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_第1页
《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_第2页
《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_第3页
《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_第4页
《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夜的工作作者资料、背景、分段、段意 重点词句意思周总理在“第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做了整理,把稿子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道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向我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半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 ,四川省万县人(今属重庆万州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7 岁发表作品。1938 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1947 年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创作变得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 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 ,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 、 夜歌 、 预言、 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 ,入选中学课本。 1938 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 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 20 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 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 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 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 ,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 ,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 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么广阔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 (3)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难在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 ,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首先,联系前后句子来细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描写客观真实,毫无夸张修饰的成分。为什么说总理是一句一句地审阅?因为总理是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句句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总理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因为总理是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要问我一两句。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程度令人惊讶。其次,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总理审阅的这一份文件是他自己写的报告,大致有 400 多句。自己写的报告总理审阅时却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并且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以致于审阅这一份文件花了相当长时间。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的程度可以说令人震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做事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的总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总理为什么如此极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审阅一份文件?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是周总理彻夜工作用来充饥的食物:一杯清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实在简单到极点。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 ,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在前一段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到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2)对词语的理解。 浏览:粗略地看,不是仔细地看。可联系“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等语句来理解。 咨询: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备咨询”是一个词组,在文中指“作者何其芳准备接受周总理咨询” 。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高贵的品质。如“高大的的建筑物”与室内陈设的简单等。 2、在选材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比如:周总理的夜宵,总理扶正小转椅,总理室内陈设,这些似乎和“一夜工作”无多大关系的材料,正是最能表现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典型材料,看似很小,说服力却很强。 3、文章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 编辑本段【教学案例】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 ,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 ”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 “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学生找出的词语可能有: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 “很” “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周总理在“第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做了整理,把稿子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道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向我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半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 ,四川省万县人(今属重庆万州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7 岁发表作品。1938 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1947 年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创作变得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 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 ,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 、 夜歌 、 预言、 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 ,入选中学课本。 1938 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 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 20 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 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 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 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 ,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 ,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 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么广阔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 (3)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难在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 ,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首先,联系前后句子来细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描写客观真实,毫无夸张修饰的成分。为什么说总理是一句一句地审阅?因为总理是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句句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总理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因为总理是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要问我一两句。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程度令人惊讶。其次,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总理审阅的这一份文件是他自己写的报告,大致有 400 多句。自己写的报告总理审阅时却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并且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以致于审阅这一份文件花了相当长时间。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的程度可以说令人震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做事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的总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总理为什么如此极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审阅一份文件?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是周总理彻夜工作用来充饥的食物:一杯清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实在简单到极点。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 ,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在前一段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到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2)对词语的理解。 浏览:粗略地看,不是仔细地看。可联系“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等语句来理解。 咨询: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备咨询”是一个词组,在文中指“作者何其芳准备接受周总理咨询” 。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高贵的品质。如“高大的的建筑物”与室内陈设的简单等。 2、在选材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比如:周总理的夜宵,总理扶正小转椅,总理室内陈设,这些似乎和“一夜工作”无多大关系的材料,正是最能表现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典型材料,看似很小,说服力却很强。 3、文章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 编辑本段【教学案例】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 ,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 ”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 “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学生找出的词语可能有: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 “很” “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周总理在“第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做了整理,把稿子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道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向我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半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 ,四川省万县人(今属重庆万州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7 岁发表作品。1938 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1947 年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创作变得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何其芳(19121977),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5 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 ,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 、 夜歌 、 预言、 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 ,入选中学课本。 1938 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 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 20 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 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 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 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 ,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 ,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 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么广阔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 。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简短,但内容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周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浓郁。 (3)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辛劳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