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锥虫、巴贝斯虫_第1页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_第2页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_第3页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_第4页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氏锥虫病 (又名苏拉病 )是由锥虫科 锥虫属 的 伊氏锥虫 寄生于马、骡、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动物体内引起的。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粘膜出血,黄疸和神经症状等。马、骡、驴等发病后常取急性经过,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 100%。牛和骆驼感染后大多数为慢性过程,有的呈带虫现象。伊氏锥虫病病原形态 伊氏锥虫为单型性虫体,长 1834m, 宽 12m, 平均为242m , 呈卷曲的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后端有1点状动基体。 图 15-1 伊氏锥虫形态构造1.动基体 2.鞭毛 3.空泡 4.核 5.波动膜 6.游离鞭毛病原形态 生活史 寄生部位: 血液内 (包括淋巴液 ),并且随着血液进入脏器组织肝、脾、淋巴结等, 在病的后期还能侵入脑脊液中。 繁殖方式: 纵分裂。先是动基体分裂,长出新鞭毛,然后是核分裂,最后是胞浆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对伊氏锥虫易感性最强;牛、水牛、骆驼较弱。试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和犬易感性较强。 传染来源: 带虫动物,保虫动物。传播途径: 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地传播 。流行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流行季节: 吸血昆虫出现的季节。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1)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2)侵害造血器官 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导致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3)随着红细胞溶解,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 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4) 心肌受到侵害,引起心机能障碍; 5)毛细血管壁被侵害,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 6) 当肝功能遭到破坏时,肝糖不能进行贮存,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 症状: 马: 马感染本病后,潜伏期约 5 11天。病马体温突然升高到 40 以上,稽留数天,然后经短时间的间歇,再度发热。在发热期间病马呼吸急促,脉膊增数,尿量减少,尿色深黄而粘稠。在间歇期间,各种症状缓解。但反复数次发热后,病马表现精神明显沉郁,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枯焦,肠音沉衰,粪便干燥。 症状: 体温变化 是本病发病过程的重要标志 。症状: 体表水肿 为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最早出现于发病后 6 7天,起初发生于腹下和包皮,然后波及胸下,以后唇部、眼睑、下颌及四肢相继出现。病马 眼的症状 也较明显,初期羞明流泪,结膜潮红,以后苍白黄染。结膜、第三眼睑上常出现粟粒大至绿豆大的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斑,这种出血斑往往时隐时现,并不经常存在。随着病情发展,病马高度沉郁,嗜眠,行走时后躯无力,步样强拘,左右摇晃,食欲更加减少或废绝。 症状: 心脏机能陷于衰竭 ,心动过速,出现缩期杂音。末期,出现各种 神经症状 。 血液变化: 病马红细胞数随病情加重而急剧减少,最低可达 200万左右,病畜经过治疗后红细胞数可作为判定病情、确定预后的一个依据。血红蛋白相应减少 30% 左右。 症状: 牛: 牛多呈慢性经过或带虫现象,少数呈急性经过。黄牛的抵抗力较水牛强。热型一般为不定型的 间歇热 ,体温最高达40 41.6 ,持续 1 2天后即下降,间歇 2 6天再度上升。 病牛渐渐消瘦,使役能力下降,腹下、四肢、胸前、生殖器等发生水肿,尤以腕关节和跗关节以下多见。耳、尾常发生干性坏死。 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 为本病的显著病理变化之一,其部位多在胸前、腹下及四肢下部,生殖器官等部位皮下水肿,并有黄色胶样浸润。 病理变化: 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临床检查:诊断性治疗:病原检查: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临床检查:诊断性治疗:病原检查: 1)压滴标本检查2)血片检查3) 试管采虫检查 4) 毛细管集虫检查 诊断:血清学诊断: 早期是补体结合反应,近年来多采用间接血凝反应。 动物接种试验 : 可用疑似动物的血液 0.2 0.5ml,接种于实验动物小白鼠、天竺鼠、家兔等的腹腔或皮下。白鼠和天竺鼠每隔 1 2天采血检查 1次,家兔每隔 3 5天检查 1次。如连续检查 1个月以上,(小白鼠半个月 ) 仍不出现虫体,可判为阴性。 治疗:注意事项:(1)治疗要早。(2)用药量要足。(3)观察时间要长。 治疗:药物:(1)拜耳 205(纳加诺,萘磺苯酰脲、苏拉灭 ); (2)安锥赛 (抗锥灵、喹嘧胺 );(3)贝尼尔 (血虫净、三氮脒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 (沙莫林、锥灭定 )。除使用特效药物外,还应根据病情,进行强心、补液,健胃缓泻等对症治疗,尤其是应加强护理,改善饲养条件,促进早日康复。治疗后应注意观察疗效,有复发可能时,应再次治疗。预防:必须贯彻 “ 预防为主 ” 、 “ 防治结合 ” 的方针。 1、 长期外出或由疫区调入的家畜,需隔离观察 20天,确定健康后,方可使役和混群。 2、疫区每年两次定期检疫。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搞好畜舍及周围环境卫生,消灭虻、蝇等吸血昆虫。定时在家畜体表喷撒灭害灵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减少虻、蝇叮咬。 4、对虻蝇活动季节时疫区的家畜可采用预防注射。梨形虫病家畜梨形虫病 (旧称焦虫病 )是由孢子虫纲、梨形虫亚纲、梨形虫目中的巴贝斯科(Babesiidae)和泰勒科 (Theileriidae)的多种原虫所引起各种疾病。梨形虫病不能直接感染,必须通过适宜的蜱作为传播者才能将病原传播,蜱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而梨形虫病的流行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梨形虫的宿主特异性很强,各种动物各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彼此不互相感染; 梨形虫的形态学和生物学 :形态:梨形虫呈圆形、梨形、杆形、或阿米巴形等各种形状,因此,梨形虫为多形性虫体。 寄生部位:梨形虫寄生于红细胞内,泰勒虫还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细胞内。 吸取营养:渗透方式。发育:梨形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宿主的转换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一个是家畜或其它脊椎动物,另一个是硬蜱。 运动方式:无运动器官, 靠虫体的弯曲和滑行而运动。 硬蜱传播梨形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经卵传播 :梨形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内经卵传给蜱的后代,尔后由蜱的幼虫、若虫或成虫进行传播。梨形虫可随蜱的传代,长期在其体内生存。大多数巴贝斯虫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 硬蜱传播梨形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2) 期间传播 :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有梨形虫的血液,可传递给它的下一个发育阶段 若蜱或成蜱进行传播,即在蜱的同一世代内传播,泰勒科原虫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 梨形虫病的免疫: 带虫免疫我国已发现的梨形虫病原体巴贝斯科 泰勒科牛 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卵形巴贝斯虫 马 驽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羊 莫氏巴贝斯虫山羊泰勒虫绵羊泰勒虫犬 吉氏巴贝斯虫 巴贝斯虫病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急性发作的季节性血液原虫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为红尿热 , 又因最早出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故又称为得克萨斯热或称为蜱热 。 黄牛、水牛和瘤牛均易感,常造成死亡,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牛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己有 14个省 (区 )报道有本病存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病原形态 双芽巴贝斯虫 (Babesia bigemina)寄生于牛红细胞中,是一种大型的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其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