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总论 目概述 项目名称:花园城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及年限:污水处理厂规模一期 20000d(二期5000d)。拟用 40 年 服务范围: 目编制 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 1989 年 12 月 26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 1997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 2005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4) 国发( 2000) 36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通知 制原则 ( 1)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对项目的建设条件、技术路线、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全面、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为建设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 2)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成熟,运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可行。 ( 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高效节能、易于管理、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的环保设施,使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 4)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 5)竖向设计力求减少厂区挖填方量和节省污水提升费用。 ( 6)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和出厂水质要求,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力求技术先进成熟、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妥可靠、便于管理及维护、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 ( 7)在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南湖花园城的总体布局和排水规划,结合地形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布置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基础建设设施的效益;力求经济、合理,并充分利用土地。 ( 8)妥 善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沉砂和污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 9)为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减少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改善工人操作条件,本工程中某些配件拟从国外引进。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制范围 由于南湖花园城现在入住人口并未达到饱和,其入住人数还可以增加。所以,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分两期进行,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为武汉市南湖花园城污水处理厂一期 20000d(二期 5000 d)项目及厂外工程。 用的规 范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 200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泵站设计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10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10以下变配电工程通用图集(设计加工安装设备材料); 10 压器室布置及变配电所常用设备构件安装( 0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5;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 2 概况 汉市概况 武汉市( 称 汉 和武, 楚文化 发祥地之一,有江城、 九省通衢 、 黄鹤故乡的美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北省 省会 ,全市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02 万人( 2011 年),其中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共达 570 万。 华中 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 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形成 武昌 、 汉口 、 汉阳 隔江鼎立的格局。 2010 年 3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国函( 2010) 24 号文件明确指出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 中部 地区的 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在 清代 末期、 中华民国 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规模最大城市,有 “东方芝加哥 ”美誉,位居亚洲前列。 武汉更是中华民国 4 的诞生地和国民政府的 “首都 ”,著名的 武昌起义 便发生在 武汉市武昌区 。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 辛亥革命 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 “武汉三镇 ”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在 1927 年到 1949 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 1927 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中国的 第一个 直辖市 。 济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 钢铁 、 汽车 、 光电子 、 化工 、 冶金 、 纺织 、 造船 、 制造 、 医药 等完整的 工业体系 。清末及 民国 时期,武汉经济位居亚洲前列。新中国成立后, 武钢 、武重、武锅、武船、肉联等一大批企业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 1959 年到 改革开放 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中国第四。但自 1980 年代以来,武汉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沿海地区抛在了身后,这种情况在进入 21 世纪后开始转变。 20 世纪 90 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汉阳 沌口 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 东西湖 的 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 沿江 对外开放 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武汉是 法国 在华投资额最高的 城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 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 东风汽车公司 合资的 汽车 项目,经过追加投资,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超出在华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自 1992 年 5 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另一方面,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 外来企业实行 “一条龙 ”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截至 2011 年底,世界 500 强(跨 5 国公司)已有 84 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 百威 、联合技术、法国的 雪铁龙 ,德国的 巴斯夫 、 西马克 、 麦德龙 , 日本 的川 崎重工、 美能达 、 井物产,荷兰 的菲利浦,英国的 尔金顿,韩国的 现代 、锦湖等,另有 300 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 110 家。 金融商贸 武汉是湖北的 金融 中心,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有 汉口银行 、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 、 长江证券 、 合众人寿 、交银国际信托、 天风证券 、 湖北银行 等 13 家,另有 30 家中资银行和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 、 东亚银行 、 法国兴业银行 、 汇丰银行 、荷兰银行 ( 苏格兰皇家银行 )、 标准渣打银行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七家外资银行在武汉设有营业机构或代表处,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 、 中国银行 在武汉的营业网点均超过 100 家,武汉的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武汉还是 中国人民银行 在中部地区唯一的跨省 级分行 武汉分行所在地,负责管辖鄂湘赣三省业务。 武汉拥有商业网点 19 万余个,有 3 家商业零售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 强行列, 2009 年商品零售总额达 人民币。在汉本地商业零售企业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汉商集团、中百集团(武汉现有中百仓储 37 家、中百超市 350 家)还有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华联、王府井等国内知名企业及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 国总部。 2009 年宜家在汉建设亚洲最大购物中心,定于 2015 年投入使用。 武汉的传统 商圈 主要有 中山大道 、航空路、 江汉路 、 汉正街 、 司门口 、 中南路 、 钟家村 ,近年新兴的商圈有: 武汉天地 、 街道口 、 王家湾 、 徐东 、 光谷 、 广埠屯 (最大的 场 )。知名购物中心有在汉口的武汉国际广场、 武汉广场 、 世贸广场 、新佳丽广场、 江汉路步行街 、汉正街商品市场等,在武昌的群光广场、徐东平价、 亚贸广场 、中 南商场、销品茂、光谷商业中心、万达楚河汉街等,在汉阳的汉阳商场、 武汉摩尔城 、沌口经开万达等。 6 然环境 自然资源 武汉水资源非常丰富,水域面积 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居中国首位。 自然植被 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为主, 马尾松 、杉木、栎树分布普遍。 粮食 作物达 240 多个品种;经济作物达 50 种; 鱼类 资源共计 11 目11 科 88 种, 水生动物 共计有 8 目 14 科 45 种,累计探明储量 吨,保有矿产储量 吨。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 384 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 4 处、中型矿产地有 10 处、小型矿产地有 43 处、矿点 327 处。 气候特征 武汉属北 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 ,一年中, 1 月平均气温最低, ;7、 8 月平均气温最高, 。夏季极长达 135 天,因武汉地处北纬 30 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 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 城市热岛效应 和 伏旱 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 之一,夏天普遍高于 37 ,极端最高气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 1100 毫米。武汉 活动积温 为 5150 , 年 无霜期 240 天,年日照总时数 2000 小时。 地质地貌 武汉的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 汉江平原 东缘向 大别山 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沿着 梅子山 、龟山、 蛇山 、洪 7 山、小洪山、 珞珈山 、 喻家山 一带,连同辐射到两翼的 马房山 、 桂子山 、 伏虎山 、凤凰山 等构成了武汉地形上的龙脉,武汉的 绝大部分重要机构分布于该龙脉两侧,这条龙脉的头是喻家山,腰部是洪山,尾部则是月湖旁的梅子山。 平坦平原( 位于武汉市 长江 、汉江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 棉花 和蔬菜 产区。 垄岗平原( 位于各湖泊周边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 丘陵( 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 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 200 米 500 米以上。黄陂区和 孝感 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 873 米,是武汉最高点。 地质灾害:可考记录中,武汉发生大于 3 级的地震 31 次,未发生过大于 5级的地震,曾遭受 28 次域外中强地震的袭击。 1996 年,武汉被国务院列为 13座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 河流湖泊 武汉拥有长江和 汉江 、 东荆河 、 滠水河 、 界河 、 府河 、朱家河、沙 河 、 倒水河 和 举水河 等长江 支流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长江由 汉南区 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 东南 ,在 左岭 附近又折向 东北 ,在新洲区 大埠 出境,流程 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 均 7100 亿 m、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虽然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淤积成了 天兴洲 、 白沙洲 等沙洲。长江武汉段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 1100 米;最宽处位于 青山区 ,宽 3880 米。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 南岸咀 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 22 处。 武汉有 “百湖之城 ”的美誉,现有大小 湖泊 170 个,其中城区湖泊 41 个,郊区湖泊 129 个,其中跨市、区湖泊 9 个。湖泊承雨面积在 5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 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 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 居中国首位。各区湖泊数量由多到少为:蔡甸 49 个,黄陂 23 个、东西湖 20 个、 8 洪山 17 个、江夏 17 个、新洲 14 个、汉阳 7 个、江汉 7 个、汉南 6 个、武昌 4个、江岸 2 个、硚口 2 个、青山 2 个。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 110 多公里,水域面积达 33 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 6 倍。 城区主要湖泊: 江岸区:塔子湖、鲩子湖 江汉区:西湖、北湖、鲩子湖、机器荡子、菱角湖、后襄湖、小南湖 硚口区:张毕湖、竹叶海 汉阳区: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莲花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跨蔡甸区 ) 武昌区: 紫阳湖 、四美塘、沙湖 湖 湖 青山区:戴家湖、杨春湖 洪山区:南湖、晒湖、野芷湖、杨春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汤逊湖(跨江夏区)、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 潭湖、青菱湖、北湖、车墩湖、五加湖、 黄家湖 (跨江夏区) 口状况 2011 年末武汉共有常住人口 1002 万, 户籍 人口 人,是中部六省人口规模 最大的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 2009 年统计为 104 万,在校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 1全市 农业人口 人, 城镇人口 人,外来常住人口过百万;人口密度为 882 人 /平方公里。各区中,黄陂区人口最多, 达到 111 万,汉南区人口最少,仅 人;江汉区人口密度最大,有 人 /平方公里,江夏区则最少,仅 301 人 /平方公里。其中,接受大学教育(大专以上)达 文盲人口为 人,文盲率为 男女比例为 汉族比例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净迁移率 。计划生育率 65 岁以上老年人近 300 万人比例 25%。 化旅游 9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 民主革命 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方言 “汉腔 ”。武汉又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 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又经近代风云激荡,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江城胜景、 楚风汉韵 ,源远流长;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武汉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至 2002 年底有 4A 级景区 6 家。全年接待海外游客 人次,增长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元,其中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美元,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 长 2002 年末全市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 145 家,旅游从业人员近 10 万人,旅游 星级饭店 98 家。 武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 “三国 ”、 “三峡 ”旅游线路的中转站。全市有名胜 古迹 339 处、革命纪念地 103 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9 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旧址、中共 “八七会议 ”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汉二七纪念馆、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旧址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被列为 “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之一。 黄鹤楼 、湖北省博物馆、归元禅寺和 东湖 4 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 “4A”级景区 (点 )。 育概况 武汉市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现拥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含各类技工学校) 2343 个,其中普通中小学 1358 所,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71 所,高等教育机构 82 所。受教育人口数达 250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 专任教师 人。 公办本科( 23 所) 1、 武汉大学 ( 985, 211, 1893 创建) 2、 华中科技大学 ( 985, 211, 1953 创建) 10 3、 华中师范大学 ( 211, 1903 创建) 4、 武汉理工大学 ( 211, 1958 创建) 5、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211,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 6、 华中农业大学 ( 211, 1898 创建)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11, 1948 创建) 8、 湖北大学 ( 1931 创建) 9、 武汉科技大学 ( 1898 创建) 10、 中南民族大学 ( 1951 年创建) 11、 湖北中医药大学 ( 1958 年创建) 12、 武汉体育学院 ( 1953 创建) 13、 武汉音乐学院 14、 武汉工程大学 15、 湖北工业大学 16、 湖北美术学院 17、 武汉纺织大学 18、 湖北经济学院 19、 武汉工业学院 20、 湖北警官学院 2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2、 江汉大学 独立学院( 18 所)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11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武汉体 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民办本科( 6 所)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汉口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武昌工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全国第一所生物类本科高校 ) 高职院校( 21 所) 1、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3、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4、 长江职业学院 5、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6、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9、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12 10、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11、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2、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13、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14、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15、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16、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17、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18、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19、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20、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1959 创建,公办) 2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22、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3、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24、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军事院校( 7 所) 1、 海军工程大学 2、军事经济学院 3、空军预警学院 4、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5、国防信息学院 6、武警武汉指挥学院 7、武汉军械士官学院 汉市水环境状况 述 2011 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偏枯年份。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 13 稳定,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武汉市水环境法规建设、执法管理及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心城区湖泊保护与治理为重点的滨水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启动 “大东湖 ”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建成 “楚河 ”;推动汉阳地区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实现汉阳 “六湖连通 ”调水试运行;实施晒湖、官桥湖、南湖等中心城区湖泊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排水设施建设,中心城区 88 处易渍水地点全部纳入治理范围;继续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 有力推进 “两江四岸 ”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倾力打造滨江特色城市名片,形成总面积约 平方米的江滩。 武汉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倾力打造生态水网连通工程,充分发挥滨江滨湖区位优势,逐步把江城建设成为 “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 ”、江河湖泊水景观交相辉映、蓝天碧水与绿色城市相互融合、水城和谐的滨水生态城市。 楚河一景 质状况 (一 )地表水水质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进行评价。按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个类别。 依据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2011 年对全市开发利用程度、受关注程度较高的 79 个一级水功能区实施水质监测,达标率为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2011 年,全市 10 条主要江河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达到类的有汉江、金水、沙河、举水等 4 条江 (河 )段,占 40%;水质达到类的有长江、滠水、倒水等 3 条江 (河 )段,占 30%;水质劣于类的有通顺河、东荆河、府河河段,占30%。影响河流水质类别的主要项目是氨氮、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4 个一级水功能区有 10 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 与上年比较,江河水质 基本稳定。受上游来水偏少影响,部分江 (河 )段水质有所波动。 14 全市 56 个主要湖泊监测结果表明:水质达类标准的湖泊有 17 个,占监测湖泊数的 占监测湖泊面积的 水质达类标准的湖泊有 18 个,占监测湖泊数的 占监测湖泊面积的 水质劣于类标准的湖泊有 21 个,占监测湖泊数的 占监测湖泊面积的 56 个一级水功能区有 28 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 影响湖泊水质类别的主要项目是总磷、总氮、氨氮等。与上年比较,湖泊水质相对稳定。受降雨偏少影响,水质有所波动。 根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价标准及分级方法,湖库营养状态按营养轻重程度分为贫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五个级别。 对全市 56 个主要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呈中营养状态的有 11个湖泊,占 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 25 个湖泊,占 呈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 18 个湖泊,占 呈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 2 个湖泊,占 与上年 比较,湖泊营养状态未见好转。受冬春连旱影响,湖泊蓄水量减少,使水体自净能力降低,部分湖泊营养盐浓度增大。 全市 9 座大、中型水库有 7 座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 9 个一级水功能区有 7 个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占 与上年比较,水库水质稳定。 中心城区的 10 座水厂及新城区的 8 座水厂取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与上年比较,取水水源地水质稳定。 中心城区平湖门等 10 座、新城区汉南区自来水厂等 8 座公共供水厂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综合合格率达 99%以上。 (二 )地下水水质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 14848 93),武汉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显示:全新统孔隙承压水质量枯水期分极差、较差两级,以极差为主( ;丰水期分优良、较差、极差三级,以极差为主( 。上更新统孔隙承压水质量枯水期分优良、良好、较差三级,以较差为主( ;丰水期分优良、 15 良好、较差、极差四级,以优良为主(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质量枯水期分优良、良好、较差三级,以较差为主( ;丰水期分优良、较差两级,以优良为主( 。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组份为总硬度、亚硝酸盐、铁、氨氮、锰、砷。 (三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行评价,武汉市黄浦路、南太子湖、三金潭、江夏纸坊、黄陂前川等 19 座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各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全年共集中处理污水约 吨,其中中心城区 12 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 吨,处理污泥 吨,化学需氧量削减量为 吨,氨氮削减量为 吨;新城区 7 座污水处理 厂共处理污水 吨,处理污泥 吨,化学需氧量削减量为 吨,氨氮削减量为 吨。 环境管理 (一 )水环境法规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2011 年 8 月 1 日,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确立了全市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禁止在水域范围内新建餐饮经营场所、加强对建设项目疏干排水或施工降水的管理、重罚湖库周边堆放废弃物等条款成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力抓手。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加强节水管理,武汉市出台武汉市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配套规范性文件。为打击盗水违法行为,出台武汉市关于打击盗窃城市公共供水违法犯罪行为的若干规定。 (二 )水环境执法管理 武汉市坚持执法巡查与调查、专项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积极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2011 年,武汉市进一步落实武汉市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强化各类执法巡查工作。全市水行政执法队伍巡查发现并查处水事违法行为共 192 件,对违法填占湖泊、破坏排水设施、侵害水库的违法行为实行最严厉处罚。 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 湖长制,推进全市湖泊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16 (试行),明确各区湖泊保护管理范围,建立分级管理、分湖包干、“一湖一长”的“湖长制”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从源头上治理湖泊水污染。启动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全市湖泊执法和涉湖行政许可检查,出动湖泊巡查人员 1185 人次、巡查车辆 308 台次,发现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并整改到位。 开展市级河道管理巡查 197 次,累计出动人员 800 余次。市政府组织水务、公安、监察、海事等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开展采砂执法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开展10 轮大规模清江打击行动。共计开展陆地巡查 142 次,水上巡查打击 36 次,出动执法人员 3356 人次,执法车辆 478 台次,执法艇 83 艘次。 积极开展排污口执法行动,关停 27 家造纸、化工等工业企业,工业水污染治理工程 41 项,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 214 项。 (三 )水环境规划与专题研究 2011 年,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2011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武汉市主城区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武汉市节约用水“十二五”规划( 2011)及远景展望获市政府批准实施;武汉市污泥处理处置专项 规划、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中心城区应急水源地保护专题研究、蔡甸后官湖保护规划等规划及专项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 (四 )水环境监测建设 截至 2011 年,建成覆盖全市 13 个行政区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的监测网络体系,其中取水在线水量监测点 92 个,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监测点约 50 个;水质监测点 (断面 )500 个左右,流动实验室 2 个;水土保持监测点 3 个,水生生物监测点 46 个。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在线、水环境实时、水生态连续监测系统等。 2011 年 9 月 30 日,武汉市首个湖泊自动监测站 东湖水 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站监测项目主要为水质常规项目、有机污染物、营养盐与重金属等,主要功能是对东湖水质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掌握东湖水体水质状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对东湖水质状况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预警预报东湖水质突发事件。 17 东湖 东湖郭郑湖的站房式水质自动监测站 东湖水果湖的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站 环境重点工程建设 (一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 2011 年,积极推动“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 9 月,“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启动工程 东沙湖连通渠(即“楚河”)建成通水。“楚河”西起外沙湖,东至东湖水果湖,北邻东沙大道,南邻汉街商业区,全长 1706 米,宽约 40 米,平均水深 ,占地总面积 平方米,沿岸形成 平方米的绿化带,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中北路商务中心、武昌滨江商务区连为一体,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时尚、生态特色的经济发展带和城市景观带。 罗家路泵站二期扩建、青山引水闸新建、新生路泵站进水通道改造工程及西线罗家港、沙湖港、新沟渠,东线青山港、东湖港综合治理工程等有力推进。 2011 年 9 月,省、市领导李鸿忠、王国生、杨松 、阮成发、唐良智等为 “大东湖 ”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启动项目竣工剪彩 楚河夜景 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视察东沙湖连通工程 2011 年 4 月,东湖水果湖雨水截流箱涵工程施工现场 (二 )湖泊治理与环境整治 2011 年中心城区湖泊综合整治工程继续实施。东湖、南湖、晒湖等湖泊所采取的水体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取得积极进展;汉阳月湖、莲花湖,江汉菱角湖、西湖、北湖,武昌东湖子湖水果湖、庙湖、麻布塘及紫阳湖、四美塘等小型湖泊,分别采用植物浮岛、清淤、微生物等净水方法进行治污试验,取得较好成效。 2011 年 3 月,武昌晒湖综合整治工程启动。累计清除湖底淤泥约 立方米。规划在湖岸建亲水平台,在湖中种植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最终建成一座亲湖湿地公园。 18 晒湖 2011 年 4 月,东湖官桥湖清淤工程启动。采取“一湖两治”法,在湖中筑起堤坝,靠近邮科院一侧的小湖抽干清除淤泥,靠近风光村一侧的大湖采取环保疏浚法。在此基础上,于 5 月开始种植水生植物等,以吸收、分解、富集、沉淀水体中营养盐和污染物,使水体自净能力逐渐得到恢复。 东湖官桥湖施工现场 治理后的东湖官桥湖 2011 年 9 月,东湖庙湖安装 平方米能吸附浮游微生物的“生态基”,并向湖内放水。该工程通过生物技术、湖底清淤、淤泥曝氧等修复湖泊水生态、改善水质,已取得较好成效。 东湖庙湖 “生态基 ”安装现场 2011 年 11 月,东湖石灰凼子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验收。石灰凼子紧邻梨园医院东侧,水面面积 平方米,通过截污、清淤、投放微生物菌剂和栽种水生植物等生态修复技术,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 东湖石灰凼子 2011 年 7 月,洪山南湖岸线整治一期工程完工。该工程西起珞狮南路临湖木栈道,东至幸福闸,全长约 里,新建临湖亲水平台。据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南湖岸线总长 里,沿岸线拟布设南湖明珠、幸福时光、南湖月色等十景。 南湖岸线整治工程施工现场 2011 年,沙湖公园主景“新琴园”开建。该园占地 36 万平方米,规划建成一座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水乡庭院,除按史料记载复建任桐故居“琴桐馆”和“琴园坊”外,还包含泉亭松韵、雁桥秋影、琴堤水月和东山残碣等四大景点。 沙湖公园 19 2011 年,中心城区湖泊岸线生态固稳工程有序推进。实施汤逊湖中洲路至武汉消防总队 里、 717 所延伸段约 里的岸线整修;里的环湖碎石路。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湖泊岸线固定 里,清挖垃圾渣土 立方米,拆除违章建筑 4190 平方米,既定目标基本完成。 (三 )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011 年,全市累计共疏捞排水管道 2742 公里、排水明渠 里、疏捞进水井与检查井 座,更换添置排水井盖(座) 套,检查维护泵站 89 座;汛期全市市属大中型泵站累计开机 9663 台时,抽排水量 立方米。 10 月,编制完 成武汉市城市排渍分析与应对措施,并联合市建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定 2011 年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启动包括 8 座立交排水改造、 9 处市级骨干箱涵港渠清淤疏浚、新生路泵站进水通道改扩建工程、汉钢西泵站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排渍应急项目。 11 月, 2011 年 2012 年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获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 中心城区 88 处易渍水地点全部纳入治理范围,通过强化管理、加强管网通畅、提升泵站抽排能力等举措,促进江城渍水难题的解决。 2011 年,开建二七横路二期排水工程、武昌中新路排水工程、武汉火车站地区排水工程等区域道路排水配套工程,建成后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渍水压力。 2011 年 6 月,市水务职工抢排渍水现场 城市排渍应急改造项目后湖泵站三期护坡 及渠道整治工程 2011 年,继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系统建设。中心城区规划 13 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 12 座,处理能力达 吨 /日,新建污水收集管网 6 个新城区有 7 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 吨 /日,新建收集污水管网 里。全市收集管网累计达到 6126 公里,其中污水干管 800 公里,管网覆盖程度达 85%。 2011 年,中心城区黄金口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扩建 20 工程通水试运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扩建进展顺利,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启动;沙湖污水处理厂采用厌氧堆肥处理技术实施污泥处理处置示范项目;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污泥碳化处理线正式投入使用,处理规模 10 吨 /日;汉口江滩中水处理厂建成,一期处理规模达 300 吨 /日,水源来自黄浦路污水处理厂,经深度处理的中水可用于汉口江滩绿化、冲洗地面等。 2011 年,新城区江夏纸坊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一级 A 排放标准,该污水处理厂占地 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达 吨 /日,回收污泥 15 吨 /日;东西湖辛安渡农场汉宜村的“生化治污”处理工程完工,污水池面积 160平方米,实现达标排放。 (四 )滨江滨渠综合整治 “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形成总长约 里、平方米的绿色滨水空间。 2011 年,持续推进汉阳江滩、汉江硚口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汉阳江滩从杨泗港上游端至白沙洲大桥上游端,全长约 里。截至年底,该工程整治江滩 里,完成护岸 900 米、护坡 1745 米、厢式防水墙 190 米,完成绿化 2 万余平方米等。汉江硚口段从东风厢式墙上游端至二船厂闸口,全长 完成滩岸整治及备料土 6 万立方米,植生块护坡 1200 平方米等工程。 2011 年,蔡甸江滩公园三期工程开建。该工程长约 里,主要包括平滩护岸和绿化建设,完成后可形成长 里、面积 25 万平方米的江滩公园。 2011 年 4 月,汉江河口流通巷综合整治工程开建。该工程从宝庆闸口至江汉一桥,全长 里,累计完成防渗墙 300 米、 B 型防 洪墙 270 米、复合地基(粉喷桩) 1500 米,开挖土方 200 立方米等工程。 2011 年,新改扩建杨泗港泵站及陶家岭、崔子湾污水提升泵站等 12 处工程;启动新生路、前进路泵站连通管涵工程等港渠治理项目。黄孝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巡司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有力推进;罗家路地区港渠整治工程全面启动。 黄孝河明渠整治工程现场 21 2011 年,黄孝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该工程重点整治长 施岸线整治、护坡及两岸 里绿化,清淤 9 万立方米,新建 里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尾水回用干管,倾力打造“水体清澈不臭、白天见绿晚上见灯”的景观河。 巡司河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2011 年,巡司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有力推进。该工程北起武泰闸,南至青菱港,长 里。实施华科大武昌分校至湖北工业大学桥段河道整治、巡司河风情公园建设等项目,完成渠道整治长度 里,灌注桩 里,铺设截污管道 里,清淤 立方米,绿化 平方米。 2011 年 7 月,武昌地区城市排渍和调节东湖水位的重要工程 罗家路地区港渠整治工程全面开工。该工程拟拓宽罗家港、沙湖港,新建新沟渠,整治港渠全长 里,新增罗家路泵站水泵 7 台,提升抽排能力至 85 立方米 /秒,港渠绿化面积约 平方米。建成后可增强东湖的调蓄能力和整个罗家路地区的雨水排放能力。 (五 )中小河流综合整治 2011 年,中小河流综合整治项目继续推进。根据湖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武汉市 12 条河流的 22 个项目进入省 2015 年前的项目库。已通过省水利厅初步设计方案审查的有滠水、倒水、金水河和索子长河等 4条河流 7 个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的有 金水河金口段、倒水李集段和索子长河等3 个项目。 其中,黄陂区滠水滠口段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其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为: 里河段堤防加固、滠水东堤堤顶混凝土防汛通道路肩、滠水西堤堤顶混凝土防汛通道、河道平滩清障、堤内险段填塘、维修涵闸 2 座、新建排渍涵闸 1 座、巨龙大道滠水桥上下游共 里河段的滨水环境整治。 汉阳 “六湖连通 ”工程总体布局图 环境治理重要事项 (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汉口江滩 2011 年 6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汉口江滩。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 2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 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设在汉口江滩的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展,对武汉“湖长制”、免费公共自行车、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装置、生物降解材料等创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殷切希望:武汉城市圈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支撑、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二 )“大东湖”水网连通工程可研规划稳步推进 大东湖水网连通工程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专家审查 ,并获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大东湖项目水网连通工程水土保持报告和大东湖项目水网连通工程环评报告通过水利部专家审查;大东湖项目水网连通工程可研报告经水利部部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报国家发改委。 (三 )汉阳地区生态水网修复工程调水试运行 2011 年,汉阳“六湖连通”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实现调水试运行。因汉江秋汛抬高江水水位,调水条件基本成熟,汉阳“六湖连通”工程于 9 月 24 日 9 时开闸引水,调水线路涉及渠道长度约 里,湖面长度约 里,历时 8小时共引汉江水约 20 万立方米,此次调水获得成功。 该工程于 3 月连通最后一条重要渠道明珠河,标志着汉阳“六湖连通”工程已全线贯通。历时 9 年,新建、扩建、疏通河渠共 9 条,连通三角湖、南太子湖、龙阳湖、墨水湖、北太子湖与后官湖,形成一张“两江六湖九渠”的水网。连通后有促于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水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城市独特的水体景观和水上游览通道。 (四 )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启动 2011 年 7 月,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启动。长、汉江武汉段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但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实现“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目标,武汉拟用 3 年时间通过工程、管理等措施,逐步消除现有各类安全隐患,建立全市水源地安全预警系统,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我市全面启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整治工程,对汉江国棉水厂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国棉一厂、汉 23 汽排污口开展截污工程建设。同时开展新城区供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安全隐患。 (五 )汉口江滩中水回用工程 正式运行 2011 年 9 月,由中钢武汉安环院华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设的汉口江滩中水回用工程项目正式竣工。该工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 +膜处理技术 +紫外线消毒”污水处理工艺,对黄浦路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江滩绿化、道路冲洗等。同时铺设中水输水管线 里,覆盖汉口江滩防洪纪念碑至长江二桥区域。 该工程设施运行良好,中水水样经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设计师证书考试广告符号理解考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的评估工具研究试题及答案
- 功 功率测试题及答案
- 慕尼黑FUNFHOFE商业广场
- 康泰旅游面试题及答案
- 澳门公职考试题库及答案
- 学业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温泉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柴油发电机试题及答案
- 大气磅礴广告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 医保监管容错机制研究报告
- 《临床研究注册》课件
- 2023年贵州烟草专卖局笔试试题
- 员工身心健康情况排查表
- 订购单模板(订货单模板)
- 光子量子计算技术
- 表B. 0 .11工程款支付报审表
- 二手车培训-销售顾问
- 档案袋密封条格式范本(可直接打印,可自行编辑)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