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外包贸易的主要障碍点与竞争力提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软件外包贸易的主要障碍点与竞争力提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软件外包贸易的主要障碍点与竞争力提升学生姓名黄永芳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王万山1.选题目的和意义: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值的三分之一需要通过对外发包来完成。据国际数据集团分析,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则更快,国际数据集团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应用软件外包产业每年增长36.5%,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16.9亿美元的规模,从而占据届时预计180亿美元的市场中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面对如此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软件企业准备好了吗?中国软件外包贸易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与世界一流的软件外包国家到底存在着哪些差距?中国软件外包业是否能够把握好这一契机,赶上印度,实现民族软件业的振兴呢?论文的选题正是以这些问题为起点,对我国软件外包贸易进行调研分析。2.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认为“三到五年内靠日本市场的单子锻炼队伍,五年后进入美国市场,十年后和印度相竞争,之后才有可能做自己的软件。这一论调也被业界广泛认可。浙大网新董事长陈纯却认为“坚持欧美、日本软件出口两个市场齐头并举的软件外包策略还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还没有到需要厚此薄彼的时候。”他的逻辑很简单,“与欧美大公司进行合作,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非常重要。”IT经理世界杂志特约记者大刚,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软件外包市场的选择,只要抓住欧美市场上那些中小企业客户,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就能够获得支撑成长的市场空间。冀勇庆、王玮冰在软件外包“四国演义”一文中指出,中、日、美、印四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除了中、印两国在日本和美国市场存在外包竞争外,国际间四国合作也开始展开。对于一些超大型的银行系统项目,最后都是由四国的公司协作完成的:其中美国和印度公司负责基本平台的开发,而应用部分则交给了中国和日本公司。郭晋华在软件外包“五宗罪”中指出,外商把软件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存在一个头疼的问题是人员和队伍素质问题:1、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白领病”;2、服务精神不足;3、规范化与遵循标准意识的欠缺;4、工资和成本上升压力;5、语言困难。曹健在IT时代周刊软件外包需要差异化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向印度学习他们的流程和规模,我们也要向爱尔兰学习他们准确的高端定位和把握市场能力,但学习和模仿只是一个初级入门。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上海和北京不同,大连和西安更不同。国内目前的软件园区和软件外包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北京和上海没有区别,大连和西安也没有区别。”杨晓东在中国软件外包需要“战国七雄”一文中指出,“我们重视外包业务,但更重视外包业务背后的软件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我们会被别人掐着脖子走路。基于此,我们必须快速的从现在中国软件外包的春秋诸侯纷争过渡到战国七雄称霸的时期,让一批规模大、管理先进、资本强的企业走出国门去竞争国际市场,逐渐形成一只联合舰队,最终使整个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形成统一的品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认为“创立国际品牌是中国的软件外包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胡蓖山认为,印度软件外包发达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印度软件协会NASSCOM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软件行业协会也要争做中国的NASSCOM。3.主要研究内容:中国软件外包贸易发展现状中国软件外包贸易的主要障碍点软件外包贸易竞争力提升要素分析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中国软件外包贸易提升竞争力的整体对策4.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参考文献1曹方,2005:中国软件产业市场趋势及预测分析,经济前沿第5期,第3-16页2董小梅,2005:中印软件服务业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第5期3戴永红,2004:印度软件企业外包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亚研究第2期,第32-35页4冯磊,2006:中国软件外包竞争力分析,软件世界七月刊5李昭赢,2006: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软件外包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第4期6孟国保、苏秦,2004:软件企业业务外包管理过程研究,软件科学第3期,第90-93页7彭新敏、郑海平,2003:我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分析,管理现代化第6期8邵凯,2005: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出路规范化国际化,中国科技产业第2期9童有好,2006:中国软件产业比较及中国发展机会分析,中国信息导报第5期10徐奇智、马戎,2004:软件工程师,中国软件外包白皮书第11期,第35-37页11LawrenceA.WestandJamesF.Courtney,(2002)“TheinformationprobleminOrganizations:Aresearchmodelforthevalueofinformationandinformationsystem,”DecisionScience,Volume24,229-251.12AbhijitV.Banerjee,EstherDuflo,(2000)“ReputationEffectsand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