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_第1页
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_第2页
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_第3页
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_第4页
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周前期是奴隶制度篇一: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兴起、鼎盛、衰落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兴起、鼎盛、衰弱 大禹治水有功,舜禅帝位于禹,大禹继帝位,建立夏朝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亡,其子启夺得帝位,帝位世袭制由此开始,帝位禅让制终结,家天下从夏启开始,在中华大地绵延了四千年。 夏启死,其子太康继位,政事荒废,有穷氏后羿乘机夺得夏朝政权,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但实权却掌握在后羿自己手中,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挟天子 以令诸侯,史称太康失国。中康亡,其子相继位,而后出逃斟鄩、斟灌,后羿夺取王位,然而后羿却不善治理,荒废国事,部下寒浞反,杀后羿及其家人,夺其权占 其妻,生豷、浇二子,浇奉父命征讨出逃斟鄩、斟灌的相,相妻缗怀遗腹子少康出逃。 少康成年,联合其他部族共同举兵击败寒浞,灭寒浞之子浇于过,少康重夺王位,史称少康中兴。夏传四百余年至桀,桀暴虐,独宠妺喜,穷兵黩武,四方部落对夏日益不满,而部落商则日益强大,起先夏桀借口伐商,败商并且囚禁其首领汤,随后释放。之后商汤联合四方部落举兵伐夏,最终经历鸣条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覆灭。汤建立商,定都亳,商自汤起,至盘庚中间不断更换都城,直至盘庚迁都至殷,因此商也称殷商,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盘庚死后盘庚之侄武丁继位,开创了一代盛世,史称武丁中兴。商传至帝辛(即商纣王) ,纣王是史上有名的暴君,酒池肉林,独宠妲己,东南部落叛乱不断,再加上纣王宠信小人,杀害贤臣,而此时西岐诸侯周却不断发展,最终不堪商纣残害,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共同举兵伐商,经过牧野之战,商纣士兵倒戈相向,商亡。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早亡,其子诵继位,史称周成王,有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周建立初期,大举分封,以致政局不稳,管 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个被分封的诸侯不满周公旦辅政,起兵谋反,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以三年时间平叛。周公旦辅政期间,大周政局安稳。成王死后,其子钊 继位,延续了成王的盛世,史称成康之治。西周传至幽王,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以至于西周亡于北部犬戎。幽王之子宜臼继位,在诸侯帮助下扫平犬戎之乱,重 建周政权,为周平王,史称东周,与此同时王子余臣被王公大臣奉为大王,是为周携王,而后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东周初期二王并立的局面。由于东周中央政权的败落,诸侯开始不听中央号令,因此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夏商周三朝是青铜器从发展到到鼎盛的一段时期,夏朝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而到了商朝,青铜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已经发展到了鼎盛,到东周(春秋战国) ,铁器已经开始出现。 篇二: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商为何能灭夏” 、 “周为何能灭商”等问题,培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武王伐封是正义的战争?”培养学生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归纳夏商人民的反抗及西周的“国人暴动” ,说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 “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基本线索。 1从约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 770 年,为东周所代替。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 1600 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 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 1300 年。 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商朝的统治区域。指导学生阅读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 ,明确疆域四至,说明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纣王的暴政。主要通过教材所引史记史料,讲述“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重点讲述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进一步理解奴隶的悲惨处境。 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强盛 教师应注意讲清: 1武王伐纣。 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军队阵前倒戈。 周国的强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重点应放在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王伐纣。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西周的建立。指出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强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说明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是在当时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周厉王的暴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然后点明这正是国人暴动的原因。 国人暴动:先解释“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 然后要求学生掌握: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 841 年。B爆发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公元前 771 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西周为什么会衰亡?”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井田制、分封制 教师应注意说明: 1井田制。 井田制的含义: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2分封制。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篇三:第 2 章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第 2 章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我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续性:首先,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 56 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的、不断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其次,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至今,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中国历史文化概述 原始社会 公元前 170 万年至前 21 世纪是原始社会。 1原始群时期 据考古发掘,我国境内在猿人阶段有距今约 170 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约 60 一 80 万年的陕西兰田猿人,约 50一 60 万年的北京猿人。古人阶段有距今约 20 万年的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许家窑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辽宁喀(ka)左鸽子洞人和广东马坝人。这些原始人过着群居的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工具,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能控制火的使用,婚姻由乱婚逐渐转变为血缘群婚。 2氏族公社时期 大约在 5 万年前,我国古人类进入了氏族社会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已使用磨制石器、人工取火、弓箭和骨针等。大约 6 一 7 千年前,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的典型,人们已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学会了纺织,制陶,种植粟、麻、菜和饲养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的典型,建造的房屋运用榫 sn 铆 mo (sn mo)结构,学会了打井、饲养家畜、种植水稻。妇女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氏族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婚姻制度是族外群婚制。 大约从公元前 5 千年起,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了。山东大汶口龙山和浙江良渚文化是典型代表。男子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以父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婚姻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墓葬以单人葬和男女合葬代替了男女分别合葬,随葬品反映出财产私有和贫富差别。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对财产和奴隶的争夺,形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氏族社会终于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这一转变,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逐步实现的。 3神话和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只能辗转传述自己的历史,这些传说往往又和神话混杂在一起。这里既有荒诞,也有真实。 中国传说最早的人物是盘古,说他将一个混沌世界开辟成天地,身躯化作万物。后又有女娲氏抟土造人,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巢氏发明造房子,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发明农业。父系氏族时期又有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有“三皇” 、 “五帝”之说。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三皇。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依据世本 、 大戴礼的记载,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在史记中称黄帝、颛顼(zhunx 专须) 、帝喾(k 库) 、尧、舜为五帝。 奴隶社会 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476 年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奴隶制完善时期、春秋奴隶制衰落时期三个阶段。 1夏商时期(前 21 世纪-前 11 世纪) 公元前 21 世纪,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我国奴隶社会自此开始。公元前 16 世纪,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至盘庚时迁都殷。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重 875 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商代历法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殷墟甲骨文中有世界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诗经小雅载: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2西周时期(前 11 世纪前 771 年)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室封邦建国,分封了大量同姓和一些异姓诸侯,推行宗法制。周公旦制礼作乐,规定了奴隶制统治等级秩序。农业上推行井田制度,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关于日食的记录。公元前 841 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是年为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不间断的纪年的开端。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终于在公元前 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为前 770 年前 256 年)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 770 年到前 221 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 1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 年) 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是春秋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地位衰落;诸候和卿大夫势力崛起,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l 驴) 、越王勾践。争霸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的成长和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 年) 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是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秦、楚、齐、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 ,为增强国力,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魏国变法最早,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变法使各国封建君主制度逐步完善,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等级关系确立。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至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简述 春秋时期,有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孔子及其创始的儒家学派。相传他修订了诗经 、 书经 、 礼记 、乐经 、 易经 、 春秋等六经。名医扁鹊创“四诊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有庄子和道家学派,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学说,荀子兼儒、法的学说,墨子和墨家学派,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家学说,韩非的法术势兼用学说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等。战国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最为突出。诗歌以屈原的离骚最真挚动人。 从公元前 776 年至前 481 年,有记载的日食记录达 37次,其中 30 次被证明是可靠的。其数量之多,准确率之高,令世人叹服。自殷商时代起到 20 世纪初的清末为止,我国记录了日食 1600 多次,月食 1100 多次,月掩行星 200 多次。其中关于公元前 13 世纪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早了大约 600 年。 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 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个记录比西方早 600 多年。哈雷彗星每 76 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而中国又是每一次都拥有记录的唯一国家。 甘石 星经记录了 120 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 ,是我国中医诊病的基础, 灵枢中的经络、穴位说,是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前 221 年至 1840 年是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 (1)简史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为巩固统一,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轨、货币,为“五同政策” 。 “焚书坑儒”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击百越,开凿灵渠。修订秦律 。广修驰道,巡视各地。由于苛政无道,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秦亡。 项羽与刘邦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与民休息” ,经济发展,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行“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强经济实力。采纳“墨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时,铁犁牛耕进一步发展,大量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以煤作燃料冶铁,纺织业使用提花机,商业城市繁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王莽废汉建立新朝,实行复古改制,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新”亡。汉室皇族刘秀在公元 23 年称帝,都洛阳,史称东汉。一度出现“光武中兴” 。由于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建田庄,农民失去土地。宫廷内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爆发了黄巾军起义,东汉政权崩溃。 (2)文化简述 秦汉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的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 500 年。 九章算术中有许多世界领先的数学成果。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以水力驱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我国中医医疗学的基础,被尊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并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创举。特别是东汉蔡伦在终结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发明了蔡侯纸,后传到世界各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唯物论者王充的论衡是哲学名著。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体例。在散文、汉赋和诗歌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散文如史记中的诸多历史传记文学;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归田园赋 ,都是代表性佳作。乐府民歌以孔雀东南飞为最杰出的佳作。艺术方面如秦佣、帛画,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及其相应制度的建立,也是在秦汉时代。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度同制,地同域” (礼记中庸 )的“五同”政策。书同文,是利用国家权利,从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文字使用的一体化方面来促使民族文化的凝聚和形成。行同伦,是从心理状态和伦理规范方面,促成民族文化的统一。秦亡以后,汉代统治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由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总结,形成了适合民族心理素质的思想文化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如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教。他还从统一思想的角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模式提供了蓝本。 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决定了中 国文化的实质和精神。秦汉之制、秦汉思想文化风貌,成为后世遵循的楷模。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 年至 581 年)(1)简史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曹操在 200 年经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统一了北方。208 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后,遂成三国之势。220 年,曹丕称帝建魏,建都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汉,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称帝建吴,置都建业。三国鼎立,经济有所发展。 魏马钧发明翻车灌溉农田,蜀国有闻名遐迩的蜀锦,吴国有发达的造船业,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兵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 263 年,魏灭蜀。265 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晋灭吴,南北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317 年,司马睿称帝,设都建康(南京) ,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五胡十六国。南方东晋至 420 年,被刘裕所废,建立宋。489 年,萧道成废宋,建齐。502 年,萧衍进兵建康称帝,建梁。557 年,陈霸先废梁称帝,建陈。宋、齐、梁、陈均立都建康,史称南朝。386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步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所代,西魏后被北周所代。此五朝,史称北朝。 (2)文化简述 自两晋至南北朝,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获得了不少科技文化成果。祖冲之是第一位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比欧洲早1000 多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王叔和的脉经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范缜的神灭论发展了无神论观点。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北歌最有名的是叙事长诗木兰辞 ,文学批评名著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书法艺术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绘画有东晋顾恺之。佛教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史地方面有陈寿的三国志 、范晔的后汉书 、沈约的宋书 、萧子显的南齐书 、魏收的魏书 。慧皎的高僧传是一部专叙僧人的著作、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都是著名的地理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至 907 年) (1)简史 581 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灭陈,统一中国。杨坚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在全国实行均田制,推行科举取士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但其子杨广统治残暴,奢侈腐化,三征高丽,在隋未农民大起义中被杀于扬州,隋亡。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唐太宗李世民接位后,政治清明,纳谏任贤,推用均田法,租庸调,完善科举制度。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称帝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时,励精图治,使唐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由于玄宗后期宠爱女色,重用奸佞,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 ,唐由盛转衰。此后,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907 年,朱温废唐自立,建后粱,唐亡。 (2)文化简述 隋代从 605 年至 610 年、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从洛阳到山阳(今淮安) 、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通济渠;从山阳到扬州、连接淮河和长江的邗沟;从河阴(今河南武陟)到涿郡(今北京) 、连接沁水、黄河、卫水的永济渠;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杭州、连接长江与钱塘江的江南河。使涿郡到杭州首尾相接,长达四千八百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就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运河。它有力地促进了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得到进一步改进,操作更灵活,可进行深耕和浅耕,一只牛就可挽拉,自此我国的耕犁基本定形。灌溉工具新发明了形似纺车的汲水工具筒车、 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在冶金制造工艺方面有很大提高。如 1970 年出土的镂空银熏球,表面透雕飞鸟和葡萄纹饰,内部有两个同心圆机环,环内有香盂,熏球转动时,香盂始终保持平衡,非常合乎力学原理。纺织业的品种和技法大有进步,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已有二十四种颜色。陶器以唐三彩为最著名。唐三彩是在陶坯胎上先刷一层无色釉,再涂以铝黄、绿、青或蓝三色烧制而成,其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精品。唐都长安规模巨大,布局严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商业繁荣、人口最多的都市;还有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隋唐的建筑、雕版印刷术、天文、药学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要早 700 多年。868 年印制的金刚经 ,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他主持编定的大衍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唐本草是由唐政府组织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 800 多年。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 ,被誉为“药王” 。陆羽著有茶经 ,被尊为“茶圣”。刘知几著的史涌 ,是中国历中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著的通典 ,是第一部分门别类记载历代典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