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_3_第1页
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_3_第2页
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_3_第3页
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_3_第4页
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_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生态移民典型材料一、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情况和主要做法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辖 1 区、2 县、4 旗,全市总人口 166 万人。农牧业人口 83 万,其中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万。按照自治区的总体安排,XX年-XX 年,我市计划实施生态移民 9586 户、32220人。XX 年-XX 年共安排 3761 户、12393 人。XX 年实施的 1919 户、6393 人移民工程已全部完工,建成住房 1792 套,搬迁入住率达到 90%,预计 9 月底全部搬迁入住。配套新建肉羊标准化养殖棚圈764 座、13 万平方米,新建日光温室 916 亩,新修小油路 100 公里。XX 年,实施 1842 户、6000 人,计划新建移民住房万平米,配套建设养殖棚圈 758座、温室大棚 500 亩,同时在集中安置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年底前 80%移民搬迁入住。主要做法及成效: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按照“统筹实施、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到规划“3 个结合”:一是将生态移民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二是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集镇扩展、中心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多元化安置。三是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同时结合农村牧区乡土特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全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规划和旗县区域规划。我们规划 5 年建设安置区 91 个,其中,扶贫移民安置区 76 个,劳务移民安置区 15 个。年度实施方案通过聘请资质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群众评议、移民认可后,报自治区审查批复。具体工程方案由实施单位提供符合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文化特点的多个样板供移民选择,做到移民的住房由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将农村与牧区分类指导实施。农村主要考虑在交通相对便利、基础条件好、人口聚居的地区规划建设移民中心村,配套“10+n 覆盖” ,同时培育增收主导产业。如五原隆兴昌镇隆盛新村依托 110 国道和城郊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规划建设占地 500 亩、300 套住宅的千人聚居新村,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以园林式花园建筑为特色的徽派风格住宅 147 套,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房屋错落有致,道路曲径通幽。同时配套建设小油路、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幼儿园、广播、电视、便民超市、垃圾转运站、供热站、绿化、公厕、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市首批实现“10+n 覆盖”的新村,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工,预计 9 月底交付入住。配套温室大棚每户 5 亩,加上务工收入,户均收入将达到 7 万元左右。牧区依据“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留足空间、生活方便”的原则,规划建设,保证户均 60 平米以上砖木结构住房,畜均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畜均 1 平米标准化棚舍,实现水、电、路、沼气、广播电视、活动场所“六通一平” ,使转移牧民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如乌中旗川井镇巴音高勒嘎查,规划建设 44 户牧民的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了牧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圈养棚舍、供热站、自来水厂、道路、绿化、公厕、牧民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种养结合、民俗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牧区建设示范点。通过种养殖、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可安排47 人就业,牧民人均收入万元左右,再加上草原补奖政策补贴等收入,人均可达到 3 万元左右,可使 44 户牧民脱贫致富。灵活运作,多策安置。在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创新思路,阳光运行,多元化安置,做到让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让移民致富。一是城镇安置。对一部分从事农牧业生产能力弱、子女就业后家庭负担轻,并愿意到城镇居住的群众,采取团购方式解决住房,以有偿流转承包土地或草牧场、零散务工增加收入。XX 县新公仲镇、胜丰镇等 12 户农民集中安置到 XX 县政府所在地的隆兴昌镇社区,土地转包后,到鸿鼎市场和工业园区打工,人均年收入万元,比种地增收万元。二是集镇扩展安置。XX 区双河镇将总干渠阴渗区的 100 多户农民迁入镇政府西侧,引导合作社流转土地 XX 多亩,并配套建设温室大棚,解决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 3 万多元。乌前旗苏独仑镇 166 户搬迁群众有偿流转土地后,一部分在养殖园区搞养殖业,一部分进入三产就业,人均年收入在万元左右。三是中心村安置。就近迁入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村安置,可以选择养殖业或种植温室大棚。XX区干召镇将排干阴渗区、盐碱化区的 40 多户移民迁入吸纳能力强的永丰中心村,保障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异地安置。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规划建设新村。乌后旗蒙汉中心新村,规划建设住宅 800 户,一、二期 314 户住房及棚圈已全部完工,今年启动了三期 146 户住宅、40 个特色农家乐、牧家乐工程,配套“10+n 覆盖” 。产业规划设施农业园区 1000 亩、设施养殖园区 940亩,为从山后搬迁出来的农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增收。产业支撑,夯实基础。我们从地区资源和优势产业的特点出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以肉羊、肉牛养殖、温室大棚等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打工收入为补充的增收格局。XX 县利用区域土地平坦开阔、光照充足、种植业基础好的优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将光伏产业植入移民工程,建设集光伏发电、绿色规模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光伏新镇,同时由光伏公司承租土地实施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生产。集中搬迁移民 400 多户,移民既是土地出租者,又是公司雇用的员工,人均年收入 2 万多元,户户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户均收入3 万元,两项户均年收入 7 万元左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XX 旗以“巴美肉羊”为品牌,依托蒙羊公司种养加销产业化运营的优势,移民户全部配套建设养殖棚圈,同时通过给公司打工,户均可实现收入 6 万元。XX 旗白彦花镇生态移民 100户、227 人,项目区配套建设高效养殖园区,户年均收入 5 万多元。多方筹资,形成合力。在用足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筹资方式:一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绿化等各类惠农惠牧资金亿元。把单项建设变为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二是地方财政全力支持。市、旗县区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 8000 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挥了“四两拨千金”的资金导向作用。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多方争取对接、出台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奖补等形式,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生态移民建设,社会各界共投入移民资金 9000 多万元。XX 县引导企业投资 5000 万元打造移民光伏新镇,修建水泥路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 10000 米,解决了光伏新镇的道路硬化和给排水问题。四是积极倡导部门帮扶。市直驻市部门一对一帮扶,共投入资金 XX 多万元。五是引导群众筹资投劳。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要我干到我要干,共投入资金 2 亿多元。多渠引水,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统筹协调,服务到位。农牧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牵头成立专项指导组,组织发改、财政、农牧业、扶贫、审计、监察等部门,从方案的编制、论证、批复、施工、检查、初验等环节,全程参与移民工程建设指导服务,严格把关。市、旗县区两级都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的安置优惠政策,解决农牧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制定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有偿流转农牧民土地草牧场,及时提供资金、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农牧业、科技、扶贫、河套农科院等部门单位,整合科技培训项目和资金,开设温室大棚种植、花卉培育、肉羊养殖、建筑、装修等专业技术培训,促进移民掌握实用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增收。乌前旗白彦花镇点布斯格嘎查移民安置 72 户、195 人,通过对劳动力的全员培训,部分到工业园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 XX 元以上,迁入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1 万多元,比原来增加 4000 多元。建管并重,监督考评。市、旗县区两级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移民工程定期统计报告、会商协调、建档立案等制度。并成立了由农牧部、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工程建设专项督查组,从招投标履行程序、设计规划、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监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在定期调度工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保持经常性随机深入移民安置施工区进行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组织纪检、城建、审计、财政等部门专业人员与项目建设单位共同确定材料供货商,严把建设材料采购环节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为加强资金管理,我们与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了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严格按照“三专一封闭”制度管理资金,实行旗县财政报账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市委将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纳入对旗县区实绩考核,加大监督考评力度,为项目的顺利健康实施提供了保障。二、下一步工作理顺关系,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生态移民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旗县区农牧部机构,做到上下衔接顺畅,左右协调配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各项工作做到有人管、专人抓、见实效。全面完成 XX 年生态移民任务。今年,我市生态移民任务 6000 人。我们将按照自治区批复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好建设任务,倒排工期,强化调度,确保生态移民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做好 XX 年生态移民前期准备。做好宣传动员,深入拟搬迁点开展摸底调查,按照要求做好人员确定,科学规划论证集中安置点的选址,抓好开工前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对已搬迁出来的移民,进一步选派科技人员,通过讲堂、现场指导传授,重点做好种植、养殖、二三产业就业等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育产业带头人,为移民增收提供保障。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按照自治区对生态移民的一系列政策和工作要求,采取多种督查方式,对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实地协调解决问题,确保移民工程成为优质工程。虽然我市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自治区的要求和兄弟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现场会议精神,虚心学习赤峰和其他兄弟盟市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进一步振作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收致富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一、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情况和主要做法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辖 1 区、2 县、4 旗,全市总人口 166 万人。农牧业人口 83 万,其中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万。按照自治区的总体安排,XX年-XX 年,我市计划实施生态移民 9586 户、32220人。XX 年-XX 年共安排 3761 户、12393 人。XX 年实施的 1919 户、6393 人移民工程已全部完工,建成住房 1792 套,搬迁入住率达到 90%,预计 9 月底全部搬迁入住。配套新建肉羊标准化养殖棚圈764 座、13 万平方米,新建日光温室 916 亩,新修小油路 100 公里。XX 年,实施 1842 户、6000 人,计划新建移民住房万平米,配套建设养殖棚圈 758座、温室大棚 500 亩,同时在集中安置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年底前 80%移民搬迁入住。主要做法及成效: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按照“统筹实施、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到规划“3 个结合”:一是将生态移民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二是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集镇扩展、中心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多元化安置。三是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同时结合农村牧区乡土特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全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规划和旗县区域规划。我们规划 5 年建设安置区 91 个,其中,扶贫移民安置区 76 个,劳务移民安置区 15 个。年度实施方案通过聘请资质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群众评议、移民认可后,报自治区审查批复。具体工程方案由实施单位提供符合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文化特点的多个样板供移民选择,做到移民的住房由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将农村与牧区分类指导实施。农村主要考虑在交通相对便利、基础条件好、人口聚居的地区规划建设移民中心村,配套“10+n 覆盖” ,同时培育增收主导产业。如五原隆兴昌镇隆盛新村依托 110 国道和城郊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规划建设占地 500 亩、300 套住宅的千人聚居新村,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以园林式花园建筑为特色的徽派风格住宅 147 套,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房屋错落有致,道路曲径通幽。同时配套建设小油路、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幼儿园、广播、电视、便民超市、垃圾转运站、供热站、绿化、公厕、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市首批实现“10+n 覆盖”的新村,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工,预计 9 月底交付入住。配套温室大棚每户 5 亩,加上务工收入,户均收入将达到 7 万元左右。牧区依据“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留足空间、生活方便”的原则,规划建设,保证户均 60 平米以上砖木结构住房,畜均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畜均 1 平米标准化棚舍,实现水、电、路、沼气、广播电视、活动场所“六通一平” ,使转移牧民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如乌中旗川井镇巴音高勒嘎查,规划建设 44 户牧民的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了牧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圈养棚舍、供热站、自来水厂、道路、绿化、公厕、牧民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种养结合、民俗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牧区建设示范点。通过种养殖、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可安排47 人就业,牧民人均收入万元左右,再加上草原补奖政策补贴等收入,人均可达到 3 万元左右,可使 44 户牧民脱贫致富。灵活运作,多策安置。在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创新思路,阳光运行,多元化安置,做到让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让移民致富。一是城镇安置。对一部分从事农牧业生产能力弱、子女就业后家庭负担轻,并愿意到城镇居住的群众,采取团购方式解决住房,以有偿流转承包土地或草牧场、零散务工增加收入。XX 县新公仲镇、胜丰镇等 12 户农民集中安置到 XX 县政府所在地的隆兴昌镇社区,土地转包后,到鸿鼎市场和工业园区打工,人均年收入万元,比种地增收万元。二是集镇扩展安置。XX 区双河镇将总干渠阴渗区的 100 多户农民迁入镇政府西侧,引导合作社流转土地 XX 多亩,并配套建设温室大棚,解决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 3 万多元。乌前旗苏独仑镇 166 户搬迁群众有偿流转土地后,一部分在养殖园区搞养殖业,一部分进入三产就业,人均年收入在万元左右。三是中心村安置。就近迁入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村安置,可以选择养殖业或种植温室大棚。XX区干召镇将排干阴渗区、盐碱化区的 40 多户移民迁入吸纳能力强的永丰中心村,保障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异地安置。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规划建设新村。乌后旗蒙汉中心新村,规划建设住宅 800 户,一、二期 314 户住房及棚圈已全部完工,今年启动了三期 146 户住宅、40 个特色农家乐、牧家乐工程,配套“10+n 覆盖” 。产业规划设施农业园区 1000 亩、设施养殖园区 940亩,为从山后搬迁出来的农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增收。产业支撑,夯实基础。我们从地区资源和优势产业的特点出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以肉羊、肉牛养殖、温室大棚等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打工收入为补充的增收格局。XX 县利用区域土地平坦开阔、光照充足、种植业基础好的优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将光伏产业植入移民工程,建设集光伏发电、绿色规模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光伏新镇,同时由光伏公司承租土地实施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生产。集中搬迁移民 400 多户,移民既是土地出租者,又是公司雇用的员工,人均年收入 2 万多元,户户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户均收入3 万元,两项户均年收入 7 万元左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XX 旗以“巴美肉羊”为品牌,依托蒙羊公司种养加销产业化运营的优势,移民户全部配套建设养殖棚圈,同时通过给公司打工,户均可实现收入 6 万元。XX 旗白彦花镇生态移民 100户、227 人,项目区配套建设高效养殖园区,户年均收入 5 万多元。多方筹资,形成合力。在用足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筹资方式:一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绿化等各类惠农惠牧资金亿元。把单项建设变为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二是地方财政全力支持。市、旗县区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 8000 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挥了“四两拨千金”的资金导向作用。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多方争取对接、出台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奖补等形式,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生态移民建设,社会各界共投入移民资金 9000 多万元。XX 县引导企业投资 5000 万元打造移民光伏新镇,修建水泥路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 10000 米,解决了光伏新镇的道路硬化和给排水问题。四是积极倡导部门帮扶。市直驻市部门一对一帮扶,共投入资金 XX 多万元。五是引导群众筹资投劳。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要我干到我要干,共投入资金 2 亿多元。多渠引水,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统筹协调,服务到位。农牧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牵头成立专项指导组,组织发改、财政、农牧业、扶贫、审计、监察等部门,从方案的编制、论证、批复、施工、检查、初验等环节,全程参与移民工程建设指导服务,严格把关。市、旗县区两级都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的安置优惠政策,解决农牧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制定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有偿流转农牧民土地草牧场,及时提供资金、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农牧业、科技、扶贫、河套农科院等部门单位,整合科技培训项目和资金,开设温室大棚种植、花卉培育、肉羊养殖、建筑、装修等专业技术培训,促进移民掌握实用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增收。乌前旗白彦花镇点布斯格嘎查移民安置 72 户、195 人,通过对劳动力的全员培训,部分到工业园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 XX 元以上,迁入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1 万多元,比原来增加 4000 多元。建管并重,监督考评。市、旗县区两级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移民工程定期统计报告、会商协调、建档立案等制度。并成立了由农牧部、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工程建设专项督查组,从招投标履行程序、设计规划、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监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在定期调度工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保持经常性随机深入移民安置施工区进行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组织纪检、城建、审计、财政等部门专业人员与项目建设单位共同确定材料供货商,严把建设材料采购环节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为加强资金管理,我们与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了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严格按照“三专一封闭”制度管理资金,实行旗县财政报账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市委将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纳入对旗县区实绩考核,加大监督考评力度,为项目的顺利健康实施提供了保障。二、下一步工作理顺关系,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生态移民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旗县区农牧部机构,做到上下衔接顺畅,左右协调配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各项工作做到有人管、专人抓、见实效。全面完成 XX 年生态移民任务。今年,我市生态移民任务 6000 人。我们将按照自治区批复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好建设任务,倒排工期,强化调度,确保生态移民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做好 XX 年生态移民前期准备。做好宣传动员,深入拟搬迁点开展摸底调查,按照要求做好人员确定,科学规划论证集中安置点的选址,抓好开工前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对已搬迁出来的移民,进一步选派科技人员,通过讲堂、现场指导传授,重点做好种植、养殖、二三产业就业等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育产业带头人,为移民增收提供保障。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按照自治区对生态移民的一系列政策和工作要求,采取多种督查方式,对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实地协调解决问题,确保移民工程成为优质工程。虽然我市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自治区的要求和兄弟盟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现场会议精神,虚心学习赤峰和其他兄弟盟市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进一步振作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在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收致富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一、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情况和主要做法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辖 1 区、2 县、4 旗,全市总人口 166 万人。农牧业人口 83 万,其中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万。按照自治区的总体安排,XX年-XX 年,我市计划实施生态移民 9586 户、32220人。XX 年-XX 年共安排 3761 户、12393 人。XX 年实施的 1919 户、6393 人移民工程已全部完工,建成住房 1792 套,搬迁入住率达到 90%,预计 9 月底全部搬迁入住。配套新建肉羊标准化养殖棚圈764 座、13 万平方米,新建日光温室 916 亩,新修小油路 100 公里。XX 年,实施 1842 户、6000 人,计划新建移民住房万平米,配套建设养殖棚圈 758座、温室大棚 500 亩,同时在集中安置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年底前 80%移民搬迁入住。主要做法及成效: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按照“统筹实施、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到规划“3 个结合”:一是将生态移民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二是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集镇扩展、中心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多元化安置。三是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同时结合农村牧区乡土特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全市生态脆弱地区移民规划和旗县区域规划。我们规划 5 年建设安置区 91 个,其中,扶贫移民安置区 76 个,劳务移民安置区 15 个。年度实施方案通过聘请资质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群众评议、移民认可后,报自治区审查批复。具体工程方案由实施单位提供符合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文化特点的多个样板供移民选择,做到移民的住房由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将农村与牧区分类指导实施。农村主要考虑在交通相对便利、基础条件好、人口聚居的地区规划建设移民中心村,配套“10+n 覆盖” ,同时培育增收主导产业。如五原隆兴昌镇隆盛新村依托 110 国道和城郊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规划建设占地 500 亩、300 套住宅的千人聚居新村,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以园林式花园建筑为特色的徽派风格住宅 147 套,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房屋错落有致,道路曲径通幽。同时配套建设小油路、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幼儿园、广播、电视、便民超市、垃圾转运站、供热站、绿化、公厕、给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市首批实现“10+n 覆盖”的新村,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工,预计 9 月底交付入住。配套温室大棚每户 5 亩,加上务工收入,户均收入将达到 7 万元左右。牧区依据“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留足空间、生活方便”的原则,规划建设,保证户均 60 平米以上砖木结构住房,畜均亩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畜均 1 平米标准化棚舍,实现水、电、路、沼气、广播电视、活动场所“六通一平” ,使转移牧民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如乌中旗川井镇巴音高勒嘎查,规划建设 44 户牧民的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了牧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圈养棚舍、供热站、自来水厂、道路、绿化、公厕、牧民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种养结合、民俗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牧区建设示范点。通过种养殖、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可安排47 人就业,牧民人均收入万元左右,再加上草原补奖政策补贴等收入,人均可达到 3 万元左右,可使 44 户牧民脱贫致富。灵活运作,多策安置。在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创新思路,阳光运行,多元化安置,做到让移民做主、让移民满意、让移民致富。一是城镇安置。对一部分从事农牧业生产能力弱、子女就业后家庭负担轻,并愿意到城镇居住的群众,采取团购方式解决住房,以有偿流转承包土地或草牧场、零散务工增加收入。XX 县新公仲镇、胜丰镇等 12 户农民集中安置到 XX 县政府所在地的隆兴昌镇社区,土地转包后,到鸿鼎市场和工业园区打工,人均年收入万元,比种地增收万元。二是集镇扩展安置。XX 区双河镇将总干渠阴渗区的 100 多户农民迁入镇政府西侧,引导合作社流转土地 XX 多亩,并配套建设温室大棚,解决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 3 万多元。乌前旗苏独仑镇 166 户搬迁群众有偿流转土地后,一部分在养殖园区搞养殖业,一部分进入三产就业,人均年收入在万元左右。三是中心村安置。就近迁入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村安置,可以选择养殖业或种植温室大棚。XX区干召镇将排干阴渗区、盐碱化区的 40 多户移民迁入吸纳能力强的永丰中心村,保障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异地安置。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规划建设新村。乌后旗蒙汉中心新村,规划建设住宅 800 户,一、二期 314 户住房及棚圈已全部完工,今年启动了三期 146 户住宅、40 个特色农家乐、牧家乐工程,配套“10+n 覆盖” 。产业规划设施农业园区 1000 亩、设施养殖园区 940亩,为从山后搬迁出来的农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增收。产业支撑,夯实基础。我们从地区资源和优势产业的特点出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以肉羊、肉牛养殖、温室大棚等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打工收入为补充的增收格局。XX 县利用区域土地平坦开阔、光照充足、种植业基础好的优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将光伏产业植入移民工程,建设集光伏发电、绿色规模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光伏新镇,同时由光伏公司承租土地实施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生产。集中搬迁移民 400 多户,移民既是土地出租者,又是公司雇用的员工,人均年收入 2 万多元,户户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户均收入3 万元,两项户均年收入 7 万元左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XX 旗以“巴美肉羊”为品牌,依托蒙羊公司种养加销产业化运营的优势,移民户全部配套建设养殖棚圈,同时通过给公司打工,户均可实现收入 6 万元。XX 旗白彦花镇生态移民 100户、227 人,项目区配套建设高效养殖园区,户年均收入 5 万多元。多方筹资,形成合力。在用足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筹资方式:一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绿化等各类惠农惠牧资金亿元。把单项建设变为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二是地方财政全力支持。市、旗县区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 8000 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挥了“四两拨千金”的资金导向作用。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多方争取对接、出台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奖补等形式,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生态移民建设,社会各界共投入移民资金 9000 多万元。XX 县引导企业投资 5000 万元打造移民光伏新镇,修建水泥路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 10000 米,解决了光伏新镇的道路硬化和给排水问题。四是积极倡导部门帮扶。市直驻市部门一对一帮扶,共投入资金 XX 多万元。五是引导群众筹资投劳。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要我干到我要干,共投入资金 2 亿多元。多渠引水,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统筹协调,服务到位。农牧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牵头成立专项指导组,组织发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