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原料-有毒物质、鱼贝类死后变化课件_第1页
水产原料-有毒物质、鱼贝类死后变化课件_第2页
水产原料-有毒物质、鱼贝类死后变化课件_第3页
水产原料-有毒物质、鱼贝类死后变化课件_第4页
水产原料-有毒物质、鱼贝类死后变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水产品中存在的危害,第一个模块 水产品原料第二章 水产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赤潮,定义 赤潮也称红潮,是由于近海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而使海水变色、变腥臭的一种有害生态的异常现象。,赤潮危害,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近几年赤潮发生面积及次数,水产品中的危害分类,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金属、玻璃等异物,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生物毒素、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一、生物毒素类,河豚毒素西加毒素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一)河豚毒素,概述 河豚鱼(体形似豚,河口捕获)又名鲀鱼、街鱼、乖鱼、龟鱼、艇巴、蜡头、气泡鱼、气鼓鱼、鸡抱鱼、辣头鱼、小玉鱼、夹鱼等,是有毒鱼类中最著名的。,(一)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性质与分布小分子化合物,理化性质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被破坏。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钠大1000多倍。 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节有差异,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一)河豚毒素,河豚毒素中毒表现第一阶段:初期中毒第二阶段:运动不灵敏第三阶段:完全失去运动能力第四阶段:意识消失,(二)西加毒素,来源和分布 西加毒素(CTX)中毒是因为吃了在热带水域捕获的鱼中毒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状的总称。 据报道该毒是由一种生于暗礁上含毒的涡鞭毛藻类产生的,如:有毒冈比尔盘藻、凹面原甲藻、原甲藻。,(二)西加毒素,特性及危害一种脂溶性聚醚,毒性是河豚毒素的20100倍。该毒素对冷热处理不敏感,116加热20min的罐头只能除去50的毒素。人体中毒症状有消化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的症状。,(三)麻痹性贝毒,概述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海域,是一类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海洋生物毒素。对神经肌肉产生麻痹作用,所以称之为麻痹性贝类中毒,其中引起中毒的毒素称之为麻痹性贝类毒素。,(三)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毒来源与分布主要在海水产品中出现,尤其是在软体动物中富集。在消化器官中发现的PSP浓度最高;甲壳动物如蟹中富集;通过浮游动物转移到鱼体内;最常见的含PSP的生物是蛤和贻贝,偶然也可能涉及扇贝和牡蛎等。,扇贝、贻贝和仙女蛤中PSP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三)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特性及危害一类四氢嘌呤的衍生物,在低pH条件下PSP对热是稳定的,但在碱性条件下很不稳定,而且容易被氧化。PSP属非蛋白质毒素,是有效的神经肌肉麻痹剂,食入后使人出现晕眩、休克等神经中毒症状。使人致死的PSP剂量为5001000g/kg 体重。,二、生物性危害,特点,1 发病率高,病死率低2 控制难度大,性质1、为嗜盐菌;2、抵抗力弱,不耐酸、热:1%的食醋5分钟,90 1分钟即可杀死;,(一)副溶血性弧菌,来源及分布1.地区分布: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高发2.季节及易感性:610月是高发季节;男女老幼皆发病,以青壮年为多3. 副溶血型弧菌的来源: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一)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在240小时。,(一)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呕吐,发热,腹痛,预防措施,(一)副溶血性弧菌,(二)病毒,甲肝病毒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诺沃克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可高达100%。感染后的潜伏期6-96个小时,平均潜伏期24-30个小时。临床常表现为起病急骤、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和头疼等不适症状,而腹泻、发热等症状都较轻微。,第三节 鱼贝类死后变化,第一章 水产食品加工基本知识,本节主讲内容,鲜鱼特征,外表明亮,表面覆盖一层透明均匀的稀粘液层;色泽清晰;眼球明亮突出;鳃为鲜红色;肌肉组织柔软而有弹性;气味新鲜。,鱼贝类死后变化,僵 硬,解僵和自溶,细菌腐败,一、死后僵硬,(一)初期生化变化,糖原,糖酵解,鱼类 乳酸,贝类 琥珀酸,1、糖的代谢,鱼贝类机体pH下降,活体7.27.4红肉鱼糖原含量高,为0.41.0%,pH最低达5.66.0;白肉鱼糖原含量低 , 为0.4 % ,pH最低在6.06.4;,(一)初期生化变化,2、ATP及相关物质的代谢 ATP ADP AMP IMP HXP HX Pi Pi NH3 Pi D-核糖ATP是研究鱼贝类鲜度的一个重要化合物,(二)死后僵硬,死后僵硬鱼贝类死后肌肉由柔软而有透明感而变得硬化和不透明感,这种现象称为死后僵硬。僵硬期鱼贝类死后肌体内酶类进行无氧降解,糖原和ATP减少到一定程度,鱼体开始变硬,随着降解作用的进行,硬度不断升高,从开始变硬到硬度达到最大值这一持续时间称为僵硬期。,?,鱼贝类死后体内早期生化变化的结果。,?,1、死后僵硬特征,肌肉收缩变硬,失去弹性或伸展性持水性下降,汁液外溢一般死后几分钟至数十小时僵硬,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十小时。,链接,鱼片僵硬时的收缩率(30),2、影响鱼贝类死后僵硬的因素,鱼的种类、大小,致死方式,死前生理状况,小鱼、喜动的鱼、上层洄游性鱼和圆体鱼类,更快进入僵硬期,持续时间也短。,渔获之前营养状况不良或在产卵之后的鱼类,更快进入僵硬期,僵硬期也较短。,鱼若在死亡之前为挣扎死亡,从而使死亡开始到僵硬的时间较早且时间较短。,2、影响鱼贝类死后僵硬的因素,栖息温度与贮藏温度,天然鱼与养殖鱼,鱼的体温与贮藏温度相差越大,鱼进入僵硬期的速度越快。,养殖鱼比天然鱼保持僵硬的时间要长,致死条件和贮藏温度是影响死后僵硬程度的主要因素。 推迟死后僵硬时间,最好方式:立即将鱼杀后贮存于510 。此外,当鱼类完全僵硬后,迅速将鱼贮藏温度降到0 。,环境温度与鱼类的僵硬期,0和10贮藏时的死后僵硬与生化变化,从推迟活杀鱼僵硬的发生考虑,贮藏温度保持510可能比0更适当;但是当鱼达到完全僵硬后,贮藏温度高就会促使鱼的鲜度迅速下降。,二 自溶与腐败,(一)解僵与自溶,鱼体,僵硬,鱼体软化,解僵和自溶,(二)解僵与自溶,定义: 鱼体死后进入僵硬期,并达到最大程度僵硬后,僵硬指数再次下降,其僵硬又缓慢地解除,鱼体再次变软的过程。,(一)解僵与自溶,机理主要是鱼肉的蛋白质在内源性酶或来自腐败菌的外源性蛋白酶的作用下的分解过程。蛋白质逐渐被分解为胨、多肽类,进而分解为各种氨基酸。可溶性氮和氨基酸的含量逐步增加。作用可使肌肉软化,对于陆产的肉质坚硬的畜肉来说,可以增加风味并提高消化吸收率,称为肉的成熟。但对于鱼肉来说,其本身就比较柔软,不需要软化肉质。,二、腐败,(一)解僵与自溶,影响自溶的因素种类的影响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比底栖鱼快、甲壳类比鱼类快,冷血性比温血型快盐类的影响pH值的影响最适自溶pH值:鱼4.5,虾7温度的影响,(二)腐败,定义 鱼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鱼体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其它含氮物质被分解为氨、三甲胺、吲哚、组胺、硫化氢等低级产物,使鱼体产生具有腐败特征的臭味,这种过程称为腐败。,(二)腐败,腐败途径,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在粘液中繁殖,使鱼鳞脱落,进一步侵入鱼皮及鱼肉组织中。,侵入眼部组织,使眼角膜混浊,眼球塌陷。,利用鱼鳃血液繁殖,使成褐色,产生恶臭,进一步侵入鱼肉中。,肠管中的细菌穿过肠壁而进入腹腔各器官组织使其腐败并产生气体,鱼体肌肉中的细菌生长繁殖,可使脊椎上的肌肉脱落,形成骨肉分离,(二)腐败,影响腐败速度的因素,鱼的种类,温度的影响,鱼肉成分与pH,细菌污染的程度,2018/6/24,52,影响鱼体腐败速度的主要内在因素,三 鱼贝类的鲜度评定,鲜度:是指鱼贝类原料死后肉质的变化程度。鲜度评定:是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对鱼贝类的鲜度质量做出判断所采用的方法和行为。 包括水产品外观形态、物理化学特性、安全性以及适口性,鲜度评定,感官评定,化学评定,微生物评定,物理评定,(一)感官鉴别,感官鉴别 通过人们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觉),来鉴别水产品品质优劣的一种检验方法。在鱼体的腐败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在鱼体外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征状来鉴别鱼体的新鲜度。,?,1、感官鉴别方法,体表,眼球,腮部,腹部,肌肉,气味,有透明粘液,鳞片鲜明有光泽,牢固地固定在鱼体表面,不易剥落,眼球饱满、明亮,角膜透明清晰,无血液浸润,色泽鲜红,粘液透明,无异昧,鳃丝清晰,鳃盖紧闭,无膨胀现象,肛门凹陷无污染,无内容物外泄。,坚实有弹性,手压后凹陷立即消失,肌肉横断面有光泽,无异昧,新鲜的鱼贝类会具有不太明显的固有“香气”,当其鲜度降低时,则会逐渐散发出腐败臭味,,2、水产品鲜度水煮试验,水产品鲜度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