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实录_1_第1页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_1_第2页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_1_第3页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_1_第4页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生:鲁迅的老师。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1.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 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 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 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 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 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 年在福井逝世。2.鲁迅看重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 ,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 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师:读懂了吗?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须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不妨读一点教辅资料。(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生:朝花夕拾散文。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生:不是,那是小说。师:对了。记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 ,表达对 的厌恶;2.在,回忆与 的交往;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生:不准确在北京。生: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是“清国留学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及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1902 年 3 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 1904 年 9 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 年 8 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 2 到南京,3 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 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 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师:这是鲁迅 1904 年 4 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 。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 (图) ,在绍兴鲁迅博物馆。(三)阅读“在东京”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 ”学习加红色词语(略)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 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无非”是什么意思?生:只不过。师:它表现作者什么感情?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对。 “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 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 (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师:为什么?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生:大师。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生:画出来了。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 “修辞”有两个意思:1.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2.选择字词句。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暗喻夸张。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 10 米高,你说它有12 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生:形状。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 80 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 3776 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 800 米、深 200 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 781 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 18 次,最后一次是 1707 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图)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师:“鉴”是什么意思?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生:有讽刺作用。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 ,引申为“镜子” 。 (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后来有了铜镜, “监”又写成了“鉴” 。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生:照镜子。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是什么意思?生:漂亮。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生:反语。师:表达什么感情?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师:如果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绩怎么样,我说“好” ,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 “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充满厌恶。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学生”?生: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学生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生:老师的好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师:看懂了吗?生:没有。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生:不离题。师:为什么?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行吗?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第一课时到此结束)(四)阅读“添改讲义”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 “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生: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劳神费力;感激,是因为得到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便”可以删除吗?生:不可以。 “便”表现归还得快说明藤野先生重视、抓得紧。师:“添改”改为“修改” ,可以吗?生:不可以。 “添改”比“修改”更费心。师:这些加红色的词语可以删除吗?生:都不可以。这些词语表现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非常认真“从头到末”说明改得全面;“不但连” “一一”说明改得细致。师: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生:不是。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生:有两处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师: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师:现在你们越来越“懂”了吧?但究竟是不是真懂了,学完再说。(五)阅读“弃医从文”师:下面朗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爱国青年也愤然师:“新约”是一本怎样的书?生: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简称,记载耶稣和它的门徒的言行。师:“托尔斯太”是什么人?生: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师:“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生: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师:“爱国青年”上的引号表示什么?生:表示讽刺表示否定表示特殊含义。师:究竟表示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 258 页标点符号简表 。究竟表示什么?生:表示特殊含义。师:根据是生:“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表示。”师:对喽。这种用法,过去叫做“表示否定与讽刺” ,不准确;还是“表示特殊含义”为好。师: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根据后文推测一下, “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师:课文有一段议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弱国的学生都是低能儿吗?生:不是。师:那鲁迅为什么这样说?生:这是反语。师:哦,那么意思是弱国的学生都是高能儿?生:我猜着,这是日本“爱国青年”这么想。师:哎,对喽,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 60 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不应说是反语,应该说是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的,将来一定会考你。现在批上,批上什么?生:“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师:再朗读“第二年添教霉菌学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师:这三个“他们”是指谁?生:第一个是日本“爱国青年” ,第二个也是“爱国青年” ,第三个是中国人。师:中国人吗?不准确吧?生:是围观的中国人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师:这才对。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自然”可以删除吗?是不是因为这次战争日本打胜了,就说“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生:是不是这是说日本人总是自吹自擂,狂妄自大。我觉得这是揭露他们只宣传自己的胜利,不宣传自己的失败。师:是,日本军国主义肯定是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进行政治欺骗没有新闻自由、实行专制独裁的国家和政党都是这样,他们的宣传机器是不允许发表反对意见的师: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生:因为受到了伤害。师:什么受到了伤害?生: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师: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意见变化了”是指什么?生:指弃医从文。师:对,但为什么弃医从文呢?我再给大家提供点背景资料:鲁迅学医救国与弃医从文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 1904 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zho 招数)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则资料,你们课本下面的注释也有,找到了没有?生:找到了。师:然后我们归纳一下要点: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生:学医救国。师:“变化”指生:弃医从文。师:“变化”的原因是生:(念课文下面的脚注)师:不能这样念,太多了,很不容易背过;要归纳要点。生: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师:意思对,但表述得不完备,最多只能得一半分。生: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要改变国民的精神,首先是靠文艺。师:可以得 80 分了,但前两句之间还是缺乏逻辑联系。生: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文艺。师:好,100 分!再复述一遍。(其他文段的阅读略,第二课时到此结束)(六)探究性学习师:课文学完了,你们大概认为基本上读懂了,下面我们填个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什么思想品质看你是不是真正读懂了。师:填完了吗?生:填完了。师:你们是不是这样填的?(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生:鲁迅的老师。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1.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 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 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 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 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 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 年在福井逝世。2.鲁迅看重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 ,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 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师:读懂了吗?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须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不妨读一点教辅资料。(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生:朝花夕拾散文。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生:不是,那是小说。师:对了。记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 ,表达对 的厌恶;2.在,回忆与 的交往;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生:不准确在北京。生: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是“清国留学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及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1902 年 3 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 1904 年 9 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 年 8 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 2 到南京,3 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 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 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师:这是鲁迅 1904 年 4 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 。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 (图) ,在绍兴鲁迅博物馆。(三)阅读“在东京”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 ”学习加红色词语(略)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 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无非”是什么意思?生:只不过。师:它表现作者什么感情?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对。 “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 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 (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师:为什么?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生:大师。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生:画出来了。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 “修辞”有两个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