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于沛_第1页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于沛_第2页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于沛_第3页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于沛_第4页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于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之际,人们在谈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谈到“全球化” ,全球化作为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何谓“全球化”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今后也很难会有,而且人们对全球化众说纷纭,或承认,或否认;或欢迎,或反对;或赞美,或担忧,但全球化是一个客观事实和必然的趋势,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历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包括其中,它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全球历史观,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全球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当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都是有益的。一、英国史学家 EH卡尔说: “我们一生下来,这个世界就开始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把我们从纯粹的生物单位转变成社会单位” 。因此, “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个历史学家之前,应该先研究他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是单独的个人,同时又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 1这样,为了认识和研究全球历史观,就首先有必要对其产生的时代作一必要的回顾和分析。全球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虽然在最近一二十年因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才凸现出来,但并不等于在此之前就不存在了,只不过它作为一个过程逐渐表现出来,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球化始于何时,与其说这是一个史实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正因为如此,才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有人认为“全球化”这个概念虽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才广泛使用,但全球化进程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希腊,因为正是从那时开始,希腊古典文明开始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全球化的开端是和基督教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圣经关于世界和人类的起源的论述中,阐释了整体性世界的思想。但是,更多的人们认为,将 15 世纪末作为全球化的进程的开端似乎更合理。1517 世纪欧洲资本原始1 EH卡尔:历史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 29、44 页。2积累时期的“地理大发现” ,它不仅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开辟了道路,而且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的割裂和孤立状态,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在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基础上有了“世界的”历史,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得那样:“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关闭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由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曾强调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 1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地理大发现” ,特别是始于 18 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革命 ,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欧洲工业化进程彻底结束了各地区和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 2人类在 20 世纪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战争,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总体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加强和深化,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是如此。这一切表明, “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即指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 ) ,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全球化概念现在所指的那些过程和行动在多个世纪里一直在发生着,尽管存在某些间断” 。 3但是,上述所言及的内容只是与全球化问题有关,还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全球化” 。 “全球化”是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才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但它也不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以往的一切就不难看出,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 ,不过是上述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社会生活国际化的继续和发展;如果我们对自远古以来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哲学的思考,同样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认为,全球化阶段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多年来, “全球化”始终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超越民族- 国家的发展;还有人认为,全球化表明了由于金融资本的增加而带来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新型对立关系,或者说熟练劳动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1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12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4-255 页。3 罗兰罗伯森著: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11 页。3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重新分离。一些人把全球化看作是世界贸易的扩张,包括南方的新兴国家(伴随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策略) ,而另一些人则强调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交流的扩大。 ”1此外,还有人强调全球化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或制度,它反映了世界交流和世界市场的巨大扩展,但不像早期现代阶段那样容易直接感知。 2001 年 1 月中旬,由人民日报社、香港全球化合作基金会、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 名专家学者,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全球化,应当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科技的广泛扩散和辐射,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厄内斯特威尔逊教授则指出,对世界经济发展来说,全球化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趋势、一个过程。 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给论坛的贺词说: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改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传播与提高,为个人和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机会。全球化除了创造更大的市场外,必须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在去年九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确保全球化成为服务于所有人民的积极力量,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兑现我们的承诺,只有这样,所有国家才能完全参与到新的全球经济中。跨越“数码鸿沟”需要不同成员共同努力。 1 从上述诸多观点中不难看出一种共同的认识,即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全球化已经产生了并继续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如果说 19 世纪末的出现的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是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全球化则同当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说互联网称作是“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兴奋剂” 。科技革命使大量科学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 2不仅如此,科技革命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历史思维也不例外。 3正因为如此,人们有理由说“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 20 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只1 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 ,转引自王列等编译全球化与世界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第 1页。2 吕志勋:全球化到底是什么? , 解放军报 ,2001 年,1 月 15 日。1 人民日报人民网 ,2001 年 1 月 12 日三亚专电:第二届全球化论坛开幕 (特派记者李丹报道)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72 页。3 参见拙文科学革命和历史思维 , 史学理论研究1993 年第 2 期。4有真切地了解全球化是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对其给与高度的关注,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全球历史观,并借鉴其有益的内容为中国历史科学建设服务。二、全球历史观所以要强调“全球” ,是针对西欧为中心或欧美中心历史观的“中心”而言的。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因此,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都是“西欧中心”或“欧美中心”的陪衬,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人民,都是欧美“白种人的负担” 。应该指出,西欧中心理论并不是西方史学古已有之的,早在 14 世纪初,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在其名作帝制论中,就提出了世界历史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人们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他认为他所撰写的历史不是“罗马”的历史,而是“世界”的历史。他在通史中写道:“我所叙述的历史,始自第 140奥林匹亚德 。从这时候起,各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意大利、利比亚、希腊以及亚洲,各地所发生的史事都是互相影响的。而所有那些史事的发展倾向,最后是要归于统一” 。 1只是到了18 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的一些史学家最早提出了西欧中心理论。以后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史学家兰克,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美国历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等人的发展,使其系统化。 “白种人是世界历史的主角”成为西方史学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20 世纪初,西欧中心论开始受到挑战,1918 年,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其代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形态史观” (或称“历史形态学” )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是“文化” ,并将生物学概念引入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多中心、而不是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文化图景。他认为曾出现 8 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即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墨西哥和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只是其中之一。他还以此体系来代替以西欧为中心的“古代中古近代”世界历史体系。 此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继承、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19341961 年,其多卷本历史研究陆续问世。汤因比强调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他同样不是以民族国家,而是从世界性的角度出发,以“文明” (或社会)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他认为近1 转引自郭圣铭编著西方史学史概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第 53 页。56000 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有 26 种文明(或社会)得到了发展,西方基督教文明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 5 种停滞的文明,以及一些流产的文明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战略力量的深刻变化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其核心内容是苏美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均衡格局。另一方面,战后分裂的欧洲经历了重建和繁荣时期,克服了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的危机,逐渐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诞生了一系列民族民主国家,并在世界上日益发挥这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不再限制接受新会员国,国际政治经济的联系空前密切。1989 年东欧发生了巨变,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使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建立并在建立后又逐渐告别这个体系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全球历史观”在 50 年代西方各种重构世界史的潮流中为人们所关注,而 80 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则使其进一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史学家 G巴勒克拉夫在其论文集 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 (1955 年)中,最先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又在当代史导论 (1967 年) 、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1978 年)、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1978 年)等著述中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因此西方史学需要“重新定向” ,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 。 1他认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他的全球性” ,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 。 2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 “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3。他特别强调考察世界历史进程时,应该有“全球性眼光”,因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 ,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在当代史导论中,他首先从“结构的变化和本质的区别”入手阐释了当代史的本质,他说:“当代史的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即它是世界史,而不是某些地区的历史。因此,如果我们不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就不能够理解塑造世界史的诸种力量。这意味着,采用全球性的眼光并不仅仅是通过增强论述欧洲以外地区事物的章节来补救我们关于当代史的传统观点,而是对有关整个世界格局的各种传统看法和论断予以重新审视与修正” 。面对美洲、非洲、中国、印度和其他1 G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Geoffery Barraclough,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1955) ,第 27 页。2 G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第 1 页、第 242 页3 G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三联书店 1985 年,第 13 页。6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 “再用传统的历史发展模式来解释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整体历史格局来取而代之” 。 1 在他看来,对以西欧中心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史学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他在当代史导论中,对“现代”和“当代”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将 19 世纪最后 10 年作为“现代”向“当代”过渡的重要年份,并明确反对突出“西欧中心”的“上古中古近代”或“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叙述方法。 当代史导论充分体现了他的“全球眼光”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新的历史视野和新的历史评价标准。他从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作为新世界催化剂的工业制度和帝国主义;相形见绌的欧洲,人口因素的重要意义;从欧洲均势到全球政治时代,朝向全球联系的局势的演变;从个人主义到大众民主,技术社会中的政治组织;对西方的反抗,亚非对欧洲霸权主义的反应;观念的挑战,共产主义理论和苏联的范例的影响,以及当代世界的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论述了当代世界的历史,全球的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以后,西方有多种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历史观的著作问世,G巴勒克拉夫认为,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和 WH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因为他们的世界史著作所体现的全球观点,特别是 LS斯塔夫里阿诺斯与 G巴勒克拉夫的观点相近或不谋而合。实际上,他们的学术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全球历史观的思想。美国历史学家 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 (19701982 年) ,一改西欧和北美为中心的传统取向,从“全球历史观”出发,描述了 1500 年以前和 1500 年以后的全球文明,就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强调“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 2作者所以强调 1500 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代,意在说明“1500 年以前的各人类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 ”而“1500 年以后,由于人类的通讯联系日渐加强、交通工具不断发达,整个地球以加速度日渐缩小,现在,竟被人们称为宇宙飞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 3因此,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间1 G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第 2 页。2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前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第 54页。3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前的世界 ,第 55 页。7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 4这样,由于地区的历史开始成为全球的历史,便导致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的出现,进而出现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以及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更清醒地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如果说 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以全球性的眼光探讨自史前到 20 世纪末的“全球通史” ,那么在认识现实和未来时,同样表现出他的那种全球性的眼光。LS斯塔夫里阿诺斯高度评价了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科学的潘多拉盒子”所造成的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全球性的,如自然界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城市化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产生的混乱和紧张局势,以及“科学家开始创造人造生命,期望最终能人为地培育出有才智的动物”等等。他认为, “早先的人类必须面对自然环境,但主要是作为个人农夫、猎人或渔民来对付大自然。今天,新环境和新问题使个人的行动和解决办法无济于事;他们需要人类采取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与较早的几个时期大不相同,现在需要的是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 。 1他特别强调这是“全球的责任” ,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必须要有全球的意识和全球的责任感。美国史学家 WH麦克尼尔在世界史 (1967)中强调了 “一种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 2,在此之前,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963) ,也表现出一定的全球性的历史思维特点。他通过对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 500 年) 、欧亚文化的均势(公元前 500 年公元 1500 年) 、 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 1500 年至今) 三篇的论述,分析了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各种文明的兴起、发展及相互联系,强调文明的历史就是文化扩散的历史。也有学者认为, 世界史和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不是以全世界为中心, “完全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著” ,而 7080 年代, “他写疫疠与人类时,它已把重点放在整个人类上面,没有西方中心的约束。等到他写力量的追求时,他就拿人类在宇宙里面的问题来作为他观察的对象。到这时候,他已完全脱开西方中心的历史观念。他的思想发展正反映了现代世界的扩张所带来的反省” 。 3尽管如此,当美国世界史杂志1990 年创刊时,WH 麦克尼尔撰有25 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 作为发刊词。他在总结该书的优劣得失时,对其所体现的“整体观念”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全球历史观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近年,美国历史学家 I沃勒斯坦的多卷本著作 现代世界体系在学术界引起人们的4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第 3页。1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第894895 页。2 WH麦克尼尔: 世界史 (William Hardy McNeill,A World History,Oxfort,1967) ,第 1 页。3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18 页。 力量的追求一书的副标题是公元 1000 年以来的技术、武装力量与社会 ,原书名是“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D1000”。8广泛关注。其中的第 1、2 卷已译成法、德、意、西和日文、中文等 10 余种文字出版。I沃勒斯坦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他计划此专著写作 4 卷,从 15 世纪中叶直至当代。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而当每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有利于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世界体系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它具有生命期。在它的生命期中,它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发展变化,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保持稳定。人们可以依据该世界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来判定处于不同时期的世界体系的结构的强弱” 。 1 I沃勒斯坦还就“世界体系分析”进行了说明,认为它不是传统的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而是一种在呼吁一种“统一学科的历史社会科学” ,并将这看作是“超越社会科学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建立一种面向 21 世纪的社会科学”的实际努力。基于上述认识,I沃勒斯坦从全球出发,将资本主义的历史放在世界性的体系中去认识,认为资本主义从其萌生之时起,就不是某个国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他不是研究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是将“世界体系”作为研究的单位,而世界体系可分为作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国际体系两部分。他还使用了“核心” 、 “边缘” 、 “半边缘”等概念,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把世界逐渐卷入核心、边缘的历史。作者以新的历史视角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论证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即处在剧烈的斗争和变动之中,现已进入“混乱和告终”时期,21 世纪中叶,它必然被一个或多个后继的体系所取代。 “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 。而“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作用” 。 2论及全球历史观时,还应提到德国学者 AG弗兰克。他在其代表作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的导论中,详尽分析了“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他通过研究 1500 年到 1800 年的世界历史,认为欧洲中心论“不过是一种胜利者的神话和十足的种族主义神话” ,而“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他说,这部专著的价值在于“它摧毁了那些所谓西方天然优越的说法的历史依据,论证了中国在历史上的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并且认为中国因此在未来也许还会具有这种地位和角色。但是,我绝不是像西方某些人所指责的那样简单地用中国1 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第 1 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第 460 页。2 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中文版序言 ,见现代世界体系第 1 卷,第 2 页。9中心论来取代欧洲中心论” 。A G弗兰克所致力追求的是一种更充分的 “整体主义全球树林框架” 。 3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只喜欢看具体的历史树木,而忽视、甚至否认树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树林的存在。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树木是在树林里生长的,必须在树林里才能存活和繁殖。A G弗兰克的观点被认为是 “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尽管有不少争议,但却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促使人们从“整体主义全球树林框架”出发去认识历史。2000 年 8 月,第 19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时, “全球史的前景:概念和方法论”被列为会议的三大主题之一。来自 70 多个国家的 1800 余名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可以看得见的变化,全球化趋势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史研究的发展。英国历史学家 PK奥布赖恩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回顾了自古代希腊起历代史学家为撰写全球史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澳大利亚学者 GR斯努克斯、新西兰学者 ND科斯莫、加拿大学者 NZ戴维斯、美国学者 JH本特利、MP 阿达斯和 JR麦克尼尔等,都有令人感兴趣的发言,他们分别就历史规律性问题、文化冲突与交融、国别史与全球时的关系、全球史学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全球历史观的深刻影响。事实正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历史观的研究和全球史的构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全球化已经向我们走来,全球历史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世界史体系的重构和创新,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新的史学思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国际史坛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一些西方学者经常谈到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问题,是指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实际上,全球历史观也有一个“地方化”或“本土化”的问题。在我国,一些学者为宣传和建立有中国特点的全球历史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谓“中国特点” ,主要是指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更加彻底地摒弃“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 ;研究、借鉴,或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倡导全球历史观时,既不脱离世界史坛的主潮,更不脱离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实,而是将其纳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和思考。 3 AG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第 4 页、第 19 页、第 26 页。该书原名是:ReOrient :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 sian Age。10周谷城教授在 1949 年出版 3 卷本世界通史 ,他一改以国别史为世界史基础的传统框架,不是以西欧为中心,而是从整体出发研究全球的历史。第 1 册论述世界诸古代文化区,如尼罗河流域文化区、西亚文化区、爱琴文化区、中国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中美文化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必然趋势。第 2 册的主要论述了 15 世纪之前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历史。第 3 册则以 15 世纪以后的欧洲的历史为主。他认为, “反对欧洲中心论,并不抹煞世界史上某一时期某一区域成为突出的重点,把贯通全部历史的中心与一时突出的重点混为一谈” 。 1 1961 年,他在 光明日报 、 文汇报 先后发表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 、 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 ,对欧洲中心论进行批评。他强调指出, “世界史,顾名思义,应该是关于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 。但欧美资产阶级史学将世界史,却是以欧洲为中心。现在客观的历史正在改变之中;主观的历史亦必力求改变。 “否定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建立具有新观点新体系的世界史的时候已经到了” 。 2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和“文革”的破坏,这个任务只是在“文革”结束后,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随着中国历史科学的复兴,不断取得重要的成果。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游牧民族 (云南社会科学1983 年第 1期) 、 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 (历史研究1984 年第 1 期) 、 历史上的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 , (世界历史 ,1987 年第 2 期) 、 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 (世界历史1993 年第 1 期)相互关联的四篇论文,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 卷的“世界历史”总述中,精辟地阐释了有丰富的全球历史观思想的新的世界史体系。他说:“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 。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漫长的过程。纵向发展, “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而横向发展, “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历史正是在不断的纵向、横向发展中, “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 ,因此, “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 12000 年末, 光明日报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世界史1 周谷城:我是怎样研究世界史的 ,见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第 115 页。2 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 ,第 144 页、第 151 页。1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吴于廑:世界历史第 1 页、第 5 页、第 15 页。11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就“人类即将迈入 21 世纪,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今天,如何构思和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学术价值的世界史,如何评判和借鉴国内外史学界已编写和出版的世界通史和文明史成果” ,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记者强调, “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 。 2 事实正是如此,正分别主持两部世界文明史和世界历史的三位教授,分别就自己所主编的 3 部著作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时,从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