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胆病症的中医护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内藏“精汁”,其经脉属肝络胆,与肝互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调畅、血液的贮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肝络失和,不通或不荣则痛,则成胁痛;湿邪壅滞,肝胆失泄,胆汁泛滥,则生黄疸;气血壅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肝脾肾失调,气血水互结,酿生鼓胀。,第一节 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即可单独为病,又常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胁指胁肋部,在胸壁两侧,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洁,外感湿热,劳欲久病,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 胁痛病位在胁肋,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可涉及脾、胃、肾。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以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大类,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互为因果。,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症状与体征: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可有上腹部压痛,肝区叩击痛等。 病史及发病特点:反复发作的病史,常由饮食不洁、情志内伤、外感湿热、跌仆损伤或劳欲久病有关等诱发或加重。 相关检查:血常规、生化、肝功能、B超、CT、磁共振、胆囊造影等,均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 胁痛与悬饮 胁痛与风温、肺痈 胁痛与胃痛、胸痹,辩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 胁痛在病理表现上有气滞与血瘀的不同。2.辨症候虚实 胁痛实证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虚证则多为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护治原则,胁痛的治疗当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原则。根据病理性质虚实不同,实证多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法,虚证以滋阴柔肝为治,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症状: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胆湿热症状:胁肋实证症候+肝胆湿热症候机理:肝胆湿热,疏泄失常,胁络不和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瘀血停着症状:血瘀胁痛实证症候机理:气滞血瘀,瘀血停着,痹阻血络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旋覆花汤加减,4.肝阴不足症状:胁痛虚证症候机理: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胁络失养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药:一贯煎加减,主要护理问题,胁痛 与气滞、湿热、血瘀及肝阴不足有关。发热 与湿热蕴结、肝胆失疏有关。便秘 与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有关。潜在的并发症 黄疸、积聚、鼓胀,与久病迁延不愈有关。,辨证施护,病情观察生活起居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对症处理其他,1.病情观察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舌苔、脉象以及伴随症状等,以辨别胁痛的症候。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注意有无合并黄疸的进退情况。肝胆湿热者,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发热者,根据病情选择降温措施。,2.生活起居病室环境宜安静幽雅,清洁舒适,恶寒发热者及时增减衣被。“卧则血归于肝”,所以要注意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偏向患侧为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变动体位要缓慢。起居有常,活动中不要用力过猛。若系急、慢性肝炎,需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避免引起恶性刺激。肝胆湿热者,加强口腔护理,可用淡盐水、2%冰硼散溶液或金银花甘草液漱口,每日2-3次。肝阴不足者,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忌劳累。,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辛辣、生冷之品,忌饮酒。肝气郁结者,宜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如梅花粥、橘皮粥、佛手酒,或玫瑰花瓣6-10g泡水代茶日饮。肝胆湿热者,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1500ml。宜食清热利湿食物,忌食油腻、海腥、辛辣之品。淤血停着者,饮食不宜过冷。肝阴不足者,饮食宜富营养,多食补养气血之物。,4.用药护理胁痛时可给服木香粉、郁金粉、延胡索粉各1.5g,用温水调服,以理气止痛;或用芒硝30g,布包后敷于胁肋部,以助止痛。若疼痛如钻顶样,或呕吐出蛔虫,可能为胆道蛔虫症,可服食醋50-100ml,或用乌梅10枚,煎服,以安蛔止痛。伴有恶心、呕吐者,可用丁香、柿蒂煎水代茶服。肝气郁结者,指导患者平素可服用逍遥丸或越鞠丸。肝胆湿热者,可用金钱草30g,煎水代茶。,5.情志护理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做好疏导工作。肝气郁结者,尤要保持情绪乐观。肝阴不足者,戒恼怒,以防动火伤阴。,6.对症处理按摩疗法耳穴埋豆穴位注射背俞穴走罐,7.其他外伤致瘀血停着者,在24-48小时以内可用冷敷,之后局部可用75%乙醇加红花泡水外涂。肝阴不足者,可用生姜、葱白、韭菜、艾叶,加盐同炒后,热敷患处。,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外邪入侵。饮食有节,少食辛辣、海腥、油腻之品,禁饮酒。起居有常,避免过于劳倦。保持精神乐观,戒烦躁,禁忧郁。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第二节 黄疸,定义: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饮食不节脾胃虚寒病后续发砂石、虫体阻滞胆道 本病病位在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脾胃不病则无湿,肝胆不病则不黄”。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湿邪亦是形成黄疸的关键。黄疸的基本病机湿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诊断,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鉴别诊断,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辨证要点,黄疸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由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腹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血淤表现。,辨证要点,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 脉弦数;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护治原则,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证治分类,阳黄1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方药: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方药:犀角散加减,阴黄1.寒湿阻遏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虚湿滞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主要护理问题,目黄、身黄、小便黄潜在的并发症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便秘,辩证施护,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黄疸的部位、色泽、程度、消长情况以及尿色深浅和大便颜色,以辨黄疸的顺和逆。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警惕急黄的出现。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瘙痒以及瘙痒的部位、程度等。观察患者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的情况。,2.生活起居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注意卧床休息。做好隔离工作。保持大便通畅。,3.饮食护理 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为主,忌辛辣、肥甘厚味、海腥发物,禁饮酒。同时应控制饮食量。,4.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劝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使肝气条达,有利于疾病康复。,5.用药护理 禁止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中药朱砂、山慈菇、猫抓草等,西药如异烟肼、利福平、避孕药等。,6.对症处理退黄处理 用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敷于胸前、四肢,每日擦之,可以协助退黄。 灸法退黄。皮肤瘙痒 勤剪指甲,勿重抓或用热水烫洗。 局部可涂冰硼水止痒,或用苦参煎汤外洗。,7.其他阳黄热重于湿者,可用大黄15g煎水,待凉后,灌肠,以排毒泄浊。,健康教育,注意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流行期间可注射疫苗或预防给药。慎起居,勿过劳,节饮食,畅情志,远房帏。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病。,第三节 积聚,定义: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病因病机,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病位:腹部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诊断,积证:腹部包块,或大或小,或软或硬,痛有定处,胀痛或剌痛。渐进过程,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有恶心、呕吐、腹胀以及脾虚(正气虚)的症状。 聚证:腹中气聚,时聚时消,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时气聚胀满,扪不到包块。缓解时前证消失。伴随证 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理化检查 B超、CT、MR、胃肠钡剂X线检查、内窥镜等。,鉴别诊断,痞满: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无形、无包块。鼓胀:肚腹胀大,鼓之如鼓。有包块、有腹水。,辨证要点,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 聚证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病情较轻,治疗较易。,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常伴见胁肋疼痛,黄疸、纳呆、腹胀等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伴有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左腹伴有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并在肠。,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不甚,积块小而软,一般情况可。 中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甚,积块大而硬,疼痛持续,可有脾虚证。 晚期正气大虚,邪气实甚,积块大而坚硬,剧痛,脾虚证明显。,护治原则,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中期攻补兼施。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之品。,证治分类,聚证1、肝气郁结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脉弦滑)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2、食滞痰阻症状:腹部特征(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诱因(纳呆,食少)+食滞征+舌脉)治法:导滞散结,理气化痰方药:六磨汤加减,积证1.气滞血阻症状:腹部特征+气滞血阻征(特征:胀痛并见)+舌脉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和失笑散加减,2.瘀血内结症状:腹部特征(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气滞血瘀征(闭经、舌质瘀斑)+正虚(纳差、食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舌脉治法:祛瘀软坚,扶正健脾方药: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加减,3.正虚瘀结症状:腹部特征(积块坚硬如石,疼痛逐渐加剧)+脾虚血瘀征+舌脉(纳食减少、面色萎黄或黎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主要护理问题,腹胀腹痛纳呆焦虑,辩证施护,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腹胀、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腹肌紧张度、有无包块及伴随症状。若扪及包块,注意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硬度、活动度、发展方向、压痛、边缘光滑度。女性积证瘀血内结者,应注意月经情况。,2.生活起居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根据病情轻重、预后及有无传染性,分别安置病室。根据病情安排休息与活动。,3.饮食护理 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为主,忌辛辣、肥甘厚味、海腥发物,禁饮酒。同时应控制饮食量。,4.情志护理疏导患者,避免焦虑、恐惧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音乐疗法。,5.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并分次少量进服,以饭前、饭后1小时温服为宜,以免影响食欲。,6.对症处理腹胀腹痛可局部涂擦止痛药。耳穴按压。暂禁食,或行腹部按摩。焦虑可采用松弛疗法、按摩疗法、倾诉法等。,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的流行区,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饮食有节,保持情绪乐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病。,第四节 鼓胀,定义:鼓胀是指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的病证。,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他病续发等因素有关。 鼓胀病位:腹部。 相关脏腑:肝、脾、肾。 总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互结腹中。,诊断,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2、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3、伴随症状: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情志内伤。5、辅查:腹部B超,CT和血液有关检查。,鉴别诊断,水肿 水肿病证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以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鼓胀作出鉴别诊断。水肿病证病位多在肌肤,病因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其病机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气化不行。其临床表现,初起从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至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后及全身,皮色一般不变。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不能平卧等症。 鼓胀病位在腹部,病因为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感染虫毒以及它病转化而来。病变脏腑在肝脾肾。其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部。其临床表现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苍黄;晚期可出现四肢浮肿,甚则吐血、昏迷等危象。积证 积证是指腹内结块。妇女的下腹部结块又名肠蕈。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而积证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二者有别。但腹中积块又多为诱发鼓胀的原因之一。痞满 痞满是指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或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腹满,且有胀急之状,病程长而腹内有瘕积等有形之物。,辨证要点,1、辨缓急2、辨虚实3、辨邪实气盛 腹胀大,叩之如鼓。血瘀 腹有积块疼痛,面颈皮肤有赤丝血缕。水盛 腹大如蛙,按之如囊裹水。,护治原则,攻补兼施。 实 理气,利水,化瘀。 虚 温补脾肾,滋养肝肾。,证治分类,1、气滞湿阻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苔白腻,脉弦细。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则舒,周身困重,怯寒肢肿,尿少便溏,苔白腻,脉弦迟。 鼓胀特点+寒湿内蕴症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方药:实脾饮。,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皮紧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塘垢,小便赤涩,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鼓胀特点+湿热内蕴症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硬,脉络暴露,胁腹刺痛,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赤丝血缕,唇紫褐,便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鼓胀特点+瘀血内阻症 治法: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5、脾肾阳虚 症状:腹大胀满,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闷纳呆,便溏,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边有齿印,苔厚腻,脉沉弱。 鼓胀特点+阳虚症 治法:温补脾肾,行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或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脉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权权限考试题库及答案
- 畜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防火灭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法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护林员培训知识课件
- 桥梁道路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财务会计中级职称考试面试预测题集
- 《机械员》考试题库带答案(黄金题型)
- 2025年调酒师资格认证考试高级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初级新媒体运营专员实操技能测试题库
- 抗菌型PE(聚乙烯)保鲜膜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版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考试真题(题后附权威解析)
- 医院收费窗口培训
- 园林绿化监理质量控制措施
-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
- 出疹性疾病的护理
- 企业运费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橄榄苦苷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渔民远洋孤独感管理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考试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