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_第1页
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_第2页
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_第3页
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_第4页
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篇一:隧道物探钻孔技术要求TST 隧道超前预报施工技术要求 1、孔位平视图 围岩中无水时向下倾斜 围岩中水量大时向上倾斜2、孔位俯视图 TST 超前预报需要打孔 18 个,每侧壁 9 个,具体位置参见下图: 3、孔位技术要求 a、 孔径=50mm; b、孔深:; c、 S6 和 S7 两个孔尽量贴近掌子面; d、所有孔位的高程尽量一致; e、 若围岩破碎,则在打孔后立即插入内径 4045mm 的 PVC 管,插入深度约; 篇二:01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B-S1 1、前言 工程概况 王家岩隧道是拟建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安改线段(YK248+8006K251+700)的一座上下行分离隧道。隧道左线起讫里程桩号为 ZK249+091ZK250+100,全长1009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 208m;右幅起讫里程桩号为YK249+113YK250+115,长 1002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201m。洞轴线走向方位角约为 164,洞门型式均采用端墙式,洞室净空:。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隧址工程地质补勘主要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物探、钻探等勘察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共布置 2 个钻孔,利用初勘钻孔 2 个、详勘钻孔 3 个以及初详勘的室内试验成果资料。布置物探剖面测线 4 条,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隧道土石、风化带界线、确定隧道围岩分级,隧道进口至 K249+400 段利用详勘物探成果资料。工程地质调绘采用 1:XX 地形图为底图,对初、详勘地调成果进行核实和补充,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野外施工日期为 XX 年 09 月 29 日10 月 8 日,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 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 1-1 工程地质详勘质量控制本次勘察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 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真至瓮安段)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实施细则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OHSEMS301-XX 版)的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公司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要求。 2、工程地质条件 气象水文 路线所在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年无霜期平均 261 天。灾害气候主要为春旱、冰雹和暴雨。此外,地质调查期间常见短时浓雾以及雾霾现象。 沿线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有湄江、乌江、泸塘河、席子河、马颈河、新寨河等,项目段自北至南跨越湄江、乌江、席子河。瓮安河流经该项目东侧,地表水总体较发育。 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峰丛谷地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沟谷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与岩层区内岩层走向、构造线方向近一致。隧道线位内地表最大标高, 最低标高,相对高差约。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中下部,与等高线斜交,自然斜坡坡度较缓,坡角多小于 25;出口位于人工陡崖下方斜坡上,与等高线斜交,陡崖上零星发育小危岩体。山体植被发育,为杂草、灌木。 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孔资料,隧址区地表主要为基岩出露,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灰岩 局部夹泥岩,局部由第四系填筑土(Q4me) 、第四系粉质黏土(Q4el+dl)覆盖。地层岩性特征如下:水量小,无统一稳定水面;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灰岩节理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直接渗入 主要地层岩性特征表表 2-1 地质构造项目区域位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以及黔中隆起的北缘。由于地应力的长期作用,其构造形迹复杂多样,构造线大部呈南北向、北北东向歪斜,局部呈北东向,主要为新华系、华夏系构造体系。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查表明隧址区及附近存在三条区域性断裂构造,分别为逆断层 F29、性质不明断层F30、F31,其中 F30 穿过隧址区,与线路斜交于 ZK249+754附近,走向约 197,推测倾向近东,倾角约 80,断层近期无活动迹象,均为非活动性断裂,区域地质较稳定。根据现场地调,隧址道真端附近测得岩层产状为 28680,主要发育 2 组节理裂隙,产状分别为 J1:8142和 J2:18081,新寨端测得岩层产状为 11576,主要发育 2 组节理裂隙,产状分别为J3:180-20076-82和 J4:3080。 水文地质条件隧址区无地表水体。 隧址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中的岩溶水、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和地下径流形式排泄,表现为少量上层滞水, 及上覆含水层的下渗补给,沿节理裂隙由高至低径流。水量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形、地貌等控制; 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溶隙、溶洞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上覆含水层的下渗补给,多以泉水、地下河出口等形式排往区外,汇入地表支流,水量受岩溶发育程度影响。据地调及钻探资料,隧址区岩溶弱发育,勘察期间在未测得稳定地下水位,隧址区地下水发育较弱。 区内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且水量总体较为贫乏,地下水对隧道开挖影响较小。雨季开挖时需注意短时降雨形成山洪对隧道出入口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另据调查及物探资料,隧 址区存在多条断裂,尤其 YK249+367249+385 段地表为凹地,物探显示附近有高角度构造破碎带,其次 F30断层穿过 YK249+836 洞身附近,以上二处可能形成地表汇水入渗形成地下水通道,对隧道开挖可能存在影响。通过地表调查,YK249+420249+450 段地表分布薄层状泥岩隔水层,对应 洞身 YK249+390249+450 段灰岩与泥岩接触部位可能岩溶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也可能影响隧道开挖。根据该区域所取地下水样水质分析报告结果,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 抗震设计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XX)划分,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质调查及钻孔资料,隧址区不良地质为岩溶。隧址区为可溶岩区,地表局部可见溶沟、溶隙等现象,钻探未钻遇溶洞,岩溶弱发育。未发现其他不良地质。 工程物探 本次物探资料是利用现场声波测井成果,共 220m/5孔,成果汇总见表 2-2。 降水入渗系数 参考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表并结合工程经验取,年降水量根据区域水文气象取年均降水量采用,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在 1:1000 地形图上量取为,计算结果见表 3-1。 根据物探资料,并结合本次调查资料,中风化层岩体完整性系数 Kv,岩体破碎较完整。本次勘察布设 4 条物探测线,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速,探测山体有无异常带,通过对物探资料的处理、解释,结合地质资料及详勘阶段物探成果,推测勘察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岩溶发育带等不良地质体,物探成果解释如下: 2 勘探线 A-A: 1)ZK249+375ZK249+395、ZK249+650ZK249+670 上述 2 处位置,图中异常区域视电阻率相对较低,在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上呈现条带状低阻显示,且该低阻区域贯通整个断面图,物探推断上述 2 处位置为破碎带。 2 勘探线 B-B: 1)YK249+390YK249+415、YK249+695YK249+715 上述 2 处异常位置物探推断为破碎带。 3、隧道涌水量预测 设计隧道最大埋深 208m,地表未见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地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勘察期间隧道洞口钻孔内未测得稳定地下水位,说明隧道洞口洞底设计标高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受地下水影响小,隧道洞身段可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隧道开挖需注意地下水的影响。本次分别采用降水入渗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巷道疏干法分别计算隧道涌水量。 (1)降水入渗法: Qs?W?A 式中:s隧道通过某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 ; 降水入渗系数; 年降水量(mm); 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2) 。 计算结果,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涌水量洞身单位长度可能最大涌水量: q30=XX=/d? m 根据计算,可以看出隧址区地下水总体不发育,隧道通过区为弱富水区,水量匮乏。 (2)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巷道疏干法 根据勘察揭示结合隧道布置特点,计算巷道疏干涌水量。巷道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Q? B?K?H2 R 式中: Q隧道正常涌水量(m3/d) ; B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长度(m) ; K含水体的渗透系数(m/d) ; H洞底以上含水体的平均厚度(m) ; R隧道影响宽度(m) ; 隧道穿过含水体的长度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以隧道深埋段作为含水体,其长度从隧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上直接量取;含水体的地下水渗透系数,根据分析并结合经验取/d;由于洞身段及出口段钻孔未见地下水,地下水位根据临近工点观测到的地下水水位与本隧道地形经比拟确定,含水体的厚度是以地下水位至隧道底板设计高程之间的高程差,在隧道段取平均值;隧道影响宽度采用公式R?2sHk(潜水)计算和结合工程经验确定。含水块段隧道疏干涌水量计算结 果见表 3-2。 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巷道疏干量计算结果表 表 3-2 由于隧道左、右线距离较近,因此估算隧道总的疏干量近视为: Q 总=(m3/d) (3)隧道涌水量的确定及涌水方式 本次勘察分别采用了大气降水入渗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巷道疏干法两种方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计算,其中前一种方法计算的涌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的常年补给量或排泄量,而后一种方法则代表了在隧道施工阶段,发生于水平巷道中地下水涌水量和隧道对地下水的疏干量,故本次勘察推荐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巷道疏干法计算结果作为隧道设计参考依据。 从上述计算结果看出,隧道开挖时涌水量较小,涌水方式以点滴状或淋雨状为主,局部为涌流状。 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级别划分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第层,填筑土(Qme4):杂色,稍湿,松散,由灰岩碎石组成,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厚度较大,工程性质差。 第-1 层,粉质黏土(Qel+dl):褐黄色、褐红色,可塑硬塑,局部含砾石及碎石,分布于地表表层,厚度不均匀,工程性质一般。 第-1-2 层,中风化泥岩(T1y):间夹泥灰岩,地表强风化呈褐黄、褐灰色,洞身段为中风化,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岩体破碎,深部(洞身段)岩体较完整,岩质软,工程性质较好。 第-1-2 层,中风化灰岩(T1y):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完整,岩质较坚硬坚硬,锤击声较脆,该层分布连续稳定,抗压强度较高,工程性质好。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表4-1。 中风化灰岩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 4-1 隧道深浅埋地段分界 该隧道左线洞顶最大埋深约为 208m,右线洞顶最大埋深 201m,根据计算及综合分析,确定浅深埋隧道分界深度为 31m,属深埋隧道。 隧道围岩分级 按照分段定量评价隧道围岩级别的技术要求,本隧道围岩分级采用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XX)第条规定的围岩质量指标 BQ 值判别法。为计算 BQ 值及其修正值BQ ,利用钻孔的声波测井成果,计算岩体完整性系数 Kv,见声波测井成果图;采取了岩石试样测定其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Rc) ,试验成果详见中风化灰岩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4-1。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BQ 值按式 BQ90+3Rc250Kv 计算;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按式BQBQ100(K1K2K3)计算;式中的 K1、K2、K3 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沿隧道轴线围岩级别划分见表 4-2、4-3。 隧道左线围岩级别划分表 表 4-2隧道右线围岩级别划分表表 4-3设计参数取值建议 为满足隧道设计需要,结合本隧道围岩岩体特征,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XX)附录中表和本区岩石实测指标统计平均值,建议主要设计参数见表 4-4 所列。隧道主要设计参数建议值 表 4-4 5、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评价 隧道道真端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评价 隧道左、右幅洞口均位于一倾向北北西的山体斜坡上,斜坡坡度约 30,自然边坡稳定性好。 隧道进口段地形左高右低,上陡下缓,存在压力差,存在偏压问题。地表分布厚度较小的粉质黏土层,局部缺失,坡面植被稍发育,多为灌木和杂草。隧道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边坡及仰坡稳定性应按岩质边坡考虑。隧道区内测得岩层产状为 28680,主要发育 2 组节理裂隙,产 状分别为 J1:8142和 J2:18081。 隧道洞口开挖后,仰坡产状为 35230,两侧边坡按 1:开挖,开挖后左侧边坡产状 为 26253,右侧边坡产状为 8253。开挖后的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分析如下: (1)洞口段分析评价 进洞口浅埋段:左线 ZK249+091ZK249+115(长 24m) 、右线 YK249+113YK249+135(长 22m), 该段埋深14m,为浅埋段,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示,隧道围岩浅层破碎中风化灰岩,节理、溶隙很发育,地表覆盖粉质黏土厚约 4m,稳定性较差。该段围岩无自稳能力,位于地下水位以上。BQ 篇三:东马各隧道勘察报告 张涿高速公路保定段东马各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 1 前言 工程概况 张涿高速公路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市西部,局部地段位于两行政区的接合部位。该高速公路的建设将直接沟通 河北北部与中部的交通往来,缓解北京市的交通压力,对河北南北经济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设计路线从北庄村东南至马各庄东北为东马各庄隧道,隧道右线从 YK83+164YK84+381,全长,左线从ZK83+157ZK84+370, 全长,隧道设计采用分离式洞室,相邻两侧轴间距约,设计隧道采用双车道,隧道净宽, 高,设计标高左线,右线, 设计车速 100km/h。 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察是在初勘基础上进行的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野外实测剖面及工程地质钻探等方法, 对隧道区区域构造、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 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较可靠的工程地质指标。其任务: 1、查明隧道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 2、查明隧道围岩岩性、分布及工程地质性质,对围岩级别进行划分,并对其工程特征进行评价。 3、查明隧道场区地质、地震情况,进、出口的环境地质条件及地应力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 4、对隧道进、出口稳定性及洞身围岩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 5、查明隧道不良地质作用类别、范围、性质,并对其进行工程评价。 6、查明隧道场区矿产分布、开采情况及有毒有害气体,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价。 7、查明场区筑路材料的类别、料场位置、储量和采运条件,并对渣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8、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 勘察依据规范 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94) ; 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XX) ; 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XX) ; 5、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 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 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XX) ; 8、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 9、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 (JTJ056-84) ; 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J006-98) ; 11、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 12、 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野外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及物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 然后对隧道场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踏勘、填图及调绘, 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深度为洞底标高下 ,钻探采用长沙150 型工程钻机,钻孔 110mm。野外勘察工作从 XX 年 4 月 15 日XX 年 4 月 30 日完成。勘察完成工程量详见表。 表勘察完成工程量 2 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东马各庄隧道北起北庄村东南山坡上,向南穿越低山丘陵地带,终于马各庄村东北坡地,进出口山间均有乡间公路通过, 交通较便利。 气象、水文 气温 区内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性温暖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因其地处蒙古高原的东南部,而冬季盛行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风, 夏季则盛行海洋吹向大陆的温热风。春、秋两季分别 为由冷到热和由热到冷的过度季节。一年之内,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少风、多雨;秋季湿润凉爽, 气候宜人;冬季严寒、干旱、少雪。 区内平均日照时数为,5 月最多,平均,12 月最少,平均 ,平均日照百分率为 64%, 一月最大为 72%,7 月最小为 50%。 气温: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28,年最高气温常出现在 6 月,多在 3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 (1961年 6 月 10 日) 。1 月最冷,平均气温-,极端 最低气温-(1978 年 12 月 21 日) ,日平均气温小于 0,平均初日为 11 月 22 日,终日为 3 月 3 日。 雨量 降水与蒸发:各季平均降水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月最大降水量, 最少月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最小 年降水量。 降雪量:年平均 10mm 左右。 平均年蒸发量为 1608mm,最大为,最小为 1212mm。 霜冻:初霜日为 10 月 21 日,终霜日为 4 月 16 日,无霜期 120150 天。 冻土:平原区平均 11 月 9 日开始霜冻(最早 10 月 23 日,最晚 11 月 22 日) ,年最大冻土深度2 月份平均 62cm,最深 75cm, 最浅 42cm。隧道区为山区,平均冻土深度。 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地带,地形、地貌较复杂,各种沟谷、陡坎及冲沟较发育,海拔高度。 地层岩性 隧道穿越区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系东岭台组地层,呈暗紫色褐紫色红褐色,岩性为凝灰岩,块状构造,凝灰质结构, 岩性较坚硬坚硬,属较坚硬坚硬岩,节理、裂隙较发育, 发育二组节理,一组 27875,密度 24 条/m,一组 16780,密度 34 条/m。岩芯较破碎完整。 地层产状 52602429。进、出口及沟谷地带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碎石, 粉质粘土呈硬塑状,土质不均,碎石呈中密密实状,成分主要为凝灰岩,级配中。 地质构造隧道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I)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级)军都山岩浆岩带(级) 中东部大河南抬斜断块(IV) 、京西凹褶束(IV) 、 马头穹褶束(IV)及狼牙山凹褶断束(IV)与华北断坳(级)冀中台陷(级)西北部北京断凹(IV) 。 本区所属构造部位,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与太行山隆起带的接壤地带。阜平运动以褶皱为主, 伴随区域变质作用;五台运动以褶皱为主, 断裂次之,伴随区域变质和岩浆岩侵入;阜平期和五台期均以升降运动为特点,各旋回间没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 主要形成各种沉积矿产;华力西期为陆相沉积; 燕山期以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为特点,伴随大面积的火山喷发和多次岩浆侵入,主要形成金属矿产; 喜马拉雅期为大规模断裂下陷活动, 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类型为褶皱和断(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隧道物探报告成果图字体规范)裂。 褶皱主要为西山复向斜和马安波背斜:西山复向斜位于九龙镇北部,以侏罗系地层为主。 马安波背斜位于位于蓬头赵各庄龙门口以东,即紫荆关断裂以东的绝大部分山区,为大面积的中上元古代地层, 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总的构造线方向呈北东东向。 断裂主要有紫荆关断裂岩浆带和易县断裂构造带: 紫荆关断裂岩浆带,东距主线方案起点约 3km,呈北北东向展布,东侧以明显的蓬头赵各庄龙门口断裂为界, 切割了东西向构造带,以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为特点。 长度达 90km 以上,走向北北东,东倾,西盘地层相当上升,东盘下降,为一正断裂,切割了自元古界至上侏罗统地层。 易县断裂构造带,在 K135 处附近与主线方案相交,位于平原和山丘区交接地带,呈北东东向展布,西北盘相对上升, 东南盘下降形成平原冲洪积沉积。 隧道区内构造为马安波背斜构造,地层产状虽因小型褶曲构造影响而有所变化,但地层总体呈 SN 及 NNW 走向, 倾向 E 及 NEE,倾角一般 2029。 地层走向与洞轴线呈 6150454034相交。 水文地质 区域水文地质特点及地下水主要类型 区内主要河流为拒马河及其支流小西河。拒马河因其发源于涞源县之涞水,流经涞水、易县及北京市房山区的山区而转向南流。 在涞水县龙安铁锁崖下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由涞水县平原地段,经定兴,入新城县境;北支经房山区平原,绕涿州市入白沟河。在新城县白沟镇附近与南支汇合后流入大清河,全长 254km,为海河的主要支流。该河在龙门乡店上村由涞源县流入涞水县境,经龙门口、越各庄、蓬头、紫石口、都衙,入北京市房山区,长 72km。 据山口处的张坊水文站资料,拒马河(南北拒马河之合)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亿立方米(1973 年) ,最小年径流量为亿立方米(1984 年) 。 落室滩以南拒马河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 最大年径流量亿立方米(1979 年) ,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1984 年) 。1980 年以来,拒马河河水流量大幅度减少, 据 1980 年1985 年 6 月底流量统计, 张坊站年平均径流量仅为亿立方米。落室滩站所测南拒马河为亿立方米,不及多年径流量的一半。 其原因一是年降雨量偏少,二是河流上游紫荆关珲五引水渠引水所致。该河山区段河宽一般 100200m,平均纵坡 1:200;平原区段平均纵坡 1:400,常年过水而不过 100m,流量为/s, 汛期最大流量为 3200 m/s。路线在 K94+100 处进入拒马河流域, 至 LK102+880 附近五跨拒马河后进入山区,之后又在K134+250 处跨越南拒马河,不过赢余上河水已流入地下, 在下游方又溢出地表,对桥梁施工无影响。 拒马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小西河长 22km,为常年流水,公路在由起点 LK73+760 至 LK90+620 处均沿该支流布线。 根据含水介质及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漫滩、阶地以及斜坡堆积层中,含水岩性为砂类土及碎石土。其中以平原地区水量最为丰富, 它不仅含水地层的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且多由粗碎屑的砂、卵石组成,密实度差、孔隙大、透水性和储水性能均佳。因此,它是本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源地。 其次是诸如拒马河的河流漫滩。由于它与河水的关系密切, 补给来源充沛,水量亦较丰富。但范围极为有限。至于河流阶地与山区斜坡地带,由于松散物堆积厚度小, 加上纵横切割,分布断续,隔水层(基岩)界面裸露,地势高陡, 地下水易于流失,补给来源差,一般含水少,甚至不含水。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河流的渗入与农田灌溉水的回归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补给河水及底部基岩裂隙水。而当前人类的开发利用则成为主要的排泄方式。 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与农业灌溉所影响,一般农溉季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6 月下旬降到最低位, 7、8 月雨季水位回升,到 8、9 月初出现每年的最高水位。 2、基岩裂隙水 构造节理和风化裂隙,沿线基岩分布区都较发育。由于区内的岩浆岩、火山岩和碳酸盐类岩石多为硬质岩类,质硬而性脆、 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极易产生脆性变形, 使其形成大面积的构造节理和较多的断裂破碎带,为地下水的渗流、储存提供了场所,其强风化带属弱透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或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的补给, 一般都含一定量的地下水,也是导致隧道渗、涌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3、岩溶水 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震旦纪石灰岩、白云岩属可溶岩类,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中接受着地下水的侵蚀、溶解和淋滤, 使其普遍发育有较多的溶蚀裂隙和溶洞,这些裂隙和溶洞与 地表风化裂隙相互贯通, 成为地下水流通和储存的场所。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施工中造成隧道涌水的主要水源,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要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其水源主要为降雨的直接补给,含水量受季节控制,由于地势较高,地下水径流较快, 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强。隧道区内的凝灰岩为硬质岩类, 质硬而性脆,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易产生脆性变形,构造节理发育,为地下水的渗流、储存提供了场所。 该层地下水源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受季节所控制。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由于第四系沉积物及植被稀少,沟谷发育,大片基岩裸露地表,裂隙、孔隙形成了地下水补给的良好通道,大气降雨可沿裂隙、 节理迅速渗入地下。区域地下水径流受地势、构造及排洪条件制约,地下水径流主要由东向西径流。 区域地下水以泉群排泄为主,人工排泄次之,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大量泉群干涸,后者已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各含水岩组中地下水贮量估算 本区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根据收集的本区水文地质试验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结果,隧道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深, 地下水主要以裂隙、空隙水形式存在。 考虑隧道区含水层岩性为凝灰岩,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极易产生脆性变形,使其构造节理较发育,为地下水的渗流、 储存提供了场所。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型态储存, 其富水性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空间分带性,本区为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为,年蒸发量1608mm, 加之本区径流条件较好,且多集中降雨,不利地下水储存。 依据上述分析,按岩层最大储水能力计算,而不考虑渗漏和人工开采等因素,采用断面法对各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进行估算, 估算结果如下: 左线 1、ZK83+157ZK83+21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563m3; 2、ZK83+210ZK83+66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14062m3; 3、ZK83+660ZK83+96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17270m3; 4、ZK83+960ZK84+04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3850m3; 5、ZK84+040ZK84+19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2310m 6、ZK84+190ZK84+30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2750m 3; 7、ZK84+300ZK84+370 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 656m 矿产开采活动及有毒有害气体 矿产开采活动 隧道区地层主要为凝灰岩,未发现矿产开采活动。 有毒有害气体 该区无有毒有害气体,故设计时可不考虑其影响。 3;3; 3 地应力及地温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边缘弧东侧的太行山麓背斜东翼,断裂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不位于构造的挤压带中, 钻探结果也表明,岩芯未出现饼化及岩爆现象。该区属常地应力区。地温梯度约 35/100m。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1、区域稳定性 路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上的燕山沉降带、山西中台隆和华北断坳等三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次级构造, 主要为断裂及褶皱。隧道区位于马安坡背斜。 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XX) ,场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 VII。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类别划分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左线 ZK83+157ZK83+210 及右线YK83+164YK83+240 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61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凝灰岩 Rc=,C=,=, 软化系数。隧道围岩波速 12001700m/s,完整性系数,岩体破碎较破碎,岩体稳定性差。 顶部为第四系坡积物,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碎石。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雨季可能出现淋流。BQ=。 2、左线 ZK83+210ZK83+660 及右线 YK83+240YK83+650 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615045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凝灰岩Rc=,C=,=, 软化系数。隧道围岩波速 15502900m/s,完整性系数,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稳定性较差。 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BQ=337. 3、左线 ZK83+660ZK83+960 及右线YK83+650YK83+980 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454034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