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_第1页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_第2页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_第3页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_第4页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实录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本文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 4 毫米和 5 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让学生比划 1 米(出示米尺) 、1 分米、1 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师:这本书厚有 1 米吗?有 1 分米吗?有 1 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 1 米、1 分米、1 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环节一: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师: 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1 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1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 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学生交流(我数的是 1 和 2 中间或 5 和 6 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 厘米=10 毫米齐读,往返各一遍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环节二:练一练第 2 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 27 毫米的?生 1:2 厘米是 20 毫米,再数过去有 7 毫米,合起来是 27 毫米。生 2:2 厘米是 20 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 5 毫米,再数过去有 2 毫米,合起来一共是 27 毫米。生 3;3 厘米是 30 毫米,30 毫米减去 3 毫米是 27 毫米。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三、 利用资源,课外延伸师:请同学们量一量 1 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好几个学生交流是 2 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 1 毫米超过点,2 毫米不到。 ”师:哦, (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 ,我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四、 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小明的日记XX 年 10 月 31 日(星期四) 天气:小雨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同学们一齐念小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师:你们笑什么?生 1:我笑小明的床长才 2 分米。生 2:我笑小明的牙刷长才 1 厘米。生 3:我笑小明的笔记本厚 4 米。师: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生 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段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生 2:小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分析: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本文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 4 毫米和 5 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让学生比划 1 米(出示米尺) 、1 分米、1 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师:这本书厚有 1 米吗?有 1 分米吗?有 1 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 1 米、1 分米、1 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环节一: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师: 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1 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1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 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学生交流(我数的是 1 和 2 中间或 5 和 6 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 厘米=10 毫米齐读,往返各一遍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环节二:练一练第 2 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 27 毫米的?生 1:2 厘米是 20 毫米,再数过去有 7 毫米,合起来是 27 毫米。生 2:2 厘米是 20 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 5 毫米,再数过去有 2 毫米,合起来一共是 27 毫米。生 3;3 厘米是 30 毫米,30 毫米减去 3 毫米是 27 毫米。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三、 利用资源,课外延伸师:请同学们量一量 1 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好几个学生交流是 2 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 1 毫米超过点,2 毫米不到。 ”师:哦, (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 ,我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四、 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小明的日记XX 年 10 月 31 日(星期四) 天气:小雨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同学们一齐念小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师:你们笑什么?生 1:我笑小明的床长才 2 分米。生 2:我笑小明的牙刷长才 1 厘米。生 3:我笑小明的笔记本厚 4 米。师: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生 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段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生 2:小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分析: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本文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 4 毫米和 5 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让学生比划 1 米(出示米尺) 、1 分米、1 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师:这本书厚有 1 米吗?有 1 分米吗?有 1 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 1 米、1 分米、1 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环节一: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师: 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板书:1 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 1 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 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学生交流(我数的是 1 和 2 中间或 5 和 6 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 厘米=10 毫米齐读,往返各一遍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环节二:练一练第 2 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 27 毫米的?生 1:2 厘米是 20 毫米,再数过去有 7 毫米,合起来是 27 毫米。生 2:2 厘米是 20 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 5 毫米,再数过去有 2 毫米,合起来一共是 27 毫米。生 3;3 厘米是 30 毫米,30 毫米减去 3 毫米是 27 毫米。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三、 利用资源,课外延伸师:请同学们量一量 1 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好几个学生交流是 2 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 1 毫米超过点,2 毫米不到。 ”师:哦, (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