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赏析_第1页
《六国论》赏析_第2页
《六国论》赏析_第3页
《六国论》赏析_第4页
《六国论》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赏析熊江平【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 ,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嘉祐集行世。【解题】本篇选自嘉祜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 ,是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本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其时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很是相像,于是运用借古喻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注评】六国破灭, 破灭:灭亡。开篇即扣文题。 非兵不利,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秦。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排除“兵” “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之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立论突兀精当,语言简洁精警,“赂”字总涉全文。 赂秦而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破灭之道也。判断句,省主语“此” 。道:道路,途径。顺承上文,提出论据,申述中心论点。或曰: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i)赂秦耶?” 率:一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历史上真正直接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这岂不与论点相悖逆?笔锋一转,故问设疑,议论风生,发人深思。曰: 这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指齐、赵、燕三国。以:因。自答释疑,提出又一论据来申述中心论点,使之完备,无懈可击。 盖失强援, 盖:原来,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副词。不能独完。 完:保全。对论据略加申说。至此,紧扣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点明了“弊在赂秦”的两重涵义。故曰弊在赂秦也!”归结一笔,再次重申中心论点,理由充足,语气肯定,斩钉截铁。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论证,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秦以攻取之外,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着。 小则获邑(y), 则:就。邑:泛指一般城市。古代地方区域,小的叫邑,大的叫城或都。 大则得城。 概述秦在“攻取之外”因受赂所得之利。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与:介词,用法同“于” 。其实:指它的实际数量。作一比较,见秦受赂所得之多,“战胜而得”之少。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这一分句承上分句省动词谓语“较” 。亦作一比较,见诸侯因赂秦所亡之多, “战败而亡”之少。两个“百倍” ,对比强烈,震聋发聩,突出“赂秦”之“弊” 。 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因受赂所得之多所致,与前一个“百倍”相应。 诸侯之所大患,所大患:最大的祸患。因“赂秦”所亡之多所致,与后一个“百倍”相应。固不在战矣。固:本来,当然,副词。由上文“得”与“亡”的对比,顺势推导出结论,阐明“大欲” “大患”都在“赂”而不在“战” ;从秦与诸侯两方面辩明了“赂” “战”的利弊,雄辩地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上为一层,从以地赂秦的史实及双方的得失,来论证赂秦之弊。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的,他们的,代词。先: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以“思”字宕开一笔,拓出下文。 暴霜露,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斩荆【jng)棘(j),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成丛莽。以有尺寸之地。 以:连词,表顺承。尺寸:极言其小。痛其先辈创业之艰难,得地之不易。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举以予人。举:拿起。以:连词。予:与,给。如弃草芥。 草芥:比喻轻微而没有价值的东西。芥,小草。斥其后代败弃之轻易,赂秦行径之可耻。比喻形象生动,亦有助于说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今日” “明日” ,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 “十城” ,极言割地之多广。坐实上句内容,并与“以有尺寸之地”形成强烈对比。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一夕之安寝:一夜安稳觉。“一夕” ,极言时间之短暂。 “五城” “十城”之失,仅换得“一夕”之苟安,得不偿失,十分明显,见割地赂秦可悲可鄙。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起视” “又至” ,语带夸张,与前文之“大欲” “大患”相照,极言秦之侵夺一刻也不停息;诸侯赂秦徒然消耗自己的力量,却不能换来喘息之安。文笔形象生动,酣畅有力;在叙事之中抒情寓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如此,那么。译文可只译为“那么” 。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满足。奉之弥(m)繁。 奉:献,送。之:指秦国。弥:愈,更。 侵之愈急。 之:指赂秦各国。以“然则”将笔锋一转,意进一层。 “有限”与“无厌” , “弥繁”与“愈急” ,两两相对,一连四句排比对偶,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等意思。至于颠覆,颠覆:倒翻,倾败,引申为灭亡。理固宜然。 宜:助动词,应该。然:代词,作谓语,这样。赂秦弱己,自取灭亡,祸患无穷,恶果严重。以此归结上文。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有力的论证。上为二层,阐述以地赂秦的错误及其恶果,进一步论证了赂秦之弊。古人云: 以下所引数句,战国时苏代和孙臣都对魏安釐(x)王说过类似的话。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 “以地事秦, 事:侍奉。 犹抱薪救火, 犹:如同。薪:柴火。 薪不尽,火不灭。 ” 意犹未已,援引古人之语以印证论点的正确,使之无可辩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道理说得深入浅出,感情真挚深沉,使人震动。 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此言:指上“古人云”数句。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戛然止住,收束本段。上为三层,引用古人之语小结,再次说明赂秦之弊。剖析韩、魏、楚三国割城赂秦破灭的史实,着重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进行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熊江平【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 ,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嘉祐集行世。【解题】本篇选自嘉祜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 ,是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本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其时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很是相像,于是运用借古喻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注评】六国破灭, 破灭:灭亡。开篇即扣文题。 非兵不利,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秦。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排除“兵” “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之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立论突兀精当,语言简洁精警,“赂”字总涉全文。 赂秦而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破灭之道也。判断句,省主语“此” 。道:道路,途径。顺承上文,提出论据,申述中心论点。或曰: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i)赂秦耶?” 率:一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历史上真正直接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这岂不与论点相悖逆?笔锋一转,故问设疑,议论风生,发人深思。曰: 这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指齐、赵、燕三国。以:因。自答释疑,提出又一论据来申述中心论点,使之完备,无懈可击。 盖失强援, 盖:原来,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副词。不能独完。 完:保全。对论据略加申说。至此,紧扣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点明了“弊在赂秦”的两重涵义。故曰弊在赂秦也!”归结一笔,再次重申中心论点,理由充足,语气肯定,斩钉截铁。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论证,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秦以攻取之外,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着。 小则获邑(y), 则:就。邑:泛指一般城市。古代地方区域,小的叫邑,大的叫城或都。 大则得城。 概述秦在“攻取之外”因受赂所得之利。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与:介词,用法同“于” 。其实:指它的实际数量。作一比较,见秦受赂所得之多,“战胜而得”之少。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这一分句承上分句省动词谓语“较” 。亦作一比较,见诸侯因赂秦所亡之多, “战败而亡”之少。两个“百倍” ,对比强烈,震聋发聩,突出“赂秦”之“弊” 。 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因受赂所得之多所致,与前一个“百倍”相应。 诸侯之所大患,所大患:最大的祸患。因“赂秦”所亡之多所致,与后一个“百倍”相应。固不在战矣。固:本来,当然,副词。由上文“得”与“亡”的对比,顺势推导出结论,阐明“大欲” “大患”都在“赂”而不在“战” ;从秦与诸侯两方面辩明了“赂” “战”的利弊,雄辩地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上为一层,从以地赂秦的史实及双方的得失,来论证赂秦之弊。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的,他们的,代词。先: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以“思”字宕开一笔,拓出下文。 暴霜露,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斩荆【jng)棘(j),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成丛莽。以有尺寸之地。 以:连词,表顺承。尺寸:极言其小。痛其先辈创业之艰难,得地之不易。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举以予人。举:拿起。以:连词。予:与,给。如弃草芥。 草芥:比喻轻微而没有价值的东西。芥,小草。斥其后代败弃之轻易,赂秦行径之可耻。比喻形象生动,亦有助于说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今日” “明日” ,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 “十城” ,极言割地之多广。坐实上句内容,并与“以有尺寸之地”形成强烈对比。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一夕之安寝:一夜安稳觉。“一夕” ,极言时间之短暂。 “五城” “十城”之失,仅换得“一夕”之苟安,得不偿失,十分明显,见割地赂秦可悲可鄙。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起视” “又至” ,语带夸张,与前文之“大欲” “大患”相照,极言秦之侵夺一刻也不停息;诸侯赂秦徒然消耗自己的力量,却不能换来喘息之安。文笔形象生动,酣畅有力;在叙事之中抒情寓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如此,那么。译文可只译为“那么” 。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满足。奉之弥(m)繁。 奉:献,送。之:指秦国。弥:愈,更。 侵之愈急。 之:指赂秦各国。以“然则”将笔锋一转,意进一层。 “有限”与“无厌” , “弥繁”与“愈急” ,两两相对,一连四句排比对偶,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等意思。至于颠覆,颠覆:倒翻,倾败,引申为灭亡。理固宜然。 宜:助动词,应该。然:代词,作谓语,这样。赂秦弱己,自取灭亡,祸患无穷,恶果严重。以此归结上文。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有力的论证。上为二层,阐述以地赂秦的错误及其恶果,进一步论证了赂秦之弊。古人云: 以下所引数句,战国时苏代和孙臣都对魏安釐(x)王说过类似的话。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 “以地事秦, 事:侍奉。 犹抱薪救火, 犹:如同。薪:柴火。 薪不尽,火不灭。 ” 意犹未已,援引古人之语以印证论点的正确,使之无可辩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道理说得深入浅出,感情真挚深沉,使人震动。 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此言:指上“古人云”数句。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戛然止住,收束本段。上为三层,引用古人之语小结,再次说明赂秦之弊。剖析韩、魏、楚三国割城赂秦破灭的史实,着重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进行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熊江平【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 ,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嘉祐集行世。【解题】本篇选自嘉祜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 ,是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本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其时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很是相像,于是运用借古喻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注评】六国破灭, 破灭:灭亡。开篇即扣文题。 非兵不利,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秦。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排除“兵” “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之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立论突兀精当,语言简洁精警,“赂”字总涉全文。 赂秦而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破灭之道也。判断句,省主语“此” 。道:道路,途径。顺承上文,提出论据,申述中心论点。或曰: 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i)赂秦耶?” 率:一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历史上真正直接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这岂不与论点相悖逆?笔锋一转,故问设疑,议论风生,发人深思。曰: 这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指齐、赵、燕三国。以:因。自答释疑,提出又一论据来申述中心论点,使之完备,无懈可击。 盖失强援, 盖:原来,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副词。不能独完。 完:保全。对论据略加申说。至此,紧扣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点明了“弊在赂秦”的两重涵义。故曰弊在赂秦也!”归结一笔,再次重申中心论点,理由充足,语气肯定,斩钉截铁。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论证,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秦以攻取之外,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以,用,凭着。 小则获邑(y), 则:就。邑:泛指一般城市。古代地方区域,小的叫邑,大的叫城或都。 大则得城。 概述秦在“攻取之外”因受赂所得之利。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与:介词,用法同“于” 。其实:指它的实际数量。作一比较,见秦受赂所得之多,“战胜而得”之少。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亡:丧失。这一分句承上分句省动词谓语“较” 。亦作一比较,见诸侯因赂秦所亡之多, “战败而亡”之少。两个“百倍” ,对比强烈,震聋发聩,突出“赂秦”之“弊” 。 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因受赂所得之多所致,与前一个“百倍”相应。 诸侯之所大患,所大患:最大的祸患。因“赂秦”所亡之多所致,与后一个“百倍”相应。固不在战矣。固:本来,当然,副词。由上文“得”与“亡”的对比,顺势推导出结论,阐明“大欲” “大患”都在“赂”而不在“战” ;从秦与诸侯两方面辩明了“赂” “战”的利弊,雄辩地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上为一层,从以地赂秦的史实及双方的得失,来论证赂秦之弊。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的,他们的,代词。先:对已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以“思”字宕开一笔,拓出下文。 暴霜露,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斩荆【jng)棘(j),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成丛莽。以有尺寸之地。 以:连词,表顺承。尺寸:极言其小。痛其先辈创业之艰难,得地之不易。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举以予人。举:拿起。以:连词。予:与,给。如弃草芥。 草芥:比喻轻微而没有价值的东西。芥,小草。斥其后代败弃之轻易,赂秦行径之可耻。比喻形象生动,亦有助于说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今日” “明日” ,极言割地之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