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_第1页
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_第2页
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_第3页
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_第4页
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效应: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无意间看到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一本旧书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班主任,看似这些很玄的心理效应,很容易与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挂上钩。心理效应是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甚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班级管理中只采用老套的说教,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那教育只能是徒劳。因为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班主任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所以,要搞好这门心灵艺术,当然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在此结合班级管理谈谈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充分感受到了心理效应的魅力!一、运用“共生效应” 、 “破窗效应”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 “共生效应”能增强团队意识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不可避免,只有懂得与人共生的道理,才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这不就是类似于植物界的那种“共生效应” 。我们研究“共生效应” ,不难体会到它对于生存之道的重要意义。每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强调团队意识,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赢得了“共生效应”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只顾着自己的学习或玩乐,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学习和感受。学生比较自私,缺少团队意识,如合作的意识,帮助的意识等等。而这种处世方法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不利于班级的发展,更不要说与学校、与社会共生。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让学生们懂得:集体的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班集体中的竞争,也要立足于共进共长,而不能陷入“适者竞存,优胜劣汰”的偏执;要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建立不同的共生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各个“共生圈”之间也相互学习,相互竞赛,整体提高,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我认为每一个“共生圈”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要有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的同学,也有后进生。要求很明确,同学间必须互帮互助,不仅在学习上,还有在行为表现上,互相取长补短。实行一阶段后,要及时对每一个“共生圈”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全组成员都达到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只有全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成功。这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了互帮互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2、警惕“破窗效应”防微杜渐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而犯错误的个别学生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那么这些现象可能更加有持无恐,其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控制。因为这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他们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久而久之,学生的是非分辩能力下降,互相效尤,坏风气、坏思想、坏习惯就会乘虚而入,整个班级就会陷入无序的混乱之中,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每位班主任都应有“教育无小事”的管理观念,防患于未然。因此,班主任的每一个第一次我们都要严格要求,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批评等等。班主任一开始就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重规范日常行为,毋以恶小而为之,防止“窗破” 。一旦学生中有违纪的现象和行为,班主任处理要及时、一针见血、彻底,切不可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班主任还要利用这次契机,在学生中进行讨论,而对于及时改正错误的学生适当表扬、宣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 “鲶鱼效应”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先锋作用1、 “罗森塔尔效应”挖掘学生的潜能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每一个人都能有显著的进步。我觉得可以用句俗语来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地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们向坏的方向发展。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潜力,班主任可以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神奇的力量,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前景的期望,让学生朝着老师的期望发展。我认为,要善于给好学生呈现美好的前景,重视对学生进行前景教育,用身边成功人士的事迹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对绚丽多彩的未来产生深切的期待后,他们就会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自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班主任还要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同时鼓励他们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成为班级的领头羊。2、 “鲶鱼效应”形成竞争机制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班主任恰当地运用这一效应, 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地激活班级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我认为,班主任可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打破以往由几个好学生占据的现象。原有的机制可能使许多优秀同学失去了应有的锻炼、发展机会,而几个班干部也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失去应有的活力。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使班干部成为班级中的“鲶鱼” ,并激起他们的活力。如果其他优秀学生要成为新的“鲶鱼” ,必须面临新一轮班干部,通过展现自己的实力才能成为班干部中的一员。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还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榜样,让他们成为“鲶鱼” 。其他同学在各种“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班级管理就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运用“瓦拉赫效应” 、 “登门槛效应”转化后进生1、 “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很曲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在文学方面被老师认为是难以造就之材;在油画方面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而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有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而那些成绩、行为表现不佳的后进生往往被老师认为“朽木不可雕也” 。如果不能转化后进生,那么他们对班级的消极作用是有目共暏的。后进生问题是一直困扰班主任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入手,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 ,积极地铺路搭桥,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因为后进生往往都被贴上了标签,所以,表面他们对学习无所谓,但内心却很自卑,从而与老师之间有隔膜。班主任可以从生活上给予关心,行为表现上及时督促,用爱心去叩开学生的心灵。给予后进生充分地理解、尊重和信任,这是转化后进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与后进生的谈心中,我们帮他捕捉闪光点,于平凡处见神奇,于各方面见长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2、 “登门槛效应”提高学生的能力“登门槛效应”告诉我们:要想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艰难的要求,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小要求,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转化后进生采用“登门槛效应”是一个较好的方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付出就会有成功,增强自信心。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先提出较低的要求,让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待他们按照要求做好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奋发向上。我们对后进生的目标要分解,先是处事态度、行为表现,然后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最后甚至是更高要求,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就会逐步扩大,引起质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教师如果能了解心理效应的特点及其作用,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则会大大提高。而作为班主任,更需要细心研究心理效应,从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我深刻地认识到:心灵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这是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有力保证。心理效应,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p无意间看到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一本旧书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班主任,看似这些很玄的心理效应,很容易与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挂上钩。心理效应是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甚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班级管理中只采用老套的说教,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那教育只能是徒劳。因为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班主任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所以,要搞好这门心灵艺术,当然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在此结合班级管理谈谈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充分感受到了心理效应的魅力!一、运用“共生效应” 、 “破窗效应”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 “共生效应”能增强团队意识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不可避免,只有懂得与人共生的道理,才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这不就是类似于植物界的那种“共生效应” 。我们研究“共生效应” ,不难体会到它对于生存之道的重要意义。每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强调团队意识,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赢得了“共生效应”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只顾着自己的学习或玩乐,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学习和感受。学生比较自私,缺少团队意识,如合作的意识,帮助的意识等等。而这种处世方法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不利于班级的发展,更不要说与学校、与社会共生。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让学生们懂得:集体的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班集体中的竞争,也要立足于共进共长,而不能陷入“适者竞存,优胜劣汰”的偏执;要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建立不同的共生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各个“共生圈”之间也相互学习,相互竞赛,整体提高,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我认为每一个“共生圈”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要有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的同学,也有后进生。要求很明确,同学间必须互帮互助,不仅在学习上,还有在行为表现上,互相取长补短。实行一阶段后,要及时对每一个“共生圈”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全组成员都达到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只有全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成功。这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了互帮互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2、警惕“破窗效应”防微杜渐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而犯错误的个别学生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那么这些现象可能更加有持无恐,其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控制。因为这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他们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久而久之,学生的是非分辩能力下降,互相效尤,坏风气、坏思想、坏习惯就会乘虚而入,整个班级就会陷入无序的混乱之中,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每位班主任都应有“教育无小事”的管理观念,防患于未然。因此,班主任的每一个第一次我们都要严格要求,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批评等等。班主任一开始就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重规范日常行为,毋以恶小而为之,防止“窗破” 。一旦学生中有违纪的现象和行为,班主任处理要及时、一针见血、彻底,切不可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班主任还要利用这次契机,在学生中进行讨论,而对于及时改正错误的学生适当表扬、宣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 “鲶鱼效应”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先锋作用1、 “罗森塔尔效应”挖掘学生的潜能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每一个人都能有显著的进步。我觉得可以用句俗语来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地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们向坏的方向发展。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潜力,班主任可以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神奇的力量,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前景的期望,让学生朝着老师的期望发展。我认为,要善于给好学生呈现美好的前景,重视对学生进行前景教育,用身边成功人士的事迹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对绚丽多彩的未来产生深切的期待后,他们就会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自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班主任还要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同时鼓励他们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成为班级的领头羊。2、 “鲶鱼效应”形成竞争机制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班主任恰当地运用这一效应, 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地激活班级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我认为,班主任可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打破以往由几个好学生占据的现象。原有的机制可能使许多优秀同学失去了应有的锻炼、发展机会,而几个班干部也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失去应有的活力。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使班干部成为班级中的“鲶鱼” ,并激起他们的活力。如果其他优秀学生要成为新的“鲶鱼” ,必须面临新一轮班干部,通过展现自己的实力才能成为班干部中的一员。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还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榜样,让他们成为“鲶鱼” 。其他同学在各种“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班级管理就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运用“瓦拉赫效应” 、 “登门槛效应”转化后进生1、 “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很曲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在文学方面被老师认为是难以造就之材;在油画方面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而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有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而那些成绩、行为表现不佳的后进生往往被老师认为“朽木不可雕也” 。如果不能转化后进生,那么他们对班级的消极作用是有目共暏的。后进生问题是一直困扰班主任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我认为,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入手,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 ,积极地铺路搭桥,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因为后进生往往都被贴上了标签,所以,表面他们对学习无所谓,但内心却很自卑,从而与老师之间有隔膜。班主任可以从生活上给予关心,行为表现上及时督促,用爱心去叩开学生的心灵。给予后进生充分地理解、尊重和信任,这是转化后进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与后进生的谈心中,我们帮他捕捉闪光点,于平凡处见神奇,于各方面见长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2、 “登门槛效应”提高学生的能力“登门槛效应”告诉我们:要想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艰难的要求,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小要求,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转化后进生采用“登门槛效应”是一个较好的方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付出就会有成功,增强自信心。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先提出较低的要求,让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待他们按照要求做好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奋发向上。我们对后进生的目标要分解,先是处事态度、行为表现,然后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最后甚至是更高要求,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就会逐步扩大,引起质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教师如果能了解心理效应的特点及其作用,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则会大大提高。而作为班主任,更需要细心研究心理效应,从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我深刻地认识到:心灵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这是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有力保证。心理效应,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艺术。/p无意间看到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一本旧书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班主任,看似这些很玄的心理效应,很容易与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挂上钩。心理效应是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甚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如果班级管理中只采用老套的说教,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那教育只能是徒劳。因为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班主任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所以,要搞好这门心灵艺术,当然需要心理学的指导。在此结合班级管理谈谈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充分感受到了心理效应的魅力!一、运用“共生效应” 、 “破窗效应”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 “共生效应”能增强团队意识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不可避免,只有懂得与人共生的道理,才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这不就是类似于植物界的那种“共生效应” 。我们研究“共生效应” ,不难体会到它对于生存之道的重要意义。每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强调团队意识,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赢得了“共生效应”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只顾着自己的学习或玩乐,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学习和感受。学生比较自私,缺少团队意识,如合作的意识,帮助的意识等等。而这种处世方法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不利于班级的发展,更不要说与学校、与社会共生。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让学生们懂得:集体的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班集体中的竞争,也要立足于共进共长,而不能陷入“适者竞存,优胜劣汰”的偏执;要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建立不同的共生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各个“共生圈”之间也相互学习,相互竞赛,整体提高,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我认为每一个“共生圈”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要有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的同学,也有后进生。要求很明确,同学间必须互帮互助,不仅在学习上,还有在行为表现上,互相取长补短。实行一阶段后,要及时对每一个“共生圈”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全组成员都达到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只有全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成功。这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了互帮互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2、警惕“破窗效应”防微杜渐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如果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而犯错误的个别学生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那么这些现象可能更加有持无恐,其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控制。因为这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他们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久而久之,学生的是非分辩能力下降,互相效尤,坏风气、坏思想、坏习惯就会乘虚而入,整个班级就会陷入无序的混乱之中,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每位班主任都应有“教育无小事”的管理观念,防患于未然。因此,班主任的每一个第一次我们都要严格要求,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批评等等。班主任一开始就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要注重规范日常行为,毋以恶小而为之,防止“窗破” 。一旦学生中有违纪的现象和行为,班主任处理要及时、一针见血、彻底,切不可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班主任还要利用这次契机,在学生中进行讨论,而对于及时改正错误的学生适当表扬、宣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 “鲶鱼效应”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先锋作用1、 “罗森塔尔效应”挖掘学生的潜能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每一个人都能有显著的进步。我觉得可以用句俗语来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地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们向坏的方向发展。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实际上是有很大的潜力,班主任可以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神奇的力量,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前景的期望,让学生朝着老师的期望发展。我认为,要善于给好学生呈现美好的前景,重视对学生进行前景教育,用身边成功人士的事迹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对绚丽多彩的未来产生深切的期待后,他们就会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自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班主任还要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同时鼓励他们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成为班级的领头羊。2、 “鲶鱼效应”形成竞争机制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班主任恰当地运用这一效应, 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地激活班级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我认为,班主任可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打破以往由几个好学生占据的现象。原有的机制可能使许多优秀同学失去了应有的锻炼、发展机会,而几个班干部也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失去应有的活力。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使班干部成为班级中的“鲶鱼” ,并激起他们的活力。如果其他优秀学生要成为新的“鲶鱼” ,必须面临新一轮班干部,通过展现自己的实力才能成为班干部中的一员。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还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榜样,让他们成为“鲶鱼” 。其他同学在各种“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班级管理就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运用“瓦拉赫效应” 、 “登门槛效应”转化后进生1、 “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很曲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