、意境的涵蕴中国古典园林是讲究含蓄的,含蓄就是“藏”与“露”的辩证统一。中国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千方百计把景藏起来。通过其他手段做铺衬引人入胜。江南园林中,亭、台、楼、轩、榭也是半遮半露,或藏于树丛中,或隐于视线外,显得含蓄、深远。“藏”是为了更好的“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欲露先藏、欲显先隐、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求含蓄深远的艺术效果。 2、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造景的几个问题2.1 、植物造景概念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8。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9。我们应该看到,植物造景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时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植物造景,持续发展的植物造景。2.2 、绿量与景观质量绿量,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指所有生长中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广义上还包括一切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即绿色环。当前植物造景中的绿量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极端:2.2.1、大草坪泛滥目前的植物造景,特别是城市广场绿化中,无处不是千篇一律的大草坪绿化模式,以求得“开敞景观”、“热带风光”等效果,其弊端众人皆知。究其原因,除了流行风气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建设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倘若我们在设计建设中将绿量及其产生的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纳入综合考虑中,相信一味追求单一的视觉效果的大草坪流行模式将会得到制止。在这一点上,英国风景师早已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2.2、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模式的滥用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植物搭配模式来源于我们对自然植物群落的学习,是一种将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却常被人们误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导致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滥用。园林建设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植物造景同样如此。只有因地制宜、因园制宜,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量才与景观质量成正比。一味地将自然植物群落中的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结构搭配,不综合考虑园地大小、土壤贫瘠程度、交通安全、视觉安全等而滥用,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大量植物死亡(超过植物承受的环境负荷力),甚至成为病虫滋生、犯罪猖獗的地方(因植物阻碍视线而使得场地不能得到周围游人的监视)。如果说大草坪的流行是缺少对绿量重视的极端,那么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模式则是在缺乏对绿量含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片面、过分地强调绿化量值的极端。 2.3 、形式与功能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道理。然而,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地率,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凡此种种,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常常是好看不中用,其原因是缺少对植物造景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10。2.4 、科学性与艺术性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建筑景观的构建,其区别于其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续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病态的植物,失去生命活力的植物的景观只能是残枝败柳、枯木废桩,是无法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而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的效果标准,而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却缺少深入细致的结合植物栽植场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比较明显的是在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树木,而这一点却没所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2.5、植物景观群落2.5.1、多样性与稳定性问题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是源于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理解,在自然植物群落中,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由从小到显微结构的生命体,从大到巨大的森林树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结果,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随种类的增加而增强。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一群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