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物理内容简介_第1页
可靠性物理内容简介_第2页
可靠性物理内容简介_第3页
可靠性物理内容简介_第4页
可靠性物理内容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本书是“电子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技术”从书之一,较全面地论述并介绍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失效分析技术。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中的理论基础,包括有关原子物理学、材料学、化学、冶金学及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与元器件失效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第二部分论述了失效的物理模型,介绍了失效分析程序、常用的失效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用于失效分析的较先进的微理化分析技术;第三部分结合具体的元器件:微电子器件、阻容元件、继电器及连接器、光电子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以及元器件的引线和电极系统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加以剖析,提出了提高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元器件静电放电失效的原理和防护;元器件的辐射效应和抗辐射加固技术。本书供从事各类电子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和使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质量和可靠性工作者学习与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电子、电工、光电子、真空电子、材料和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图书目录绪论 0.1 信息时代与电子元器件0.1.121 世纪是信息时代 0.1.2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0.1.3 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0.2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0.2.1 一代器件、一代整机、一代装备 0.2.2 电子元器件的定义 0.2.3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研究的内容 0.2.4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第 1 章电子元器件的理论基础 1.1 固体及半导体导电理论简介 1.1.1 晶体的基本类型 1.1.2 晶体的结构 1.1.3 晶体的能带结构 1.1.4n 型和 p 型半导体1.1.5 载流子的漂移与扩散 1.1.6 金属热电子发射和接触电势差 1.2基础元件 1.2.1 电阻器 1.2.2 电感器 1.2.3 电容器 1.3pn 结1.3.1pn 结的空间电荷区 1.3.2pn 结的伏安特性 1.3.3pn 结的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 1.3.4pn 结的击穿 1.4 晶体三极管 1.4.1 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 1.4.2 双极(型)晶体管的静态特性 1.4.3 双极晶体管的频率特性 1.5 半导体表面概论 1.5.1 半导体表面效应 1.5.2 功函数和氧化层电荷 1.6mos 场效应晶体管(mosfet)1.6.1mos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1.6.2mos 晶体管的电流电压方程 1.7 半导体的光-电子学效应 1.7.1 内光电效应 1.7.2 外光电效应 1.7.3 受激发射 1.8 真空电子器件基础 1.8.1 什么是电子 1.8.2 自由电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 1.8.3 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8.4 电子在复合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1.9 相图 1.9.1 一元相图 1.9.2 二元相图 1.9.3 共晶相图 1.9.4包晶反应及其他反应 1.10 金属膜及金属化层 1.10.1 金属膜的电阻1.10.2 金属绝缘体(膜)接触 1.10.3 金属半导体的欧姆接触习题与思考题笫 2 章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基础 2.1 平面工艺与集成电路 2.1.1 硅平面型晶体管 2.1.2 硅平面工艺的特点 2.1.3 集成电路的出现 2.1.4mos 晶体管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重要地位 2.1.5 微电子工艺技术 2.2 氧化工艺 2.2.1sio2 膜的特性 2.2.2 热生长氧化膜制备 2.2.3 氧化层错 2.3 刻蚀技术 2.3.1 刻蚀工艺流程 2.3.2 抗蚀剂 2.3.3 曝光技术 2.3.4 显影工序 2.3.5 套刻容差 2.3.6 刻蚀技术2.3.7 干法刻蚀工艺的比较 2.4 扩散法掺杂技术 2.4.1 微电子技术对掺杂的要求 2.4.2 固体中的扩散模型和杂质分布 2.4.3 扩散系数和扩散机制 2.4.4 微电子技术中的扩散方法 2.4.5 测量技术 2.5 离子注入掺杂技术 2.5.1 离子注入深度和注入浓度分布 2.5.2 离子注入设备 2.5.3 注入损伤和退火 2.5.4 离子注入层的检测 2.5.5 离子注入与扩散法掺杂工艺的比较 2.6 晶体外延生长技术 2.6.1 外延工艺的作用 2.6.2 外延设备和反应室中的工作状态 2.6.3 外延的基本原理 2.6.4 外延掺杂和杂质浓度分布 2.6.5 外延缺陷及降低缺陷的方法 2.6.6 其他外延生长技术 2.7 表面薄膜气相淀积技术 2.7.1 物理气相淀积(pvd)技术 2.7.2 化学气相淀积(cvd)技术 2.7.3 台阶的覆盖问题 2.7.4 淀积方法的比较 2.8 清洁处理 2.8.1 表面污染及来源 2.8.2 清洁处理方法的分类 2.8.3 等离子清洗 2.9 双极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2.10cmos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2.11 低压气体放电和等离子体 2.11.1 自持放电 2.11.2 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 2.11.3 气体放电中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2.12 腐蚀 2.12.1 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2.12.2 电极电势 2.12.3 电解 2.12.4 金属的腐蚀和钝化 2.12.5 原电池的电化学腐蚀 2.12.6 金属迁移习题与思考题第 3 章电子元器件失效的物理模型 3.1 失效与环境应力 3.1.1 失效的定量判据 3.1.2失效的分类 3.1.3 环境应力与失效 3.1.4 环境保护设计 3.1.5 材料的结构与失效 3.2 失效物理模型 3.2.1 界限模型 3.2.2 耐久模型3.2.3 应力-强度模型 3.2.4 反应速度论阿列里乌斯(arrhenius)模型 3.2.5 反应速度论艾林(eyring)模型 3.2.6 最弱环模型及串联模型 3.2.7 并联模型和筷子表模型 3.2.8 累积损伤(疲劳损伤)模型 3.3 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3.3.1 失效机理的各种主要原因3.3.2 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的相关性 3.3.3 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随时间变化 3.3.4 失效模式和机理与质量等级的关系 3.3.5 集成电路的质量等级习题与思考题第 4 章失效分析和破坏性物理分析 4.1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目的及作用 4.2 失效分析工作的流程和通用原则 4.2.1 失效分析工作的流程 4.2.2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一些原则 4.3 失效分析报告 4.3.1 失效的数据收集 4.3.2 失效分析报告内容 4.3.3 失效分析报告格式 4.3.4 失效分析报告的审查、处理和应用 4.4 失效机理的验证试验和失效模式的统计评估 4.4.1 失效原因和机理的假设及分析 4.4.2 失效机理验证工作 4.4.3 估计失效模式的发生概率和危害性 4.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程序 4.5.1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程序的步骤 4.5.2 中国军用标准的微电路失效分析程序 4.5.3 军用标准中微电路失效分析程序的特点 4.5.4 微电路失效分析程序的比较 4.6 破坏性物理分析 4.6.1 破坏性物理分析的目的和试验项目 4.6.2 破坏性物理分析的作用与失效分析的关系 4.6.3破坏性物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4.6.4 破坏性物理分析案例习题与思考题第 5 章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 5.1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常用程序及方法 5.1.1 元器件的解焊技术 5.1.2 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5.1.3 半破坏性的分析方法 5.1.4 破坏性分析方法 5.1.5 综合评价和对策 5.2 失效分析中几种常用方法介绍 5.2.1 结截面显示方法5.2.2 内涂料去除方法 5.2.3 钝化层等的去除方法 5.2.4 材料缺陷的显示方法 5.2.5 扩散管道显示方法 5.2.6 判断二氧化硅层针孔的几种方法 5.2.7 微小区域的探测技术 5.3 从失效器件的电学特性分析失效 5.3.1 电连接性检测 5.3.2 端口的伏安特性检测 5.3.3 引出端之间的电测试 5.3.4 晶体管异常输出特性曲线 5.3.5mos 管异常输出特性曲线 5.3.6 测试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4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 5.4.1 光学显微镜分析技术 5.4.2 红外显微镜分析技术5.4.3 显微红外热像仪分析技术 5.4.4 声学显微镜分析技术 5.4.5液晶热点检测技术 5.4.6 光辐射显微分析技术 5.4.7 判断失效部位和机理的方法 5.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常用设备 5.5.1 元器件失效分析的常用设备 5.5.2 国外可靠性失效分析实验室设备情况习题与思考题第 6 章微分析技术 6.1 引言 6.2 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谱仪6.2.1 电子束与固体表面的作用 6.2.2 扫描电镜(sem)6.2.3 电子探针射线显微分析(edx、xes 和 wdx)6.2.4 电子束测试系统(ebt)6.2.5 透射电镜(tem)6.3 俄歇电子能谱()6.3.1俄歇电子能谱仪的工作原理 6.3.2 俄歇电子能谱在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6.3.3 综合性能分析装置 6.4 二次离子质谱(sims)6.4.1 离子质谱仪 6.4.2sims 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6.5 光电子能谱6.5.1射线光电子能谱(xps,esa)6.5.2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6.6 卢瑟夫背散射频谱学(rbs)6.7 其他微分析技术 6.7.1 中子活化分析(naa)6.7.2射线荧光(xrf)6.7.3 激光反射()6.7.4nra 和 edx6.8 检测缺陷的 iddq 测试技术习题与思考题笫 7 章在管理工作中的失效分析和失效分析事例 7.1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事例 7.1.1 齐纳二极管的失效分析 7.1.2 功率晶体管的疲劳寿命7.1.3 由尘埃引起的开关接点接触不良的分析 7.1.4 对由硅污染引起的接触不良现象的分析 7.1.5 短路原因的分析 7.1.6 开路原因的分析 7.1.7 特性劣化原因的分析 7.1.8 钝化层过薄 7.1.9 氧化层缺陷 7.1.10 半导体器件内部可动多余物的失效分析 7.2 失效分析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7.2.1 电子元器件和 vlsi 的制造环境 7.2.2vlsi 对硅单晶材料的要求 7.2.3 液体中微粒子的测定 7.2.4 半导体的表面检测技术习题与思考题第 8 章电子元器件的电极系统及封装的失效机理 8.1 金属膜和金属化层的失效机理 8.1.1 机械损伤 8.1.2 非欧姆接触和接触电阻过大 8.1.3 结尖峰与结穿刺的失效 8.1.4 铝金属化再结构造成器件失效 8.1.5 氧化层台阶处金属膜断路 8.1.6 过合金化造成器件失效 8.1.7 金属化互连线开路的失效定位方法 8.2 金属的电迁移 8.2.1 电迁移现象 8.2.2 电迁移引起的器件失效模式8.2.3 提高抗电迁移能力的措施 8.2.4vlsi 与电迁移 8.2.5vlsi 中的铜互连技术 8.3 引线键合的失效机理 8.3.1 键合工艺差错造成失效 8.3.2 内引线断裂和脱键 8.3.3 金属间化合物使 aual 系统失效8.3.4 热循环使引线疲劳而失效 8.3.5 内涂料应力造成断丝 8.3.6键合应力过大造成失效 8.3.7 引线键合失效的分析技术 8.4 电子元器件电极系统焊(压)接的失效 8.4.1 焊接、压接的失效模式8.4.2 焊接的主要失效机理 8.4.3 消除焊接失效和隐患的措施 8.5芯片贴装失效机理 8.5.1 银浆烧结 8.5.2 合金焊 8.5.3 有机聚合物粘接 8.5.4 芯片粘接失效的分析技术 8.6 电子元器件封装的可靠性8.6.1 电子元器件封装的要求和类型 8.6.2 封装的失效模式 8.6.3金属封装的失效机理 8.6.4 塑料封装的失效机理 8.6.5 封装失效的分析技术 8.7 电极系统和封装的腐蚀 8.7.1 电子元器件外引线的腐蚀 8.7.2 电子元器件内引线的腐蚀 8.8 电子元器件的热应力失效8.8.1 热应力来源 8.8.2 热应力失效 8.8.3 电子元器件的热匹配设计 8.9 提高电极系统和封装可靠性的基本保证 8.9.1 封装 8.9.2 金属 8.9.3 其他材料 8.9.4 内部导体 8.9.5 封装元件材料和镀涂8.9.6 器件镀涂工艺 8.9.7 芯片的镀覆与安装 8.9.8 零件镀涂工艺8.9.9 返工规定(gjb33a 中规定)习题与思考题第 9 章半导体和微电子器件的失效和可靠性 9.1 微电子器件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9.1.1 集成电路主要失效机理 9.1.2 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失效模式与相应的失效机理 9.2 微电子器件的表面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9.2.1 氧化层中的电荷 9.2.2 二氧化硅层缺陷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9.2.3二氧化硅中正电荷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9.2.4 硅-二氧化硅的界面陷阱电荷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9.3vlsi 中金属-半导体接触系统的可靠性9.3.1 铝硅接触系统 9.3.2 硅化物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及其可靠性问题 9.4 微电子器件的体内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9.4.1 热电效应引起器件的失效 9.4.2 晶体缺陷对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 9.5 微电子电路超薄栅介质的可靠性 9.5.1 概述 9.5.2 薄氧化层的与时间相关的介质击穿 9.5.3 热载流子效应 9.6 过电应力失效 9.6.1 过电应力失效及其判定 9.6.2 过电应力耐量试验 9.6.3 微电子器件的过电应力失效案例 9.7 闩锁效应 9.7.1 闩锁效应及其机理 9.7.2 闩锁发生条件 9.7.3 闩锁的检测方法 9.7.4cmos 电路的防闩锁设计9.7.5cmos 电路闩锁失效的案例 9.8 动态存储器中的软误差 9.8.1产生存储器软失效的两种失效机理 9.8.2 产生软误差的条件 9.8.3降低软误差率的方法 9.8.4sram 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9.9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和分析技术 9.9.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主要失效机理 9.9.2vlsi 漏电和短路的主要失效机理和失效定位技术 9.9.3vlsi 的失效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习题与思考题第 10 章阻容元件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0.1 电阻器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1.1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和类别 10.1.2 电阻器常见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1.3 电阻器失效机理分析 10.1.4 电阻器的失效分析方法 10.2 电位器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2.1 电位器的主要参数和分类 10.2.2 常见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分析 10.3 电容器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3.1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和失效分析程序10.3.2 电容器的解剖和分析方法 10.3.3 电容器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0.3.4 电容器失效机理分析 10.3.5 提高电容器可靠性的措施10.3.6 电容器失效分析案例 10.4 厚膜元件及互连线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4.1 薄膜元件及互连线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0.4.2厚膜元件及互连线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0.4.3 混合电路焊接和封装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习题与思考题第 11 章继电器和连接器的失效机理分析 11.1 接触元件的可靠性物理 11.1.1 接触电阻及其失效11.1.2 接点粘结失效的类型及原因 11.1.3 接点的电腐蚀 11.2 继电器、连接器和开关的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11.2.1 电磁继电器的失效模式、失效机理 11.2.2 连接器及开关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1.3继电器与连接器的失效分析 11.3.1 失效分析的内容 11.3.2 失效分析的程序 11.3.3 继电器失效分析示例习题与思考题第 12 章光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12.1 激光器的可靠性 12.1.1 激光器基本理论 12.1.2固体激光器的失效与可靠性 12.1.3 半导体激光器的失效与可靠性12.1.4 气体激光器的失效与可靠性 12.2 高功率绿光固体激光器的寿命分析 12.2.1 二极管泵浦绿光固体激光器系统组成及功能12.2.2 二极管泵浦绿光固体激光器的寿命分析 12.3 红外探测器12.3.1 光子探测器 12.3.2 红外探测器的失效 12.4 光纤传输系统12.4.1 光源 12.4.2 光无源器件 12.4.3 光器件的发展与应用 12.5光电二极管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2.5.1ingaas/inp 光电二极管基本工作原理 12.5.2pin 是光电二极管基本结构图 12.5.3 基本工艺及技术 12.5.4 失效分析的常用程序和方法 12.5.5 主要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2.6 光缆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2.6.1 工作原理 12.6.2 分类、基本结构及特性 12.6.3 光缆的工艺过程及技术 12.6.4 主要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2.6.5 失效分析常用方法习题与思考题第 13 章真空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13.1 真空电子器件的特点和重要性 13.1.1真空电子器件的用途和含意 13.1.2 真空电子器件的基本特点13.1.3 真空电子器件的分类 13.2 微波管的主要参量 13.2.1 磁控管的简单工作原理 13.2.2 微波管的性能参量 13.3 行波管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3.3.1 行波管的简单工作原理 13.3.2 行波管的可靠性13.3.3 失效模式及提高可靠性的技术途径 13.3.4 失效分析案例(3)13.4 真空电子器件阴极的可靠性 13.4.1 阴极发射材料 13.4.2目前国内阴极存在的共性问题 13.4.3 解决目前阴极问题的措施和技术途径习题与思考题第 14 章电子元器件的静电放电损伤 14.1 静电的产生与来源 14.1.1 静电的特性 14.1.2 静电的产生 14.1.3 静电的来源:人和尘埃 14.2 静电放电模型 14.2.1 人体模型(hbm)14.2.2带电器件模型(cdm)14.2.3 电场感应模型(fim)14.2.4 机械模型(mm)14.2.5 带电芯片模型(ccm)14.3 静电放电灵敏度的测量14.3.1 静电放电灵敏度(esds)的测量 14.3.2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分类 14.4 静电放电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14.4.1 静电放电失效模式14.4.2 静电放电失效机理 14.4.3 静电放电(esd)损伤的失效分析方法 14.4.4 静电放电(esd)损伤的失效案例 14.5 对 esd 敏感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 14.5.1mos 结构 14.5.2 半导体结 14.5.3薄膜电阻器 14.5.4 金属化条 14.5.5 采用非导电盖板、经过钝化的场效应结构 14.5.6 压电晶体 14.5.7 小间距电极 14.6 防静电放电失效的防护网络设计 14.6.1 概述 14.6.2 防护网络基本单元设计规则14.6.3 元器件和混合电路的设计规则 14.6.4 组件设计考虑14.6.5esds 元器件保护网络 14.6.6 输入防护电路的实验研究 14.7静电放电失效的防护措施 14.7.1 防静电工作区(epa)14.7.2eds敏感元器件使用者的防静电措施 14.7.3esds 元器件包装、运送和储存过程中的防 esd 措施 14.7.4 器件使用时的防静电管理 14.7.5 防静电器材基本配置 14.7.6 制造集成电路净化间的静电防护习题与思考题第 15 章电子元器件的辐射效应 15.1 辐射环境 15.1.1 核爆炸环境 15.1.2 空间辐射环境 15.2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5.2.1 半导体材料的辐射效应 15.2.2 绝缘材料的辐射效应 15.2.3 电子材料在辐射环境中的敏感性 15.2.4 物质中的辐射效应 15.3 辐射对电子元器件性能的影响 15.3.1 辐射对双极器件性能的影响 15.3.2 辐射对场效应器件性能的影响 15.3.3 其他电子元器件的辐射效应 15.3.4 常用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耐辐射特性 15.3.5 固态存储器的单粒子效应和多位翻转失效 15.4 核辐射对微电子电路的影响 15.4.1 双极集成电路 15.4.2cmos 集成电路 15.4.3 几种数字集成电路的抗辐射特性15.4.4 模拟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 15.5 电子元器件抗辐射加固技术15.5.1 抗辐射加固的一般方法 15.5.2 双极型晶体管的抗核加固技术 15.5.3 双极型集成电路的抗辐射加固技术 15.5.4mos 器件的抗辐射加固技术 15.5.5 光缆的抗核加固技术 15.6 核辐射有关专业名词及技术用语习题与思考题附录 a 部分微分析法一览表附录 b 两种表面分析方法的性能比较附录 c 各种表面分析方法的性能比较参考文献 序言/前言前言本书是“电子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技术”丛书之一,重点阐述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中的理论基础、失效的物理模型、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剖析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模型和失效机理、静电放电失效的防护和抗辐射加固技术。可靠性物理是涉及到材料学、物理学(包括原子物理)、化学、冶金学和各种电子元器件专业诸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失效分析中涉及到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工艺设计、制造技术及测试和检测方法,并广泛采用各种理化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