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ppt课件_第1页
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ppt课件_第2页
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ppt课件_第3页
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ppt课件_第4页
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管理培训,1,基本概念,传染病报告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传染病监测一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朗缪尔:“流行病学家所要做的就是计数病例,然后测量它所来源的人群。”,2,传染病监测的概念,通过系统地收集、汇总和评价发病与死亡报告以及有关资料,持续地观察疾病的变化趋势,并且定期地把资料分发给需要知道这些资料的人。 Alexander D. Langmuir,3,WHO提出监测的三个基本特征,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资料汇总、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资料监测的结果要通过描述性流行报告形式进行发布发布信息,4,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发展,2003年SARS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在全国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形成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5,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各级医院,卫生院,其它疾病防治机构,专科医院 ,县级 CDC,地市级 CDC,省级 CDC,国家 CDC,县级卫生局,地市级卫生局,省级卫生厅/局,卫生部,中央数据库,统计分析,预警,预警,统计分析,报告事件个案,维护,审核,数据应用,数据应用,病例,反馈,日报、周报,月报、年报,6,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八条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第二十九条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7,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该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8,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39种(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9,医疗机构职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10,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点),11,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报告病种和时限报告病种: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甲流H1N1流感、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2,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4.不明原因肺炎。5.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疫情,13,报告时限,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马上进行报告,并于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对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尽快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报病并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所作归口管理。3.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2小时内报告。,14,(二)报告流程:1. 医生诊断传染病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医务科核对后进行网络直报。2、发现就诊病人或住院病人出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还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立即电话报告医院领导以及县疾控中心。,15,3、门诊发现传染病病人,需要转入住院部的,由门诊医生进行报病;转入院后或出院时,对诊断有变更的,由住院医生填写订正报告卡;对发现并发其他法定传染病的,由住院医生再填写一张针对该病的报告卡。4、传染病报告卡由医务科负责保管。,16,(三)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1、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2、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原因待查)”等其它诊断。,17,3、对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如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4、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诊断病例要严格按照每日大便次数3次、实验室粪便常规检查显示粪便有性状改变来判断。常规血和粪便检查不能作为确诊依据。,18,5、以下传染病需要在传染病报告卡备注项注明相应情况: (1)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2)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种史。 (3)霍乱、登革热、流脑和流感病例:注明实验室检测型别,登革热同时还须注明“本地感染”或输入性病例”,如为输入性病例,则再注明旅行史、输入国家或地区。,19,(4)布鲁氏菌病:注明有无牛羊猪或其制品接触史。 (5)疟疾:注明感染地以及是否为镜检确定,本地感染病例须镜检确诊及分型。 (6)包虫病:注明感染地以及是否有做B超、CT或病理切片检查。 (7)血吸虫病:注明是否为病原学诊断(虫卵或毛蚴)及感染地。,20,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1、一定要录入患者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必须准确到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 2、患者住址是发病时的地址,必须准确到门牌号。3、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21,4、身份证号码必须准确,或填写出生年月日。5、体检发现的传染病在备注栏注明“体检”。 6、填写的诊断、报告日期须按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的日期,不能填写在检验结果明确之前的日期。,22,7、病例分类:以实验室诊断为标准的填写实验室诊断,以临床为诊断标准的填写临床诊断,不能确诊的可报疑似病例,但七天内必须改为确诊病例,七天后不能确诊的可删除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医务科。8、发病日期为本次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必须准确到小时(这点很重要!)。9、必须填写患者或家属的联系电话。10、乙肝、血吸虫病例必须填写急性或慢性。,23,传染病报告的管理,1、放射科发现结核病人应及时进行结核病人登记,门诊病人应通知首诊医师到放射科签字领取报告,住院病人应及时送到相关科室,完成三次痰检后及时报告并同时填写转诊卡。2、检验科发现以实验室诊断为依据的传染病人,如乙肝、结核菌阳、伤寒、艾滋病、梅毒、淋病等病人,应进行传染病登记,通知首诊医师到检验科领取报告并签字。住院病人应及时送到相关科室。3、医师开出相关传染病检查单后,要及时检查报告单,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24,4、医师发现病人的诊断需要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并注明原病名。5、医师发现病人的诊断需要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并注明原病名6、凡是我院确诊的传染病,必须全部报告,不论外院是否报告。跨年度的必须重报。,25,传染病自查制度1、医务科每季度进行传染病督查;并通报传染病报告情况。对报告情况进行通报和奖惩。2、医务科每天查看电子门诊日志、各科传染病电子报表,搜查有无传染病漏报。3、传染病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人员进行自查,包括传染病电子报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检验科检验登记本、肠道、发热病人登记本。,26,传染病管理奖罚制度,1、医师漏报一例传染病罚200元。并要及时补报。2、检验科、放射科未及时通知医师,造成传染病漏报,罚相关人员和医师各200元。3、传染病报告卡没有根据规定填写的,内容不完整不准确,出现错报等,每项罚50元。4、门诊日志登记时,把非传染病填写成传染病的,每例罚200元。5、以上错误每季度通报一次。,27,传染病报告管理流程图,28,肺结核,婺源县人民医院结核病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梁接顺副组长:朱永钦成 员:程永红、张新龙、吴新开、余正元、钟进生、施卫东、洪旭平、潘伟民、查广盛、吴杰敏、江淑珍、齐惠华。,29,结核病的诊断,(一)可疑症状者 咳嗽、咳痰3周;咯血或血痰(二)疑似病例:凡符合下列项目之一者:1、痰结核菌检查阴性,胸部线检查怀疑活动性肺结核病变者;2、痰结核菌检查阴性,胸部线检查有异常阴影,病人有咳嗽、吐痰、低烧、盗汗等肺结核症状或按肺炎治疗观察周未见吸收;3、儿童结核菌素试验(个单位,相当于12000)强阳性反应者,伴有结核病临床症状。,30,三)确诊病例:凡符合下列项目之一者:1.痰结核菌检查阳性(包括涂片或培养);2.痰结核菌阴性,胸部线检查有典型的活动性结核病变表现; 3.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4.疑似肺结核病者,经临床线随访、观察后,可排除其他肺部病变;5.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胸腔积液,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31,肺结核报病要求,在网络报病同时必须填写转诊单结核病人必须归口管理,病人必须到疾控中心结防科管理,进行督导治疗。为了落实辖区管理的规定,不是重症肺结核就不需要住院,希望转诊医生尽可能动员病人到结防治所就诊。抗痨治疗药物必须100%到县疾控中心领取。,32,做到如下几点:1、转诊病人时,让病人直接到县疾控中心结防科确诊。2、准确录入病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3、如果现住址不详细的话,就直接录入病人户口地址,并在备注栏上注明。4、如果是流动人口的病人,尽量在备注栏上填写病人详细的户口地址。,33,结核病的治疗,(一)原则:所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均应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是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涂阳肺结核病人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对涂阴肺结核病人强化期(一般为2-3个月)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继续期采用全程管理。县疾控结防人员、乡(社区)级防痨医生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级医生分级负责。,34,结核病的治疗,(二)传染科负责对重症的结核病人进行住院治疗和对住院疑似病例进行鉴别。执行统一的短程化疗方案;建立和填写门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实验室登记本;掌握督导化疗的技术并积累经验,提高诊治水平。,35,麻疹,我国政府向世卫组织承诺在2012年消除麻疹 对所有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均要求报告并采样。要求: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保证采样率100%,24小时内送县疾控;完整填写地址、联系电话,以便及时处理疫情;,36,定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37,要求,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我县为监测哨点医院,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38,诊断,1.实验室诊断病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2、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39,诊断,3、临床诊断病例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40,排除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41,疟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及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的要求,为科学规范推进消除疟疾工作,确保我省2018年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的目标,按照计划我县于2015年进行考核评估。,42,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43,疟疾的病原,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 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 三日疟和卵形 疟。,44,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45,传播途径 1、蚊传疟疾: 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46,江西省流行情况 江西省属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地区,在历史上属疟疾高发地区,1968-1972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495.0/10万-3847.2/10万,全省疟疾发病率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全省疟疾年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1997年以来,全省疟疾发病率一直稳定在1/10万以下。,47,江西省流行情况 2010年至2014年6月30日,共计报告现住址为江西省的疟疾病例192例,各年份分别为29例、40例、55例、49例和19例。,48,发病原理,疟原虫在肝细胞和RBC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 典型症状成批细胞破裂(裂殖子、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 间歇性发作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 带疟原虫者经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49,疟疾的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50,一、典型发作 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 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者为1130天,长者为69个月,有报告超过1年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 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51,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汗。 发冷 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 患者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五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阶段持续24小时。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出汗 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52,发作特点 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体温短时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然 后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53,一、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曾有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史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重症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症状,主要并发症有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等。,54,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发冷、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有类似感冒症状或伴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有头痛、妄语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将疟疾患者分为普通型病例和重症病例;重症病例以脑型疟多见。 3 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55,二、临床病例诊断分类 (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者。(2)临床诊断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典型者。(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的病例。根据感染人体的疟原虫种,确诊病例可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等。(4)无症状带虫者:无临床症状,血涂片镜检查见疟原虫者。,56,三、流行病学病例分类 1、原发病例: 临床或实验室诊断为疟疾病例,无既往疟疾史2、复发病例: 临床或实验室诊断为疟疾病例,有既往疟疾史(当年或去年)3、输入病例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非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外地感染,返回本地后发病的病例为输入性疟疾病例。,57,鉴别诊断,发热是疟疾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疟疾的热型却往往又是相当复杂的。初发病例因疟原虫数量相对较少或重复感染使临床症状和热型不典型,缺乏周期性、间歇性的特征;由于未观察热型即过早使用退热药,也使症状或热型不典型。 季节性 亚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均有蚊虫滋生故疟疾发病的季节性也不典型 因此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疟史,以及实验室镜检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是疟疾鉴别诊断的要点。,58,1、早期治疗:凡疟疾病人一定要及时治疗,对无免疫 力的恶性疟尤需及时,以免转为脑型疟。 2、全程足量:所有病例均需全程足量以防复发或复燃。 3、给药途径:一般患者均适用口服给药,重症疟疾患者应酌情以注射途径给药。 4、联合治疗:根治间日疟需用红外期裂殖体杀灭剂与红内期裂殖体杀灭剂联合治疗。对抗药性恶性疟也要用联合疗法。 5、对症治疗和护理:除及时使用抗疟药外,对症治疗和护理也相当重要。,治疗的一般原则,59,一、临床治疗效果的定义,1、临床治愈 指疟疾急性发作症状消除但疟原虫可继续存在于人体红细胞内。 2、复燃 由残存于人体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引 起, 指疟疾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红内期疟原虫未全部杀灭,2个月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60,3、复发 由肝细胞内疟原虫休眠子引起,指在上一年流行季节的疟疾病例经治愈后,于第二年非流行季节再次出现疟疾临床症状。 4、根治 指不仅临床症状消失而且包括红内期和肝内期所有疟原虫被消除,使复燃和复发均不能发生。,61,疟疾治疗方案,目前,在我国中部地区当地流行的间日疟存在短潜伏期+长复发期以及长潜伏期+短复发期两种间日疟原虫株,同时还存在从我国云南和海南以及从国外输入的抗药性恶性疟。因此,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疟疾治疗包括: 1、间日疟的临床治疗 2、间日疟的休根治疗(春季抗复发治疗) 3、输入性恶性疟的治疗,62,发热病人血检的要求,总体要求一、“三热”病人100%血检。(不允许临床诊断)二、疟疾病人确诊率100%。(试一试确诊)三、病例报告达100%。(24小时内)四、病例规范治疗100%。(治疗药物存放疾控),63,消除疟疾的要点:,1、有完善的医疗网络,所有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能得到实验室诊断,所有确诊病例能得到规范治疗并及时报告。2、已建立疾病监测体系,所有报告病例能及时进行个案流调、所有疫点能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置。3、连续三年没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有病例地区个案流调资料能证实非本地感染2)无病例地区主动病例侦查资料能证实无带虫者,64,申报条件,1、连续三年无当地感染病例的流行县(市、区)在完成自评的基础上,可申请县级考核。2、设区市在完成辖区内所有流行县(市、区)的考核后,可申请市级评估。3、省在完成辖区内所有流行市的评估后,可申请省级评估。,65,任务和指标,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于每年年初制定出年度血检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任务指标和职责,并以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二类县(市、区):以乡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三类县(市、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66,血检,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对初步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应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病人就诊登记表(表1),同时开具检验单,送交实验室血检查找疟原虫。临床医生在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时,其“主要症状”栏应填写发冷、发热、出汗等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栏应填写疟疾或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67,血检,2、实验室检验人员对“查找疟原虫”的病人应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表2),采血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检测。实验室检验人员在采血镜检时应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认真做好疟原虫血片(厚、薄血膜)的制作、染色、镜检和检验结果登记工作,应全项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格,不得遗漏或空缺。同一病例血片编号应与其在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中的编号一致,编号原则为:年份-乡代码-血片顺序号(如2014-A-1)。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采用非吉氏染色,则应按照该染色方法的说明书进行操作。,68,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所有医师对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就诊时不能立即确诊的由于疼痛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的15岁以下的病例,及时向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公共卫生管理科每旬主动搜索一次。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县疾控中心。并做好AFP病例报告登记。,69,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70,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71,异常病例(食源性)报告,(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72,异常病例报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1个以上的个案组成。,73,(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4、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74,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75,艾滋病患者: 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潜伏期: 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的时间)为7年8年。,76,1诊断依据,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1.1.1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1.1.2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1.1.3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1.1.4有医源性感染史。1.1.5有职业暴露史。1.1.6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77,1.2临床表现,1.2.1急性HIV感染综合征。1.2.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1.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78,1.2临床表现1.2.1急性HIV感染综合征。1.2.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1.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79,1.2.3.1.2 B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l0;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l个月; c)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 d)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肺结核病(现症的); g)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 h)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i)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80,1.2.3.1.3 C组临床表现,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HIV消耗综合征;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l个月; g)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81,i)肺外结核病;,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慢性等孢子虫病; 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卡波西肉瘤; 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浸润性宫颈癌; r)弓形虫脑病; 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HIV脑病; v)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82,1.2.3.2 15岁以下儿童,1.2.3.2.1 D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b)结节性痒疹; c)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 d)带状疱疹; e)广泛的疣病毒感染; f)广泛的传染性软疣感染; g)线形齿龈红斑; h)口角炎、唇炎; i)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j)不明原因的持续的腮腺肿大; k)甲癣。,83,1.2.3.2.2 E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 b)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 c)不明原因的发热(375),反复或持续l个月以上; d)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g)淋巴结结核; h)肺结核病; i)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 j)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k)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 1)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84,1.2.3.2.3 F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肺孢子菌肺炎;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f)肺外结核病; 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1)慢性等孢子虫病;m)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n)卡波西肉瘤;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弓形虫脑病。 q)肺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s)HIV脑病。,85,诊断,1.3.1.1 HIV抗体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1.3.1.2 CD4细胞检测(见A.4) 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86,诊断,2.1 HIV感染者2.1.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2.1.2 15岁以下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