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1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1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1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1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永美,解读“文化”,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时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在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解读“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解读“文化”,中国古代对“文化”是模糊认知。 “文化”并联使用,明显含有“以文教化”的意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在古代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意思往往类同。尚书舜典睿智文明孔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西方也是到了近代,“文化”作为学科的性质凸显,逐渐有了严格的文化定义。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agriculture 农业 horticulture 园艺,解读“文化”,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解读“文化”,近现代学术西方化,中国人对文化的定义也开始探究起来文化一词从日本引进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心灵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shu)溟(ming)中国文化要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解读“文化”,解读“文化”,简单说,文化主要包含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人类为克服或适应自然,创造的物质文化。如工具、衣食住行所必须的东西,及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来的机器等。(如何生存)制度文化:为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类创造出制度文化。如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构建社会)精神文化:为克服自己感情、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如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宗教信仰等。,解读“文化”,文化分类 1.根据时间 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时代文化。 2.根据区域 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国别命名的,还有区域地方文化(如徐州汉画像石、汉墓文化)。 3. 根据年纪 老年文化、青年文化。 4.主题内容 青铜文化、饮食文化。,第一章 导论,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三 中国传统文化史的线索和发展阶段 四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一)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汉字,四合院,功夫,中国的传统文化:青铜器,商 司母戊大方鼎,商 四羊方尊,中国的传统文化:青铜器,东汉 马踏飞燕,中国的传统文化:玉器,汉代和田白玉龙凤纹重环,汉代玉璧,战国龙纹玉璧,中国的传统文化:绘画,清明上河图,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的表现 1.研究热2.出版热3.媒体热4.教育热5.汉语热6.文化战略热,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1.研究热 目前国内各种报刊和学术期刊,纷纷开设文化研究专题和专栏,例如各地社科院办的刊物,江西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等,都会有文化栏。许多颇有成就的人文学科学者也将主攻方向转向文化研究。国学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国学也成为时代显学,中国人民大学还专门成立国学院,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成立了国学班。,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1.研究热 研究热除了以上表现外,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例如从一开始研究关注的文化学理论、传统文化起源、中西方文化比较、近现代文化转型等大问题,转向更细、更具体的方向,例如地方特色文化徐州汉文化;物质文化从概括变得具体和深入,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研究,从发掘报告到每一片盔甲、每一个指甲的深入研究。 所以,从80年代初以来的文化热,造就了一批研究、传播文化的学者和精英。,秦兵马俑,景帝阳陵,银雀山汉简,敦煌木简,马王堆帛书,武威简,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2.出版热 出版部门推出各种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型丛书,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此外,还有经典著作不断出版,如诸子百家的著作、史记、汉书等。还有,面向大众的经典注释和白话文翻译书籍不断增多,如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 ,从台湾引进的白话十三经风靡全国各地。科普类的有于丹读、易中天讲三国等一批从百家讲坛整理为书籍的通俗易懂的大众读物。,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3.媒体热,国内传媒对文化热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大型文化文化节目中。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开播的中国文化传统对话系列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与北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合拍的中华文明之光系列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3.媒体热,地方上,各省市的大众传媒也开始纷纷开设“国学讲坛”等公众文化平台,或出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如陕西电视台走进西安讲述西安历朝文化。旅游最为明显,争名人故居、出生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河南南阳,湖北襄阳。 黄帝、炎帝的居住地、埋葬地,河南郑州、陕西铜川黄帝陵,祭祖活动。黄帝、炎帝沿河而居,王朝名人或仗剑远行、或流动做官,所以居住地可能会很多,埋葬地多的不可能,曹操多墓。,司马迁祠 (渭南韩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固墓(宝鸡扶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3.媒体热,还有影视传媒,关注文化的电视剧、电影、戏曲等等也推动了文化热的发展,如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文化戏增多。还有汉武大帝、大汉天子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宫、步步惊心、满清十三皇、汉宫飞燕;电影墨子、孔子等等。当然电视剧、电影、戏曲演绎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历史,而且并不一定全是实情。所以从侧面推动了人们求真、求实的心理,推动对传统文化的探讨。,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4.教育热 文化热的兴起,推动了教育领域文化知识体系的传授。如中学新教材、新体系改革后,在各类语文、历史教材中,进一步扩充了有关中外历史文化内容的含量。其实,小学课本中就已经有了这些内容,唐诗宋词、小学五年级课本就有火烧圆明园等内容。 甚至学术界还有人提出经典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读三字经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4.教育热 最为明显的是高校教育,一些高校开始设立培养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硕士点、博士点。1992年北京大学在原来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国学院;1993年曲阜师范大学成立孔子文化学院。1994年北大开设文科综合实验班。2003年武汉设立国学班,2004年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2010年西北大学成立国学班。招收学生,培养国学人才。同时,积极传播和研究传统文化。,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5.汉语热 标志性现象就是中国的孔子学院走向全球。 改革开放后,外国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对外汉语工作得到重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家向中国提起办学邀请后,我国政府借鉴其他国家办学的经验,中外合办了“孔子学院”。截止2008年10月,在全球设立了292所孔子学院,而且申请合办“孔子学院”的国家仍然源源不断。 “孔子学院”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掀起世界汉语热,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6.文化战略热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课题,就是文化问题。说明领导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因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世界之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之争,也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之争。,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和他手下哈里森合编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是出口初级产品。韩国当时仅生产为数不多的若干工业制成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车,电子设备及其它高级制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腊的水平,此外,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释?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6.文化战略热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端午节,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呀!我们保护传统文化品牌的意识还是不够的。不断掀起的对传统节日的申遗热会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和挖掘,让国人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无形推动了国家对文化战略的重视。,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 文化热带来的弊端 1)争名人故里,文化资源开发完全商业化,利用名人效应发展经济。大兴土木修建故居、省与省之间打官司。 2)搞公祭,各地凡是能挖出来的先人全祭个遍。 3)“文化大项目”。各地急功近利的搞文化大项目、大建设,但真正搞的有几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 传统文化及其研究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有这种文化热,脚踏实地的学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1.民国时期:近代以文化史编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究,起步于梁启超,他首先撰写文化史,拟定了文化史目录,虽然未能成书,但带动了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具有卓越造诣的学术大师有:王国维对殷周制度、宋元戏曲史和甲骨学的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梁启超对诸子学和清代学术的研究,陈寅恪对隋唐文化和晚明文化的研究。,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研究中国文化通史性专著也很多,课本第7页举了很多例子。此外,对断代或某一时段文化的研究也非常醒目,如孟士杰的先秦文化史、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等。此外,区域文化史和专题文化研究也有重要成绩,如夏光南云南文化史、张立志山东文化史研究等。专题史方面有王云五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内容包括经学史、理学史、婚姻史、绘画史、图书史、金石史等多项。,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1.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特点:纠正旧史学缺陷;旧史学“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3040年代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文化史的目的。(抗日战争,支那人,鲁迅)受外来影响;开始突破中国文化本位主义,尝试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中把握中国文化。,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2.80年代:文化热兴起。原因?建国后文化研究曾一度中断,因为当时教条主义思想严重,认为中国数千年古代文化不过是封建文化的同义词,学术界的任务就是努力批判其负面价值。而世界文化的研究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传统文化的研究,1982年上海召开两次中国文化史研究会议,学术界感受到文化史建设的不足,需要填补空白。这是中国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2.80年代:文化热兴起。原因?除了学术动因外,文化研究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人们期待思想得到解放。所以文化研究成为继真理之后思想解放的又一个突破口。学者高度评价了80年代的文化热,认为它是“真理标准讨论的继续”,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80年代文化热的进展,学者进行了归纳。(课本11页),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2.80年代:文化热兴起。反思80年代的文化热,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偏颇。在改革的浪潮下,急于解放思想的心情是能理解的,所以文化激进主义态度占据了主导倾向,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检讨和反思。可能今天,我们能够克服近视的局限和利害的牵制客观、冷静的评价。,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首先,是学术界对于激进主义文化观的反思。急剧变革时代反传统,稳定发展时代尊重传统,是历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当代文化研究也不例外。80年代文化研究的偏颇,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力。杜维明一针见血的指出:“五四以来的西化论者在比较中西方文化时,采取的是所谓地道的弱者政策:用中国文化的糟粕和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对于具有严重自卑感的国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其次,是来自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启示。德国学者韦伯认为儒家是中国向资本主义成长的障碍,中国缺乏一种积极的文化驱动力。 然而二战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的发展用事实打破了韦伯的理论,说明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对经济促进作用是不对的。因为儒家本身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中国大陆80年代以来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为文化找回自信。,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第三,来自市场化浪潮中文化失范的刺激。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新的病症,集中体现在信仰空场、人文失落与道德滑坡。(乘车让座)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地下色情业、社会高犯罪率、自杀问题,以及学术界学风浮躁、腐败问题等。可见,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了,出现了病症,所以要回头向传统寻求化解和补救的积极资源。,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第四,当代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内外人士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传统文化的精华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如孙子兵法在国外广泛传播,最早是18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居住多年的法国神父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影响也非常大。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上千种孙子兵法的翻译版本。甚至,美国国防大学将军们的战略第一课讲的就是孙子兵法。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第四,当代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内外人士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国学大师钱穆和季羡林对传统文化的展望,也值得人们关注。如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蕴含有智慧,我们当代国人又岂能自暴自弃,怎么可能不学习和传播。,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第五,传统文化的产业资源价值,被人们第一次提升到产业经济的高度来认识,并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任务。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获得了全新的视角。传统文化不仅有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思想道德文化,而且还有传统医药学(中医)、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所有领域都蕴含着可供发掘的资源。(长城旅游开发),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三)文化研究历程3.90年代至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第五,传统文化的产业资源价值,被人们第一次提升到产业经济的高度来认识,并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任务。对民族传统资源的保护,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已经提到发展中国家的日程表,但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传统知识保护需要通过全球的有效合作来解决。,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旨趣,(四)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在各类文明创建上广博而精湛的建树,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 深入地了解国情;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基本特征: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传统;重礼治、轻法治的政治传统;重群体、轻个体的伦理传统;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的认知传统。一般特征:广泛性、连续性、平和性及独特的价值取向等。,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 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文言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全后汉文卷八十九)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