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_第1页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_第2页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_第3页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_第4页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用一个人解读一段历史读梁启超传*听着窗外*二中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声,我被一种爱国情感感染着。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想起了一位历史名人梁启超。很多人(不是学历史或专门研究梁启超的)对梁启超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小学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和部分影视剧中的艺术形象。我有幸读到一本梁启超转 ,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梁启超这位历史名人传奇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梁启超应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学识广博,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很难用一个具体的什么“家”来界定梁启超,其自称为“杂”家。梁启超后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并称清华大学四大名教授。梁启超对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文化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这一方面上“比孙中山的贡献大”(作者语)。梁启超在政治上反对暴(武)力革命 ,主张改良、保皇,但始终不得志。当年辛亥革命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当革命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时,梁启超的改良主义终被吞没。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就中国来说,历史都是有成功者编写的,就是正史。而梁启超本人也说过,所谓正史,只不过是帝王将相的传记。古代的朝代更替,就是帝王将相家族之间的血腥斗争。从历史教材上来看,中国的命运似乎从来都是掌握在哪些“风流人物”的手中。在梁启超传一书中,作者紧扣住历史人物跟历史发展的关系,以梁启超的一生为经度,以梁启超与周围人的关系为维度,从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梁启超在改良中国近代社会和构建中国现代为名的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广大读者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时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现实。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把一个人的传记写成了一部中国近代史”。因此,我本人觉得 ,读懂了梁启超,也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当然,中国近代史的代表人物还很多,比如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为维新而献身的谭嗣同、后清执掌内阁的李鸿章、阴险狡黠的袁世凯以及走向共和的孙中山等,但他们似乎都没有梁启超在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更具代表性。梁启超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他企图用改良的思维和方式改造中国。他说,“今天的世界虽不是以前的世界,然而以前世界的残余尚在那里支配现在的世界;今天的自我虽不是以前的自我,然而以前的自我的残余尚在那里蒙蔽现在的自我。所以 ,我们当首先从事解放,就是使现在的自我从以前的自我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使现在的世界从以前的世界中完全解放了出来”“但解放不是单纯的脱除,乃是替补。替补就是改造。所以,一方面是不断的解放,他方面是不断地改造。综合两方面来看,就是不断地革新”。梁启超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解脱出来后,百废俱兴,逐渐强大。他在去国行一诗中写道:“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政凌美气葱茏”,盛赞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变化。他和他的维新派们企图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式的改良实现富国图强的美梦,真正启动了的维新变法将梁启超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维新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残酷镇压,变法进行了 100 多天后,被扼杀于摇篮 ,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英勇献身,康有为、梁启超则选择了流亡。当然,变法的失败不光是保守派的残酷镇压的结果,改良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是不能拯救中国的。历史有时候就是巧合。有人说,假如梁启超当时像谭嗣同一样为变法献身,哪有后来的清华园四大名教授的说法,哪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梁启超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前面说过,梁启超的贡献主要在文化上。他学贯中西,很多进步思想对后来产生了十分广的影响。比如他的社会主义观,他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流星雨欧洲的不可避免性, 对欧洲社会主义的前途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乐观,对俄国十月革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但第一个在中国介绍马克思的人是梁启超。但是在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有激进和缓和派别之分后,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开民智”。梁启超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权,首先要“开民智”,这就是要对民众施行教育。而发展教育,“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第二,培养“新民 ”。他不仅重视教育的作用,也强调教育目的的重要性。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 是培养新民,即“培养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团结体,以自立意存在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第三 ,倡新学。他竭力主张废除科举,兴新学,分国民教育和人才教育,实行义务教育。第四,提倡女子教育。其理由是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为使女子和男子能够同样受教育,他坚决反对女子缠足。他还坚决反对一夫多妻制,他本人一生只有一位夫人。第五,扩大教育内容。就是不仅要重视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也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对中国古代教育“三育并重”等优良传统应当发扬。现在读梁启超已经把他当成一种文化符号了。他的那篇少年中国说气势恢宏,激励了多少中国人,甚至激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毛泽东曾经一直将梁启超视为崇拜的偶像。至今中小学课本上仍有少年中国说一文,全国各地中小学仍能熟读成诵。影响之广之深可见一斑。我们党历来提倡学习,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行进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