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地址灾害与防治技术_第1页
专科地址灾害与防治技术_第2页
专科地址灾害与防治技术_第3页
专科地址灾害与防治技术_第4页
专科地址灾害与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 家 庄 铁 道 大 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培养单位: 土木工程系 学科专业: 岩土工程 课程名称: 科技写作 任课教师: 王明生 学生姓名: 蒋振中 学 号: 120160103 研 究 生 学 院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蒋振中(1.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市 050043)摘 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处理各种岩土工程问题有关的各种技术方法所特有的勘察、设计、施工与检测全部内容。处理对象通常有地基的加固处理、边坡坍塌处理、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随着我国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必须要更进一步,新的具有创造力的灾害防治技术值得被研究和运用。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防治新技术;岩土工程师要求中图分类号:U4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Jiang Zhenzhong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China, 050043)Abstract: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entire contents of surve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detection of specific it includes processing all kind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related to various technical methods. The treatment object usually has the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treatment, the slope collapse treatment, the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 Generally increa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f human resources of our country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such as strength, to this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tremendous pressure, geological disasters,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destruction of various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nd social property, caus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seriously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must be further, and the new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s worthy of being 照片尺寸为20mm*30mm;最好不用红色背景studied and applied.Key word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 hazard; Control measures; New control technology; Geotechnical engineer requirements1 引言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而工程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其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门工程技术。从事工程地质的是地质专家(地质师) ,侧重于研究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的相互作用;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因此,无论学科领域、工作内容、关心的问题,两者都是有区别的。但是,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有人说,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虽然不一定十分确切,但有一定道理。岩土工程师面临的岩土材料,无论性能和结构,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是多种复杂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对岩土的性能和结构,只能通过勘察来查明,而又不能完全查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根据地质规律推测或预测。尤其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山区,有经验的工程地质学家,通过地面调查,就可大致判断地质构造的轮廓,利用物探、钻探、槽井探等,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构造出工程地质模型。没有地质学基础,哪能识别断层?哪能识别软夹层和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哪能说清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规律?如果要开挖隧道,哪些地段会冒顶?哪些地段会突水?在地质复杂地区,离开了工程地质专家,土木工程寸步难行。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 1/4 至 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这是我国当前减少灾害损失的首要途径。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1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 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2.1.1 我国地震灾害分布如下图 1 我国地震分布图由图 1 中可看到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 105E 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 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2.1.2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 2 滑坡示意图2.1.3 滑坡的诱因:地表水的冲刷、浸泡;降雨和融雪;地震;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江、河、湖(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A:原斜坡剖面;D:滑坡后的剖面;E:滑动面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易滑(坡)岩、土分布区。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2.1.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 )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图 3 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2.1.5 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 渣填土;强烈振动。2.1.6 地面变形在地质灾害研究中,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统称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下一定范围内的岩土体压缩、位移等活动,引起的地面下沉、塌落、开裂,对工程设施、城乡环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现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除共同表现为地壳表面形态发生严重破坏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相似特征:在形成条件方面,虽然都受多种动力条件控制,但过量抽取地下水经常是它们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分布特征方面,城镇、工厂、矿区、铁路沿线是这些灾害的多发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 1-2 米)的“天窗”地段;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2.1.7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价。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的分析评判。反映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的基本指标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或活动规模) 、活动频次(或地质灾害的发展速率)、活动范围以及延续时间等。不同地质灾害的具体指标不同: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活动程度指标为灾害体体积和一定时问内灾害发生的频次;地面沉降、海水人侵等累进性地质灾害为灾害范围、强度(地面沉降的累计沉降量、海水入侵的氯离子含量等)、发展速率。反映地质灾害危害能力的基本标志是地质灾害事件的危害范围与危害强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则是不同强度危害区的分布情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通过对历史灾害的调查分析确定。潜在灾害危险性是指那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调查历史地质灾害规律和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确定。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确定地质灾害活动参数,圈定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划分危害强度,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其目的是为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 500 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 年洪灾损失 2000 多亿元,死亡 1432 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2.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22.2.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 、复杂性 (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 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2.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首先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总体来说措施有以下几点:i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ii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